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赤壁

宋代辛弃疾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白话译文

遭贬的苏轼,写的文章没有用处。赋写曹刘的兴盛和衰亡,千百年来已消除得没有踪迹。

眺望江中突出的赤鼻矶和红色的岸石,还有直泻奔腾的江水,象瀑布样。半夜里一声长啸,天地生悲,容纳不了我这深广的愤懑,为我而变得狭窄。

词句注释

  1. 霜天晓角:词牌名。又名“月当窗”“长桥月”“踏月”等。双调四十三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
  2. 赤壁:赤壁有二,均在湖北境内。一在今嘉鱼县东北江滨,有赤矶山,为当年孙、刘联军大破曹兵之地。一在今黄冈市,临江有赤鼻矶。当年苏轼贬黄州曾游赤壁,因地名相同起兴,写下怀古词赋。辛词所指,当是苏轼笔下的黄州赤壁。
  3. 雪堂: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筑室于黄州东坡,取名“雪堂”。迁客:遭贬迁的官员。语出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
  4. 不得文章力:语出刘禹锡:“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为饱暖家。”
  5. 泯:消失。陈迹:旧迹,过去的事情。
  6. 矶岸赤:即赤壁。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作品赏析

这首赤壁怀古词,因赤壁而怀念曾被贬到黄州的苏轼,并借苏轼的文词,进一步追怀历史兴亡,表达自已虽知兴亡如梦、也执著人间的痛苦感情。

词的起韵,毫无铺垫,以急直的笔调,为才华满腹的苏轼屡遭贬斥致以不平。以下一韵,就“文章力”专写苏轼那可敬佩的才情。而又专取他赋写“曹刘兴废”的那一段来写,这是切合题面的选材,同时也表明英雄业绩是他的兴趣所在。“千古事,尽陈迹”一语,既是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主旨所在,也是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和英雄功业不能不有的幻灭阴影。他向往“生前身后名”,即是向往精神上的永生,可是又分明从历史的启迪中,感觉到美好名声的不能永恒。与苏轼善于以“物我”的“有尽”与“无穷”自我排遣,因而能达到精神超逸的境界不同,执著于人间的作者,为此感到深深的矛盾和痛苦,此处他暂时将它们包藏在历史慨叹中。

过片赋写江行至赤壁时所见风景,写得气势雄壮,很精彩。一“赤”一“白”,石一水,在色彩和软硬的品质上,形成清晰的对照。尤其是写赤壁“直下”即直插于江涛之中的景象,与当年苏轼写“乱石穿空”时的精彩相近。然而这两句,所要表明的不过是江山依旧的意思,以与上片末韵的人事已陈迹形成“永恒与短暂”的对照。在这样的对照之下,本来就久郁着种种痛苦:耿耿国忧而不得从事抗金大业,调动频繁而不得逃于小人利口,明知功业难成却念念难忘,难忘永生的诱感却又知永恒是梦想……现在内心更是积满了勃郁难名的悲愤了。所以最后一韵,他以一声极不寻常的“半夜长啸”,来抒发他充天塞地的悲愤与苦闷。这“天地为予窄”的长啸,十分形象地表达了他此时的巨大痛苦,也使全篇的词情达到高潮,显示出稼轩作为一个失志英雄的精神特点,这与苏轼的神仙超旷之风,显然是迥然有别的。

全词语气急直,辞锋刚劲,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中,更增人拗怒的神采。稼轩此词虽无符合“神味”说诗学理论义旨之“细节”,然其中所蕴含之情感、思想、精神,则无不可以“九度”为衡量,若“细节”者,必欲论之,则此词并无具体而微之“细节”,而可将稼轩之一生视为一莫大之“细节”,然后审视此词,则益有会心者矣。“悲天地、为予窄”,此六字亦真稼轩平生夫子自道之最传神之写照、心声一至此全词虽然短篇, 面蕴含深刻、广大,结句更如玉碎铁裂、惊心动魄。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辛弃疾曾出仕湖北,并在江西、湖北两处调任频繁,当年苏轼贬黄州曾游赤壁,辛弃疾在此地因相同境遇起兴,写下这首词。

名家点评

  • 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德才: 苏轼善以“人生如梦”、“物与我皆无尽”自遣,故虽感愤,而总见绝世超尘、翩然欲仙之风韵。相比之下,稼轩更多执著现实,耿耿国忧,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故其结处有长啸泣歌之举,天狭地窄难纳满腔愤懑之悲。(《辛弃疾词选》)

猜你喜欢

历阳壮士勤将军,神力出于百夫,则天太后召见,奇之,授游击将军,赐锦袍玉带,朝野荣之。后拜横南将军。大臣慕义,结十友,即燕公张说、馆陶公郭元振为首。余壮之,遂作诗。

太古历阳郡,化为洪川在。

江山犹郁盘,龙虎秘光彩。

蓄泄数千载,风云何霮薱!

特生勤将军,神力百夫倍。

短短罗袿淡淡妆,拂开红袖便当场。掩翻歌扇珠成串,吹落谈霏玉有香。

由汉魏,到隋唐,谁教若辈管兴亡。百年总是逢场戏,拍板门锤未易。

绕佛阁·暗尘四敛

宋代 • 周邦彦

暗尘四敛。楼观迥出,高映孤馆。清漏将短。厌闻夜久、签声动书幔。桂华又满。闲步露草,偏爱幽远。花气清婉。望中迤逦,城阴度河岸。

倦客最萧索,醉倚斜桥穿柳线,还似汴堤、虹梁横水面。看浪飐春灯,舟下如箭。此行重见。叹故友难逢,羁思空乱。两眉愁、向谁舒展。

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五代 •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荆门西下

唐代 • 李商隐

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

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险巇。

骨肉书题安绝徼,蕙兰蹊径失佳期。

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

辛弃疾
简介描述: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并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纳。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被辛弃疾推辞。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