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众人议论纷纷,哪里值得争执?这种事不是我喜欢的也不是我担忧的。
颂声迭起王莽哪里就贤德,流言四起,后人依然把周公称为圣人。
只有圣人能够正确评价一个人的高低,不会把些铢两之轻成千钧之重。
经历多了就会知道一个人的轻重美恶不在别人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
自王安石的新法出台,反对者多有。反对者给王安石横加种种罪名,必欲去之而后快。面对保守派的围攻,王安石表现出镇定的态度,并予以有力回击。诗的一二句说,一般人所说的“是”与“非”,不是评价是非的真正标准,当然也不是评价王安石的是非的真正标准。三四句,就举例为证。所举之例,乃是最为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因而最具说服力。五六句反过来说,只有圣人的评价值得重视,因为他们不会颠倒轻重。七八句回归现实,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决定美恶的,还是自身。王安石要实施改革,必须具有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坚定的自信心。对于造谣非议,王安石不与争辩,而是坚持去做。读这首诗,可以想见王安石执拗不屈的个性,也可以给他的名言“人言不足恤”找到最为合适的注脚。
王安石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吕诲《论王安石疏》中诽谤王安石是“大奸似忠”,“大诈似信”,“见利忘义”等。甚至连华山崩坍,天久不雨,也认为是王安石的过错,还说“去安石,天必雨”。而司马光也说:“王安石不合妄生奸诈,荧惑圣聪。”(《奏弹王安石表》)故此篇约作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
北堂千万寿,侍奉有光辉。
先同稚子舞,更著老莱衣。
因为小儿啼,醉倒月下归。
人间无此乐,此乐世中稀。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然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鵁鶄飞起郡城东。碧江空,半滩风。越王宫殿,蘋叶藕花中。帘卷水楼鱼浪起,千片雪,雨蒙蒙。
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升。
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
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
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
深秋寒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西窗幽梦等闲成。逡巡觉后,特地恨难平。
红烛半销残焰短,依稀暗背银屏。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