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题名记

宋代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矣,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白话译文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我从吴兴经过杭州,往东返回绍兴。龙井寿圣院住持辨才法师写信邀我入山。等到走出城去,已是夕阳西坠,乘船穿过西湖到普宁寺,碰到诗僧参寥,问他龙井派来的竹轿呢,回答说:“因为时间已过,竹轿回去了。”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林间月光明亮,可数头发。于是舍船,随从参寥拄杖沿湖步行。经过雷峰塔,越过南屏山,赤足涉水惠因涧,进入灵石坞,找到一条小路,登上风篁岭。在龙井亭上休息,舀上泉水靠石而喝。从普宁寺起,共经过佛门寺庙有十五座,都是寂静得听不到人声。道路旁边的田舍,灯光时隐时现,草木深绿茂盛,湍湍的流水发出、悲哀的响声,好像不是人间之境。走到二更时分,方到寿圣院,在潮音堂谒见辨才法师,第二天就回去了。

词句注释

  1. 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本名龙泓,原指山泉,龙井是以泉名井。附近环山产茶,即西湖龙井茶。题名:题写姓名,以留作纪念。
  2. 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
  3. 吴兴:今浙江吴兴县。过杭:经过杭州。
  4. 会稽:今浙江绍兴。
  5. 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天竺寺讲经,元丰二年(1079年)住寿圣院。辨才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6. 比出郭:等到出城的时候。比,及。郭,外城;这里指杭州城。
  7. 日夕:将近黄昏。
  8. 航:渡。普宁:寺庙名。
  9. 道人:即僧人。参寥:法号道潜,自号参寥子,有诗名。
  10. 篮舆:竹轿。
  11. 天宇开霁:天空晴朗。“霁”,雨过天晴。
  12. 策杖:拄着手杖。并湖:沿湖。
  13. 雷峰:峰名,在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旧有塔,即雷峰塔。
  14. 南屏:山名,在杭州清波门西南九曜山东。
  15. 濯:洗,洗涤
  16. 灵石坞:山名,在杭州小麦岭西南,一名积庆山。
  17. 支径:小路。
  18. 憩:休息。龙井亭:辨才法师所建。
  19. 酌泉:舀取泉水。据石:靠着石头。
  20. 庐舍:房屋。或:间或,有的。
  21. 隐显:忽明忽暗。
  22. 激激:形容水流迅疾。
  23. 行二鼓矣:快二更天了。行,将要。
  24. 始:才。寿圣院:寺院名,离龙井约一里地。
  25. 谒:拜见。

作品赏析

此记述作者月夜游览西湖龙井的经历和见闻。在唐宋诗词作品中,刻画西湖风景的名篇丽句层出不穷,各尽其妙,然而用散文形式来描绘夜幕下的西湖山水却不多见。这篇“题名记”笔调轻快,语言简洁,意境幽美,读后使人心旷神怡,别有一番风味。

文中主要是叙事,但不平铺直叙,而有曲折纡余。作者应邀入山,至湖,而篮舆已去,又见月色皎洁,遂贾勇夜行。这中间便有几层曲折此文叙事又有缓急跌宕。“出雷峰”几句,以三字一顿的动宾结构为主,连用“出”“度”“入”“得”“上”诸动词,文势迫促,表现了夜间长途跋涉的情景。“酌泉据石而饮之”以下,文势渐渐舒缓,这与作者快到目的地时,一边据石休憩,一边回味所历山川美景的情状,是完全合拍的。

此文叙事时也点缀景物,笔稀墨淡,描摹如画,而且和事情的发展与作者的情绪密切应和。“天宇开霁,林间月明”,这良宵美景鼓起了作者的游兴。“自普宁”以下几句,总叙一路山行之景,将相反的色调糅合在一起,使图景更加鲜明。闪烁的灯火,深郁的草木,一明一暗,互相映衬;沉寂的佛寺,悲鸣的流水,无声与有声相间。作者的身心都沉浸其中了。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自徐州调任湖州,过高邮,中途与秦观、参寥子同船而下,于吴兴分手告别。不久,正会稽省亲中的秦观惊闻苏轼出事身陷囹圄,于是即刻赶回吴兴询问,不料苏轼已于七月二十八日在湖州被捕,已经押赴京师,送进了御史台诏狱中。此情形下,秦观只得惘然而归,月夜步行游龙井,在心事沉重下,于八月十六日作此文。

名家点评

  • 宋·苏轼:览太虚题名,皆予昔时游行处,闭目想之,了然可数。(《秦太虚题名记》)
  • 明·陈天定:写出山水间夜景如画。(《古今小品》)
  • 明·陈仁锡:清美映人。 (《古文奇赏》)

猜你喜欢

鹊桥仙·七夕

清代 • 纳兰性德

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

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见明星空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

如鱼水·帝里疏散

宋代 • 柳永

帝里疏散,数载酒萦花系,九陌狂游。良景对珍筵恼,佳人自有风流。劝琼瓯。绛唇启、歌发清幽。被举措、艺足才高,在处别得艳姬留。

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莫闲愁。共绿蚁、红粉相尤。向绣幄,醉倚芳姿睡,算除此外何求。

童区寄传

唐代 • 柳宗元

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自毁齿以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不足,则取他室,束缚钳梏之,至有须鬣者,力不胜,皆屈为僮。当道相贼杀以为俗。幸得壮大,则缚取幺弱者,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以是越中户口滋耗,少得自脱。惟童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梦觉云屏依旧空,杜鹃声咽隔帘栊,玉郎薄幸去无踪。一日日,恨重重,泪界莲腮两线红。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秦观
简介描述: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北宋时期大臣、词人。

秦观少从苏轼游,以诗见赏于王安石。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元祐初,因苏轼荐,任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1094年),坐元祐党籍,出通判杭州。又被劾以“影附苏轼,增损《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继迭遭贬谪,编管雷州。元符三年(1100年),复命为宣德郎,同年于藤州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为北宋婉约派重要作家。其诗清新婉丽,因《满庭芳·山抹微云》词赢得“山抹微云君”的雅号。他毕生追随苏氏兄弟,词风独创一格,以秀丽含蓄取胜,情调略显柔弱与凄凉。著作有《淮海词》三卷100多首,宋诗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著有《淮海集》《劝善录》《逆旅集》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