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塞

宋代曹勋

仆持节朔庭,自燕山向北,部落以三分为率,南人居其二。闻南使过,骈肩引颈,气哽不得语,但泣数行下,或以慨叹,仆每为挥涕惮见也。因作《入塞》纪其事,用示有志节,悯国难者云。

妾在靖康初,胡尘蒙京师。

城陷撞军入,掠去随胡儿。

忽闻南使过,羞顶羖羊皮。

立向最高处,图见汉官仪。

数日望回骑,荐致临风悲。

白话译文

我的一生是多么地不幸:靖康初,金虏包围了京城。

城被攻破后,金兵蜂拥而入,把我掳到了这北国。今天忽然听说宋朝的使节要从这里经过,看看这身胡人打扮,心中羞惭难遏。

没奈何,我爬上最高的山坡,尽力想看清楚宋使的仪仗面目。

宋使过去了,我又悄悄地计算着他回程的时间,想再次看到他,在西风中满怀伤心,涕下滂沱。

词句注释

  1. 朔庭:犹北庭。指北方异族政权。
  2. 骈肩:肩挨着肩。引颈:伸长颈项。
  3. 挥涕:挥洒涕泪。惮:怕,畏惧
  4. 悯:哀怜。
  5. 靖康:宋钦宗年号(1126年-1127年)。
  6. 胡尘:指金国军队。
  7. 羖羊皮:此指羊皮帽。羖,黑色公羊。据洪皓《松漠纪闻》,金国“妇人以羔皮帽为饰”。
  8. 汉官仪:此指南宋官员的仪仗。《后汉书·光武本纪》载,刘秀为更始帝司隶校尉,率部队入长安,三辅父老吏士见了,流着泪说:“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9. 荐:再次。

作品鉴赏

诗用乐府体,用第一人称写,选取了陷身金虏的一位妇女的经历及行事,表现广大金统治区宋遗民不屈服金人统治,渴望能得到解放、脱离苦海的心情。

诗前四句写这位女子失陷敌国的经过,追述她原本是京师良家女子,靖康初金人攻陷汴京,把她掳到北地的辛酸遭遇。四句写得平平,但其中强烈压抑住的悲痛,仍可体会出来。接下四句写女子见到南方来的使节的反应,说她听到宋使经过,由于自己穿戴着金人装束,心中深以为耻,不敢挤过去看,可对故国的眷恋,对故国来人的亲切感,又驱使她不能不去看,所以她远离人群,爬上最高处,去瞻望使者的队伍。这四句刻画心态妙到毫末,“立向最高处”极其形象地反映了她羞惭、悲愤的复杂矛盾的心理。“图见汉官仪”一句,涵意也十分丰富:一是要见见故国的使节仪仗,抒发自己对宋朝的热爱,寄托思归情绪;一是暗用刘秀典,希望能早日获得解放,重见大宋军队收复国土。末两句是使者过后,诗说那女子仍然计算着日子,盼着使者回程从这里过,得以再次一洒伤心泪。这两句把前四句的心情更加推进了一步,写得意味很浓,感人肺腑。

清代赵翼题元好问《遗山集》有“国家不幸诗家幸”句,说国家沦陷,蒙受不幸,即因此而造就了一大批诗人,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了忧国忧民的杰出篇章,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曹勋就是如此。他本来是个平庸的诗人,因为见到家国沦陷,人民受难,心中愤愤难安,所以能把亲身经历提炼出这样一首好诗来。全诗写的充满着抑郁,凄凉感人,可以与后来的范成大出使金国所写的《州桥》等诗媲美,也是以这类内容为主题的爱国诗篇中较早的一首。

创作背景

绍兴十二年(1142年)岁末,曹勋奉命出使金国,见宋朝遗民听到南宋使臣经过,都聚在一起观看,呜咽流泪,他心中十分感慨伤心,作了《入塞》诗。

猜你喜欢

秋声赋

唐代 • 刘禹锡

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惊绮疏之晓吹,坠碧砌之凉月。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绝。远杵续兮何冷冷,虚窗静兮空切切。如吟如啸,非竹非丝。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废井苔冷,荒园露滋。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咿咿。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堕。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幺么。

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望海楼

宋代 • 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游白水书付过

宋代 •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夏梅说

明代 • 钟惺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渭《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意也。

忆扬州

唐代 • 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头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曹勋
简介描述:

曹勋(1098年-1174年),字公显,一作功显,号松隐。北宋末词人曹组之子,颍昌府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中国宋代文学家、词人、大臣。

曹勋幼承家训,早通文艺,亦有能文声。入太学后,负时名。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以恩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同进士出身,然仍留武选。靖康元年(1126年),为阁门宣赞舍人,勾当龙德宫。曹勋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后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年)秋,曹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上疏条陈恢复大计,言颇切直,触怒执政,后辗转泉南、江淮间,九年不迁秩。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和议成,曹勋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服金人归还徽宗灵柩,被秦桧猜忌,因乞祠禄,退居天台。其后绍兴十四年(1144年)、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又两次使金,占窥敌情。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起提举皇城司,旋致仕,淳熙元年(1174年),曹勋去世,年七十余。

曹勋历仕四朝,故诗中多当时见闻,尤以使金诗最为重要。词多应制咏物之作,与其父偏好俗体不同,多见一时中兴之盛,亦颇涉及宫廷郊庙乐章,颇为典雅中正。曹勋的遗著由子曹耜辑为《松隐集》40卷,今传,有《嘉业堂丛书》本等。另有笔记《北狩见闻录》1卷、词集《松隐乐府》3卷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