听弹琴

唐代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白话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词句注释

  1. 泠泠:清幽,清冷,形容声音清越。这里指琴声清冽。七弦:古琴有七条弦,又称七弦琴。
  2. 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寒:凄清的意思。
  3. 古调:古时的曲调。调,一作“曲”。
  4. 多:一作“已”。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

前两句写听弹琴,突出一个“听”字。开头用“泠泠”来形容琴弦弹奏时声音清越、悠扬,这是初听。继而当诗人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静听”之后,便觉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有如天风入松之势,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一同进入音乐的美妙境界,一同获得美的艺术享受。恰好琴曲中有《风入松》曲,语意双关,极为自然。“寒”,并非松风吹带来的寒气,而是听琴者或弹琴者“神与物游”,进入音乐妙境的一种特殊感受。这两句极写琴音之美妙,实为下文“今人多不弹”作铺垫。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那么后两句就是议论性抒情,写由听弹琴所引起的感慨,点明主旨。“古调虽自爱”的“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这两句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在现实生活中音乐正在变革,唐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频繁,曲调翻新,对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时“燕乐”已成为风行一时的新声,颇受听众的欣赏和欢迎,也是令人爱弹的曲调。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至于七弦琴的古调虽然高雅肃穆,毕竟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今人多不弹了。其二是刘长卿通过对琴音的赞赏,古调的自爱和今人的不弹,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时风之叹。“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遭迁斥,人悉冤之。······其自赋伤而不怨,足以发挥风雅。”(《唐才子传》)可见刘长卿处在中唐社会,对世风不古,竞趋时尚,是深有感慨的。自己怀瑾握瑜,抱贞守朴,却怀才不遇,深感知音稀少,无人赏识,正如同古调高雅,却不被欣赏,人多不弹一样。有人就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从刘长卿的作品中,的确可见他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此诗咏听琴,其实是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不苟流俗的情操。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创作背景

刘长卿刚中进士不久,还没来得及释褐便逢上安史之乱,于是逃至江苏一带,在唐肃宗至德年间(756年—758年)做了短暂的长洲尉和海盐令。这首诗大约作于这个时期。

名家评价

  •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续编》卷六:如置身高山流水之间。
  •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中郎焦尾之材,伯牙高山之调,悠悠今古,赏音能有力人!况复茂材异等,沉沦于升斗微官;绝学高文,磨灭于蠹断简!岂独七弦古调,弹着无人?文房特借弹琴,以一吐其抑塞之怀耳。

猜你喜欢

西江月·红蓼花繁映月

明代 • 吴承恩

红蓼花繁映月,黄芦叶乱摇风。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入网大鱼作队,吞钩小鳜成丛。得来烹煮味偏浓,笑傲江湖打哄。

贺圣朝·留别

宋代 • 叶清臣

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吴子使札来聘

先秦 • 公羊高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馀祭也立;馀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

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闾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

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

唐代 • 温庭筠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独不见

唐代 • 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风摧寒梭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刘长卿
简介描述:

刘长(zhǎng )卿(约726年-789或790年),字文房,世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一说河间(今属河北)人,中国唐代诗人。

刘长卿年少时居嵩山读书,积学以备举业,然屡试不中。玄宗天宝八载(749年)登进士第,释褐任陈留浚仪县尉。安史之乱起,南奔流落江南,至德元载(756年)被采访使李希言任为长洲县尉。至德二载(757年)冬被谤陷狱,十二月遇赦,摄海盐令。因冤情未雪,被贬南巴尉。约大历三年(768年),前后任鄂岳转运判官。大历九年(774年),因拒绝观察使吴仲孺截留财赋,反被诬为贪赃,罢官后居义兴。后贬任睦州长史,其间与当时寓居浙江的诗人李嘉祐、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唱酬。建中元年(780年),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两年后因李希烈叛乱,弃官避地淮南、吴越,几年后去世。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中年以后阅世日深,创作技巧也日益圆熟。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新年作》等,都是精工锤炼之作。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历来传诵人口。《登余干古县城》等篇,情调安详,视野开阔,景象鲜明而浑融,语言洗练而流畅,在盛唐的精工高华之外另创一种清空流畅的风格。五绝《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澈上人》《江中对月》则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刘长卿诗中也存在内容单薄、字句雷同、缺少变化的缺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