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宋代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作品译文

用来作为佩饰是多么美好!可空谷无人,叫我埋怨娥眉再巧谁个来瞧?琴瑟清脆奏出千古绝调,即便弹断朱红的丝弦,知音依旧稀少。

年华悄然流逝,我已经衰老。汀洲涨满了江水,该到何处寻觅芳草?我只能将屈原大夫唤醒,在石龙前边歌边舞。阵阵松风里,不知不觉天已破晓。

词语注释

  1.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阙各四仄韵。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
  2. 九畹:泛指田亩广大。兰佩:以兰为配饰。
  3. 泠泠:指瑟音清越如流水。千古调:高山流水之调。
  4. 冉冉:渐渐。汀州:水边平地。芳草:借喻理想。
  5. 湘累:屈原。

作品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用了比兴的手法,没有繁复的铺陈,却更显韵味悠长。

词的上阕,词人主要描写自己的处境:多年来倍遭小人打击、排挤,饱受压抑又没有政治上的知音可以让他倾诉不满。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开头三句,辛弃疾巧妙地化用《离骚》和《佳人》的诗意,通过比兴手法,自喻为香草美人,表达出自己与屈原、杜甫类似的满腹悲愤和失意情怀。“九畹芳菲兰佩好”化用《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和“纫秋兰以为佩”的说法。为了显示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沽操守,词人学习屈原,采撷兰花为佩。“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这两句取《离骚》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和杜甫《佳人》中“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的句意。作者在空无一人的山谷中自怨因“蛾眉巧”而遭嫉妒。

“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这两句化用岳飞《小重山》中“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句意,宝瑟清音泠泠,弹到弦断也觅不到知音。遭受小人的排挤和毁谤本身就是件可悲的事情,然而更可悲的是,词人遍寻天下,却觅不到能够真正理解和支持他的政治理想和主张的知己。作者虽品格高洁,才干过人,但却因朝中小人的嫉妒和毁谤,而空怀一腔报国之志,毫无用武之地。又因为缺少知音,他在痛苦和失意之中,连—个可倾诉的人都没有。如此不如意的处境怎能不令他心生怨念。

词的下阕主要对上阕所表达的情绪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词人感叹年华易逝,自己的报国之志恐再无实现的可能。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第一句化用《离骚》中“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的句意,辛弃疾的无奈、沉痛溢于言表。而后两句,汀州被水淹没,芳草再难寻觅,暗示其政治理想基本破灭的状态,意极消沉。现实中知音难觅,作者只好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的魂魄来唱歌,他的痛苦有多深可想而知。可是酒终会醒,黎明时刻,松风阵阵,酒醒梦消,如一盆冷水从他脸上浇过,清醒之后,还是要面对冰冷的现实。结句让全篇挥之不去的沉郁气氛显得更加浓重。

这首词的主题,是抒发辛弃疾不得志与少知音的惆怅情怀。但是作者并不是直接说出自己的心事,而是通过比兴的手法,以香草美人自喻,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悲愤。此词不尚铺陈,专用比兴,托意高远,意象深婉,是一篇韵味悠长的抒情短章。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约写于嘉泰三年(1203年)作者隐居信州带湖别墅前期,其时正是辛弃疾遭受诬陷、被弹劾落职后,心情处于极度苦闷的时期。生活上的孤独感和政治上的失意感促使词人经常离开带湖去上饶的群山之中寻幽探胜,以开释愁怀,转移精力,然而独游山水时的幽寂空虚又使他时时跌回到更加孤独和失意的深渊中,独游山水的幽寂使作者感觉到更加孤独,便作了这首词。

名家点评

  •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刘默《宋词鉴赏大全集》:“虽不是稼轩词中的名作,却也因深得屈赋精髓而流传甚广。”

猜你喜欢

赠汪伦

唐代 •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义田记

宋代 •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花下醉

唐代 •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赋赋

唐代 • 白居易

赋者古诗之流也。始草创于荀宋,渐恢张于贾马。冰生乎水,初变本于典坟;青出于蓝,复增华于风雅。而后谐四声,祛八病,信斯文之美者。我国家恐文道浸衰,颂声凌迟。乃举多士,命有司。酌遗风于三代,明变雅于一时。全取其名,则号之为赋;杂用其体,亦不出乎诗。四始尽在,六义无遗。是谓艺文之敬策,述作之元龟。观夫义类错综,词采舒布。文谐宫律,言中章句。华而不艳,美而有度。雅音浏亮,必先体物以成章;逸思飘飖,不独登高而能赋。其工者,究笔精,穷旨趣,何惭《两京》于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骋妍词,岂谢《三都》于左思。掩黄绢之丽藻,吐白凤之奇姿。振金声于寰海,增纸价于京师。则《长杨》《羽猎》之徒,胡为比也;《景福》《灵光》之作,未足多之。所谓立意为先,能文为主。炳如绘素,铿若钟鼓。郁郁哉溢目之黼黻,洋洋乎盈耳之韶濩⒀。信可以凌轹风骚,超轶今古者也。今吾君网罗六艺,淘汰九流。微才无忽,片善是求。况赋者雅之列,颂之俦。可以润色鸿业,可以发挥皇猷,客有自谓握灵蛇之珠者,岂可弃之而不收?

诉衷情·冷落绣衾谁与伴

清代 • 纳兰性德

冷落绣衾谁与伴?倚香篝。春睡起,斜日照梳头。欲写两眉愁,休休。远山残翠收,莫登楼。

辛弃疾
简介描述: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并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纳。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被辛弃疾推辞。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