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一生都有怀恋故土的心愿,远行千里漫游之情已倦怠。
在坎坷的道路上寻觅边防之路,远远近近都听到泉水的鸣声。
涧谷中的树叶刚刚能辨出颜色,山峦上的花儿却叫不出名。
旅居的凄苦心情哪里是尽头,傍晚时分凉风劲吹猿声凄清。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诗人用“百年”强调时间跨度之长,用“千里”强调空间距离之远,这两句诗凸显出诗人羁游在外的疲倦与无奈,以及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与眷恋。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高低”、远近”两个词很形象地写出诗人擦黑赶路的感受。视觉作用不大,只能凭借触觉、听觉分辨方向,确认道路。用词准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这两句紧承前面,既是写景,又写出诗人的感受。夜色昏暗,山花、树叶模模糊糊,想要分辨出来颇费功夫,因而“才分色”、“不辨名”显得十分真切。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结尾点题,“暮”字点明时间,也给中间两联诗以合理的解释。
人生旅途本是古老话题,诗人却写出新意,通过一个山间孤独晚行者形象的塑造,集中抒发了对仕途风波的厌倦反感,寄寓对现实的不满。情因景生,景随情迁,山道上隐约可见的树叶山花,溪流给全诗添一点亮色,读来流畅自然,别添清新之感。
《麻平晚行》叙述了一个短暂的旅程。通过这一旅程的叙述,揭示出作者在要不要做官这一问题上的内心矛盾。诗篇一开始,就提出作者要安于乡土、不去做官的愿望。这一愿望,当然是从废职、摔跤产生的。但作者的家庭出身,作者的才学,作者的抱负以及作者的年华正茂,却使他不能平静顺利地倦于游宦而安于乡土。做官与不做官这样的内心矛盾,就是本诗所说的羁心。作者悲苦、愤激、不满现实的心情正从这里而来。
这首《麻平晚行》当是唐咸亨二年(671年),王勃被废职后,入蜀西游路经麻平时。诗人为表达厌倦漂泊,怀念故土的伤感情怀所作。
杏花疏雨洒香堤,高楼帘幕垂。远山映水夕阳低,春愁压翠眉。
芳草句,碧云辞,低徊闲自思。流莺枝上不曾啼,知君肠断时。
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
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
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
蓟北湘南俱入眼,鹧鸪声里独凭栏。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蓝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钧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⒀、杨柳为谁春,摇金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