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
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心。
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
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
想当年蔡文姬漂泊异乡,留下这首曲子, 千年后才逢着一位知音。
不通胡人的语言,徒留楚客孤寂的心。
我沉醉于音乐中, 眼前似有边境上的衰草随风飘动,天空中乌云弥漫。
我漂泊在外,远方战马出塞,风声低吟。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从侧面写出杜别驾弹奏技艺高超,能够弹奏出蔡文姬的心境;中间两联运用联想和想象,描写听曲给诗人带来的微妙感受;尾联有双重含义,一是说长江之上的塞外之音令人有一种置身塞外的感受,二则说由此联想到安史之乱对中原的侵扰和破坏,传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构思新奇巧妙,将音乐与历史融于一体,展现了抚琴者高妙绝伦的技艺,也寓有深沉的历史之慨。
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与友人泛舟江上,听其抚弹胡琴,感叹其深得曲旨、技法精湛,然后凭借丰富的想象,赋予琴声以边塞景物,展现了抚琴者高妙绝伦的技艺。
首联上句借蔡文姬交代了友人杜别驾弹奏的内容——蔡文姬留下的曲子,下句的意思是千百年之后,蔡文姬终于有了知音,那就是杜别驾。本联从侧面写出杜别驾弹奏技艺高超,能够弹奏出蔡文姬的心境。
中间两联运用联想和想象,描写听曲给诗人带来的微妙感受:诗人想到生活在匈奴的蔡文姬不懂匈奴人的言语,只剩下客居他乡的心,又仿佛看到边境上衰草随风摇动,天空中乌云弥漫。这是用听曲者的感受来表现杜别驾弹奏技艺高超,弹奏出了边塞的意境,属于侧面烘托。这两联既承接、呼应了前文的“文姬留此曲”,又领起了尾联。
尾联有双重合意:一是说长江之上竟然吹响塞外之音,令诗人有一种置身塞外的感受;二是说长江之上竟然响起塞外之音,使人联想到安史之乱对中原的侵扰和破坏,传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本诗构思新奇巧妙,将音乐与历史融于一体,既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佳作,也兼具咏史诗的特点。
花气霭芳芬,翠幕重帘不染尘。梦里真香通鼻观,氤氲。不是婷婷倩女魂。
细蕊缀纷纷,淡粉轻脂最可人。懒与凡葩争艳冶,清新。赢得嘉名自冠群。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然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访戴归来,寻梅懒去,独钓无聊。
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穰,仁儿在心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观第五泄记,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作何等语。时夜已午,魈呼虎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