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

宋代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白话译文

众人议论纷纷,哪里值得争执?这种事不是我喜欢的也不是我担忧的。

颂声迭起王莽哪里就贤德,流言四起,后人依然把周公称为圣人。

只有圣人能够正确评价一个人的高低,不会把些铢两之轻成千钧之重。

经历多了就会知道一个人的轻重美恶不在别人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

词句注释

  1. 众人:本指普通人。这里兼指改革的反对者。
  2. 是:众人所说之“是”。非:众人所说之“非”。喜:喜事。病:可忧之事。
  3. 莽:王莽(前45年—23年),字巨君,西汉元帝王皇后之侄。汉平帝时为大司马,领尚书事,权倾天下。《汉书·平帝纪》载:时“群臣奏官: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赐号安汉公,一时“颂声并作”。后篡汉建立新朝,劳役频繁,民不聊生,遭农民起义军推翻,被杀。
  4. 四国:指西周初管、蔡、商、奄四个诸侯国。旦:姬旦,即周公,周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后与商国国君武庚等起兵反周。周公东征,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平定叛乱。事见《史记·鲁周公世家》。
  5. 轻重:正确地衡量轻重高下。
  6. 铢两:比喻分量轻。铢:古代重量单位,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千钧;比喻分量重。钧:古代重量单位,为三十斤。
  7. 彼:指众人。
  8. 美恶:好坏,优劣。

作品赏析

自王安石的新法出台,反对者多有。反对者给王安石横加种种罪名,必欲去之而后快。面对保守派的围攻,王安石表现出镇定的态度,并予以有力回击。诗的一二句说,一般人所说的“是”与“非”,不是评价是非的真正标准,当然也不是评价王安石的是非的真正标准。三四句,就举例为证。所举之例,乃是最为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因而最具说服力。五六句反过来说,只有圣人的评价值得重视,因为他们不会颠倒轻重。七八句回归现实,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决定美恶的,还是自身。王安石要实施改革,必须具有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坚定的自信心。对于造谣非议,王安石不与争辩,而是坚持去做。读这首诗,可以想见王安石执拗不屈的个性,也可以给他的名言“人言不足恤”找到最为合适的注脚。

创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吕诲《论王安石疏》中诽谤王安石是“大奸似忠”,“大诈似信”,“见利忘义”等。甚至连华山崩坍,天久不雨,也认为是王安石的过错,还说“去安石,天必雨”。而司马光也说:“王安石不合妄生奸诈,荧惑圣聪。”(《奏弹王安石表》)故此篇约作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

猜你喜欢

赠历阳褚司马

唐代 • 李白

北堂千万寿,侍奉有光辉。

先同稚子舞,更著老莱衣。

因为小儿啼,醉倒月下归。

人间无此乐,此乐世中稀。

七步诗

魏晋 • 曹植

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三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四

煮豆然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五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鵁鶄飞起郡城东。碧江空,半滩风。越王宫殿,蘋叶藕花中。帘卷水楼鱼浪起,千片雪,雨蒙蒙。

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升。

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

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

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

深秋寒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西窗幽梦等闲成。逡巡觉后,特地恨难平。

红烛半销残焰短,依稀暗背银屏。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

王安石
简介描述: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宋仁宗末年,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但未被采纳。宋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继续阐述变法主张,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升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制定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次年拜相,大力推行改革,并积极促成熙河开边。变法初期,神宗对王安石言听计从。然而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导致反对者声势颇大,且变法派内部也出现分裂。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因君臣间在变法上的分歧而罢相,出判江宁。累封为荆国公。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今人辑有《王安石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