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用来作为佩饰是多么美好!可空谷无人,叫我埋怨娥眉再巧谁个来瞧?琴瑟清脆奏出千古绝调,即便弹断朱红的丝弦,知音依旧稀少。
年华悄然流逝,我已经衰老。汀洲涨满了江水,该到何处寻觅芳草?我只能将屈原大夫唤醒,在石龙前边歌边舞。阵阵松风里,不知不觉天已破晓。
在这首词中,作者用了比兴的手法,没有繁复的铺陈,却更显韵味悠长。
词的上阕,词人主要描写自己的处境:多年来倍遭小人打击、排挤,饱受压抑又没有政治上的知音可以让他倾诉不满。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开头三句,辛弃疾巧妙地化用《离骚》和《佳人》的诗意,通过比兴手法,自喻为香草美人,表达出自己与屈原、杜甫类似的满腹悲愤和失意情怀。“九畹芳菲兰佩好”化用《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和“纫秋兰以为佩”的说法。为了显示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沽操守,词人学习屈原,采撷兰花为佩。“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这两句取《离骚》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和杜甫《佳人》中“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的句意。作者在空无一人的山谷中自怨因“蛾眉巧”而遭嫉妒。
“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这两句化用岳飞《小重山》中“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句意,宝瑟清音泠泠,弹到弦断也觅不到知音。遭受小人的排挤和毁谤本身就是件可悲的事情,然而更可悲的是,词人遍寻天下,却觅不到能够真正理解和支持他的政治理想和主张的知己。作者虽品格高洁,才干过人,但却因朝中小人的嫉妒和毁谤,而空怀一腔报国之志,毫无用武之地。又因为缺少知音,他在痛苦和失意之中,连—个可倾诉的人都没有。如此不如意的处境怎能不令他心生怨念。
词的下阕主要对上阕所表达的情绪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词人感叹年华易逝,自己的报国之志恐再无实现的可能。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第一句化用《离骚》中“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的句意,辛弃疾的无奈、沉痛溢于言表。而后两句,汀州被水淹没,芳草再难寻觅,暗示其政治理想基本破灭的状态,意极消沉。现实中知音难觅,作者只好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的魂魄来唱歌,他的痛苦有多深可想而知。可是酒终会醒,黎明时刻,松风阵阵,酒醒梦消,如一盆冷水从他脸上浇过,清醒之后,还是要面对冰冷的现实。结句让全篇挥之不去的沉郁气氛显得更加浓重。
这首词的主题,是抒发辛弃疾不得志与少知音的惆怅情怀。但是作者并不是直接说出自己的心事,而是通过比兴的手法,以香草美人自喻,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悲愤。此词不尚铺陈,专用比兴,托意高远,意象深婉,是一篇韵味悠长的抒情短章。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约写于嘉泰三年(1203年)作者隐居信州带湖别墅前期,其时正是辛弃疾遭受诬陷、被弹劾落职后,心情处于极度苦闷的时期。生活上的孤独感和政治上的失意感促使词人经常离开带湖去上饶的群山之中寻幽探胜,以开释愁怀,转移精力,然而独游山水时的幽寂空虚又使他时时跌回到更加孤独和失意的深渊中,独游山水的幽寂使作者感觉到更加孤独,便作了这首词。
春酲薄,梦中毬马豪如昨。豪如昨。月明横笛,晓寒吹角。
古来成败难描摸,而今却悔当时错。当时错,铁衣犹在,不堪重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前导,叫开阊阖。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
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