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唐代刘长卿

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白话译文

清清的江水长又长,到哪里是尽头?夕阳西下,孤零零的船儿解开了缆索。

群鸟在田野上飞翔一忽儿近一忽儿远,闲人在船上听凭溪水飘荡忽东忽西。

洁白的云朵飘浮在空中有千里万里,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山前溪水山后溪水。

又要贬谪到长沙去而令人伤感失意,怀人的情思就像江边的香草那样浓郁。

词句注释

  1. 苕(tiáo)溪:水名。一名苕水。由浙江天目山的南北两麓发源,至小梅、大浅两湖口入太湖。酬:赠答。梁耿:中唐书法家,刘长卿的朋友。
  2. “清川”句:一作“清溪落日初低”。永路:长路,远路。
  3. 落日:一作“惆怅”。解携:犹言分手。解,一作“自”。
  4. 向:一作“去”。平芜:杂草繁茂的田野。
  5. 前溪后溪:或以为即东苕溪和西苕溪。
  6. 惆怅:一作“独恨”。长沙谪去:典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西汉贾谊遭权贵谗毁,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谪,被贬职。
  7. 江潭:江畔。芳草:香草。芳,一作“春”。萋萋:草长得茂盛的样子。一作“凄凄”。

作品赏析

这篇作品运用舒缓的韵律淡笔勾勒典型的景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悲愤愁苦之情。前四句以写景为主,但景中含情;后四句以抒情为主,托物寓意。

开头两句,以回忆起笔,描写了作者数年前因友人梁耿被贬谪远离时在苕溪为之饯行的情景。诗以送别时眼前的“清川”落笔。清川长长,与梁耿的去路一样,不知终点在哪里。落日时分,孤舟在川,两人只得分手。“落日”预示暮色的将临,给人的联想是前途黑暗。“初”字以敏锐的直觉,抒写了强烈的主观感受:话别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孤舟”所呈现的是凄凉无助,它标志着人生境遇的险恶。这两句极好地衬托来了凄凉的环境气氛和人的悲苦心情。

三四两句描写了别后情景。远处近处的归鸟,飞向平芜深处,渐渐没有踪影,入随着流水,各分东西。这里,设景有象征意义,鸟飞平芜,渐渐隐没,象喻梁耿远去;溪水东西流,象喻人之离别,景中有情。友人离别后的惜别怅惘的心情,都在离别的场景中透露出来。上句中的“向”字写飞鸟凌空展翅,在广阔的平芜上空任意来往,显得极为自由活跃;下句的“随”字写自己受名缰利锁的束缚,只能随人俯仰,欲罢不能,显得极为拘窘可悲。这两句情含景中,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五六两句,写别后思念之深。白云、明月无不寄托着作者的情思。千里万里,白云迷蒙,这是梁耿远去贬所沿途云路漫漫的情景,也是他心路迷茫的真实写照。前溪后溪,明月朗照,这是作者留在送别地望月思友的情景,也是作者自己的感想。作者这里是说尽管与友人相隔“千里万里”之遥,但飘然浮动、连绵不断的白云却可传载友谊;在同样皎洁的月光照耀下,使人感到相距再远,也只是“前溪后溪”之隔。浓厚的友谊跨越了巨大的空间界限,以白云与月光为纽带,将其二人紧紧连在一起。这两句写得深情而婉转,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写作者竭力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而终于无法解脱的情状。“惆怅”句点明他此次远行的原因,远谪长沙,梁耿固然惆怅不已,作者也感到惆怅,为他的远谪感叹不已。这里十分坦白地写出作者对友人遭贬的不平与愤慨。而作者自己,也是遭受了同样的不幸。这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愤之语。“江潭”句写出作者眼前景色。他驰骋的心绪回到现实中来,眼望无尽的芳草,倍感茫然凄凉,充塞于心头而又聊可与友人相接的,唯有一片延绵不断、延伸到天涯海角的萋萋春草而已。由此可见,他们彼此的心境都是非常悲苦的。

此诗景中含情,笔致清婉,结句虽含慰藉,意实深悲,伤感之情,寄于言外。全诗六言八句,每句作三次停顿,音节短促激越,有一波三折之妙,颇能传达出作者抑郁不舒的哀切心情。中间两句对仗工整,不仅有律诗的严整,而且多用民歌语言,有歌词的通俗和回环荡漾的情致,因此很适合于传唱。窦弘余《广谪仙怨序》称刘长卿撰写此作后,曾“吹之为曲,意颇自得”,足见作者自己对这篇作品的欣赏程度。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以后,当时刘长卿因受到鄂岳观察使吴仲孺的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行经苕溪。从题目看,此诗是寄给梁耿的;从内容看,梁耿当时也在贬所。康骈《剧谈录》卷下:“大历中,江南人盛为此曲。随州刺史刘长卿左迁睦州司马,祖筵之内,吹之为曲,长卿遂撰其词,意颇自得,盖亦不知其本事。”

名家点评

  • 明人顾璘:是六言诗法。(《批点唐音》)
  • 明人周珽:恬淡容与。(《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明人毛先舒:《谪仙怨》,明皇幸蜀路,感马嵬事,索长笛制新声,乐工一时竟习。其调六言八句,后刘长卿、窦弘余多制词填之。疑明皇初制此曲时,第有调无词也。说详康骈《剧谈录》。案此调即唐人六言律,盖权舆于《回波乐》词而衍之。郭茂倩《乐府》称《回波乐》为商调曲,疑此词亦商调也。(《填词名解》卷一)
  • 清人曹锡彤:前二韵以惜别梁耿言,后二韵以苕溪酬寄言。此诗后入乐府,词题作《谪仙怨》。窦弘馀《广谪仙怨》序曰:……大历中,江南人盛为此曲。随州刺史刘长卿左迁睦州司马,祖筵之内,长卿遂撰其词,吹之为曲。盖亦不知本事。(《唐诗析类集训》)
  • 近人张德瀛:小令本于七言绝句夥矣,晚唐人与诗并而为无所判别。若皇甫子奇《怨回纥》,乃五言律诗一体。刘随州撰《谪仙怨》,窦弘余、康骈又广之,乃六言律诗一体。冯正中《阳春录》《瑞鹧鸪》题为《舞春风》,乃七言律诗一体。词之名诗余,盖以此。(《词徵》卷一)
  • 近人俞陛云:长卿由随州左迁睦州司马;于祖筵之上,依江南所传曲调,撰词以被之管弦。“白云千里”,怅君门之远隔;“流水东西”,感谪宦之无依,犹之昌黎南去,拥风雪于蓝关;白傅东来,泣琵琶于浔浦,同此感也。(《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猜你喜欢

风入松·归鞍尚欲小徘徊

宋代 • 刘克庄

归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难排。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情怀。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

游云居怀古

明代 • 真可

千尺盘桓到上方,云居萧索实堪伤。

赵州关外秋风冷,佛印桥头夜月凉。

唐宋碑题文字古,苏黄翰墨藓苔苍。

最怜清净金仙地,返作豪门放牧场。

玉楼春·去时梅萼初凝粉

宋代 • 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阑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点绛唇·有怀苏州

宋代 • 吴文英

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路。梦游熟处。一枕啼秋雨。

可惜人生,不向吴城住。心期误。雁将秋去。天远青山暮。

公莫舞歌

唐代 • 李贺

公莫舞歌者,咏项伯翼蔽刘沛公也。会中壮士,灼灼于人,故无复书;且南北乐府率有歌引。贺陋诸家,今重作公莫舞歌云。

方花古础排九楹,刺豹淋血盛银罂。

华筵鼓吹无桐竹,长刀直立割鸣筝。

横楣粗锦生红纬,日炙锦嫣王未醉。

腰下三看宝玦光,项庄掉鞘栏前起。

材官小尘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龙子。

芒砀云端抱天回,咸阳王气清如水。

铁枢铁楗重束关,大旗五丈撞双环。

汉王今日须秦印,绝膑刳肠臣不论。

刘长卿
简介描述:

刘长(zhǎng )卿(约726年-789或790年),字文房,世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一说河间(今属河北)人,中国唐代诗人。

刘长卿年少时居嵩山读书,积学以备举业,然屡试不中。玄宗天宝八载(749年)登进士第,释褐任陈留浚仪县尉。安史之乱起,南奔流落江南,至德元载(756年)被采访使李希言任为长洲县尉。至德二载(757年)冬被谤陷狱,十二月遇赦,摄海盐令。因冤情未雪,被贬南巴尉。约大历三年(768年),前后任鄂岳转运判官。大历九年(774年),因拒绝观察使吴仲孺截留财赋,反被诬为贪赃,罢官后居义兴。后贬任睦州长史,其间与当时寓居浙江的诗人李嘉祐、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唱酬。建中元年(780年),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两年后因李希烈叛乱,弃官避地淮南、吴越,几年后去世。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中年以后阅世日深,创作技巧也日益圆熟。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新年作》等,都是精工锤炼之作。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历来传诵人口。《登余干古县城》等篇,情调安详,视野开阔,景象鲜明而浑融,语言洗练而流畅,在盛唐的精工高华之外另创一种清空流畅的风格。五绝《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澈上人》《江中对月》则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刘长卿诗中也存在内容单薄、字句雷同、缺少变化的缺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