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画像

宋代王安石

吾观少陵诗,为与元气侔。

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

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

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

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

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瘦妻僵前子仆後,攘攘盗贼森戈矛。

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飗。

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死所羞。

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

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白话译文

我看杜少陵的诗,可以说是与世间物质本原相通,具有浑然正气。

他的诗有开拓天宇、旋转大地的力量,那雄壮的面貌和坚毅的神情都是我难以企及的。

在这广阔浩渺的世界中,自然就会生有多种多样的生物。

有美丑、大小而且千差万别,竟然看不出是怎样被创造万物之手雕镂、刻画出来的。

杜甫具有这样的才华,可惜命运多舛到了极致,他一生穷困潦倒,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他年近半百只担任了一个小官,可是后来还是免不了被贬谪流徙,忍饥挨饿漂泊了半个九州。

他的妻子瘦弱,后来他的幼子饿死,一家人在战乱年代还常常遭受盗贼兵祸的威胁。

这样的环境下,杜甫依然不忘记忧思国家社稷安危,他用诗歌揭露争的残酷,去吟咏民间疾苦。

他的心愿是希望皇上能成为像尧舜那样圣明的君主,大臣都能像商的伊尹和周朝的周公旦一样贤能。

他一个人住在破旧的屋子里,宁愿让他受冻而死,也不忍心看着天下人在寒风冷雨中颠沛流离。

现在的人只为个人困境悲叹,伤感自己怀才不遇,我真为他们感到羞愧。

所以当我看到杜甫的画像时,想起了他高洁的品质和才华,再一次泪流满面地躬身祭拜。

只是如今推想杜公的思想和胸怀,自古以来很少见,我真希望他能起死回生,然后追随在他的身边一同畅游。

词句注释

  1. 少陵:杜甫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2. 元气:指天地未分前的混一之气。这种混一之气,清而轻者上开为天,浊而重者下沉为地。古人认为这是世界物质本原。
  3. 侔(móu):相等,齐。
  4. 排天:开拓天宇。
  5. 斡(wò)九地:旋转大地。斡,旋转。
  6. 八极:八方最边远的地方,指整个世界。
  7. 雕锼(sōu):刻镂,雕刻。
  8. 颠倒:指困顿潦倒。
  9. 收:接纳,这里指被朝廷任用。
  10. 攘攘:纷乱拥挤的样子。
  11. 森:密集的样子。
  12. 戈矛:戈和矛。泛指兵器。
  13. 飕飗(sōu liú):寒气、寒风,亦指风雨声。
  14. 屯(zhūn):艰难困顿,不顺利。
  15. 悼屈:为怀才不遇者感伤。悼念,悲伤。
  16. 涕泗(sì):泪涕。涕,眼泪。泗,鼻涕。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人物生平的七言古诗,诗中强调杜甫巨大的文学创作才能、崇高的道德光辉的人格和自己景仰追随的愿望。诗中五言与七言交错而发,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抑扬顿挫之间使人心潮澎湃,情感一触即发。

在这首古诗中,王安石传神地刻画了杜甫的精神风貌,真切地表现了他的心中所感。诗中先是从杜甫的诗歌写起,赞美他的诗歌气势非凡,有天地浑然之气,而且“力能排天斡九地”,其“壮颜毅色不可求”,足以“天地造化万物,或丑或美,大小巨细,千姿万态的化育之功”,显然这是在比喻杜甫不同凡响的才华;再写杜甫仕途的悲惨遭遇,以及本来就家庭贫苦却又遭受丧子之痛的境况,默默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最后赞美杜甫的高尚人格,表达了对杜甫的钦佩之情。

创作背景

王安石对杜甫推崇备至。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王安石在任舒州通判期间,辑录了一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集,并写有《老杜诗后集序》。《杜甫画像》大约写于这前后。

名家点评

  • 明末清初·仇兆鳌:“荆公深知杜酷爱杜,而又善言杜,此篇于少陵人品心术、学问才情独能中其窾会。后世颂杜者,无以复加矣。”(《杜诗详注》补注卷上)

猜你喜欢

水龙吟·寿梅津

宋代 • 吴文英

杜陵折柳狂吟,砚波尚湿红衣露。仙桃宴早,江梅春近,还催客句。宫漏传鸡,禁门嘶骑,宦情熟处。正黄编夜展,天香字暖,春葱剪、红蜜炬。

宫帽鸾枝醉舞。思飘扬、臞仙风举。星罗万卷,云驱千阵,飞毫海雨。长寿杯深,探春腔稳,江湖同赋。又看看便系,金狨莺晓,傍西湖路。

赠长沙公

魏晋 • 陶渊明

余于长沙公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经过浔阳,临别赠此。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

慨然寤叹,念兹厥初。

礼服遂悠,岁月眇徂。

感彼行路,眷然踌躇。

于穆令族,允构斯堂。

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爰采春华,载警秋霜。

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

笑言未久,逝焉西东。

遥遥三湘,滔滔九江。

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何以写心,贻此话言。

进篑虽微,终焉为山。

敬哉离人,临路凄然。

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五代 • 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穰,仁儿在心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古意赠今人

南北朝 • 鲍令晖

寒乡无异服,毡褐代文练。

月月望君归,年年不解綖。

荆扬春早和,幽冀犹霜霰。

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见。

谁为道辛苦?寄情双飞燕。

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

容华一朝尽,惟馀心不变。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 •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王安石
简介描述: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宋仁宗末年,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但未被采纳。宋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继续阐述变法主张,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升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制定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次年拜相,大力推行改革,并积极促成熙河开边。变法初期,神宗对王安石言听计从。然而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导致反对者声势颇大,且变法派内部也出现分裂。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因君臣间在变法上的分歧而罢相,出判江宁。累封为荆国公。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今人辑有《王安石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