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项判官

宋代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

白话译文

西风萧瑟的深秋季节,午潮已过,送君于江畔渡口。

渡口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熙熙攘攘。

我们两人年龄相差十岁,但亲如兄弟,初识时,都还是没有官职的学子。

千里迢迢来此,并非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

握手祝君保重身体,努力加餐,将来定能美服华车,前途无量。

词句注释

  1. 山鸟: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又名“鸡头鹃”,它鸣叫时的声音为“泥滑滑”(滑,在这里读作“古”),南方人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
  2. 泥滑滑:山鸟鸣声。
  3. 萧萧:马鸣声。
  4. 青衿:出自《诗经》:“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5. 白璧招:典出“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事,即以白璧招聘。
  6. 强饭:努力加饭,即保重身体。
  7. 华簪:华,美也;簪,发簪。即华丽的服饰。
  8. 鸡翘: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项判官生平不详。宋代的判官一般为州府或节度使、观察使等的佐吏,主管判断公事,在地方官中虽非正职,但地位相当重要。

诗的开头两句写送别时所见的景物。首句“洲渚”是江中泥沙冲积而成的小洲,可见送别的地点是在江畔渡口。“断芦”和“落枫”点明时间是西风萧瑟的深秋季节。次句“沙长”与“午潮”密切相关,由于午潮已过,随着潮水的退落,原来被水淹没的岸边沙滩尽皆呈现眼前,显示送别的时间是过午以后。

三四两句记渡口所闻所见。“山鸟”是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又名“鸡头鹃”,它鸣叫时的声音为“泥滑滑”(滑,在这里读作“古”),南方人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泥滑滑”三字,是山鸡鸣叫的谐音,写得颇为有趣。第四句概括地描述了这个渡口车来马往,熙熙攘攘的情形。“萧萧马鸣”出自《诗经·车攻》;这里的“马萧萧”,源自杜甫《兵车行》中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诗句,与上句“泥滑滑”成对,也是谐音。作者运用唐代诗人的句子,熟极如流,写情写景,妙到毫瑞,却又各不相犯,足见其艺术手腕之高。

五六两句写与项判官的交谊以及项判官的为人。第五句包括了两个典故:“十年”用《礼记·曲礼》中的“十年以长,则兄事之”;“青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据《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这句是说,两人的年龄大约相差十岁,亲如兄弟,最初认识的时候,彼此都还是没有官职的学子。第六句“白璧招”用《韩诗外传》“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事,指项判官为官廉洁,他千里迢迢来此,并不是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

结束两句,是临别赠言。第七句的“强饭”,用平阳公主对汉武帝卫皇后说的话。卫皇后即卫子夫,原是平阳公主家中的一名歌女。她初入官时,平阳公主拊其背说:“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愿无相忘!”(见《汉书·外戚传》)第八句的“簪”,指系发于冕的簪,“华”是形容词,言其美。“鸡翘”,是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这两句是希望项判官保重身体,努力加餐,将来一定高车大马,前途无量。

作品评价

  • 这首诗与一般赠别之作不同,作者没有渲染当时的别绪离情。前后八句脉络分明,自始至终用一个“真”字贯穿了起来。前四句写景,诗人把送别时耳闻目睹的真情实景加以描叙,渡口的情形,历历如在目前。尤其是“山鸟”一联,命意造境,别开生面,诗人借前人的名句,为己所用,而又不露斧凿痕迹,波澜起伏,情趣盎然。后四句叙情,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其中虽穿插了几个典故,但用得精妙贴切,语重心长。后人谓王安石的诗在宋诗中有唐诗风调,这首诗可作代表。高步瀛将该诗选入了《唐宋诗举要》,吴汝纶更是推崇备至,认为该诗“负声振采”,是少有的佳作。

猜你喜欢

荔枝图序

唐代 • 白居易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宫词五首

唐代 • 顾况

其一

禁柳烟中闻晓乌,风吹玉漏尽铜壶。

内官先向蓬莱殿,金合开香泻御炉。

其二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帘卷近银河。

其三

玉阶容卫宿千官,风猎青旂晓仗寒。

侍女先来荐琼蕊,露浆新下九霄盘。

其四

九重天乐降神仙,步舞分行踏锦筵。

嘈囋一声钟鼓歇,万人楼下拾金钱。

其五

金吾持戟护新檐,天乐声传万姓瞻。

楼上美人相倚看,红妆透出水精帘。

荒村

明代 • 于谦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馀干旅舍

唐代 •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南歌子·荷盖倾新绿

宋代 • 程垓

荷盖倾新绿,榴巾蹙旧红。水亭烟榭晚凉中。又是一钩新月、静方栊。

丝藕清如雪,橱纱薄似空。好维今夜与谁同。唤取玉人来共、一帘风。

王安石
简介描述: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宋仁宗末年,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但未被采纳。宋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继续阐述变法主张,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升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制定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次年拜相,大力推行改革,并积极促成熙河开边。变法初期,神宗对王安石言听计从。然而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导致反对者声势颇大,且变法派内部也出现分裂。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因君臣间在变法上的分歧而罢相,出判江宁。累封为荆国公。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今人辑有《王安石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