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送朱樱

唐代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白话译文

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

熟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而相同。

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

唉!金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天涯如同转蓬。

词句注释

  1. 野人:指平民百姓。朱樱:红樱桃。
  2. 也自红:意思是说与京都的一般红。
  3. 筠(yún)笼:竹篮。
  4. 细写:轻轻倾倒。愁:恐怕,担心。
  5. 万颗匀圆:指上万颗樱桃不大不小,均匀圆润。讶许同:惊讶如此相同。
  6. 沾:接受恩译。门下省:官署名。肃宗至德年间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7. 大明宫:唐宫殿名,君臣在此上朝。
  8. 玉箸(zhù):华丽的筷子。
  9. 转蓬:蓬草遇风拨根而旋转,喻身世之飘零。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小题大做”的诗。“西蜀樱桃也自红”,这是杜甫入蜀后第三次产生的亲切感受: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样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野人相赠满筠笼”,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上句写樱桃成熟,诗人说:我几次把樱桃从篮中移置盘内,生恐碰损,却仍愁碰破。下句写樱桃大小相等,诗人说,樱桃“万颗匀圆”,令人惊讶:为何大小竟这样相同呢?二句写樱桃形体,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

寓居蜀地,山野之人送来的小小樱桃,唤起了诗人记忆中的另一个时空:门下省、大明宫,堂皇的长安宫殿等。唐人李绰在《岁时记》中记载:“四月一日,内园荐樱桃寝庙,荐讫,班赐各有差。”诗的第三联正是写这个景象。“忆昨”,一切都恍如“昨日”;“擎出”,言其恭敬;“门下省”则透露出杜甫当时在左拾遗任上。这两句在全诗中具有黄金般的质地,而这种感觉则是由“门下省”、“大明宫”烘托而出的。大明宫中有宣政殿,中书、门下二省都在宣政殿内,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这一联的惊奇之处在于,诗人用两个专有名词不动声色地写出了对皇恩的感戴。专有名词在诗中给人的联想是很少的,但此处却给人堂皇之感,“门下”表现了空间的纵深,“大明”渲染出庄严辉煌的气势,两个实打实的名词被诗人巧妙地虚化了。唐人李嘉祐诗云“秋冷白云司”,“白云司”指刑部,与“秋冷”连属,别有清峭之气,和杜诗此联一样,都是点铁成金之句。

以时间词为标识,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今日”;第三联——“昨日”;第四联——“今日”。第三联出于诗人的记忆。引逗这记忆的,是“野人送朱樱”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件。诗的第一联把题目展开了:“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起句看似自然,实则不同寻常,这全体现在最虚的“也”字上。最轻的字眼,诗人赋予其最饱满的重量。“也”字像是一个呼唤,唤起了当年长安宫中的赐樱之事,时空的感觉包孕在这个“也”字之中。诗的首联中,“也”字之外,“红”、“满”亦不是随意用之,二字与下联以“愁”、“讶”写对樱桃的珍惜是呼应着的。庾信诗云:“讶许能含笑”。此二句融入口语,言约义丰,见出诗人语言的锤炼之功。末联“金盘玉箸”承第三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而来,从记忆中醒来,回到“任转蓬”的蜀地“此日”。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这就从内容上增添了生活层面和感情厚度。它表达了一种既与劳动群众友善,又对王朝怀有忠爱的诗人的复杂感情。昔人谓“杜诗咏物,俱有自家意思,所以不可及。”(《絸斋诗话》)此诗可贵处,就在于能画出一个飘零中的诗人。与此相适应,此诗“终篇语皆遒丽。”樱桃“自红”,野人“相赠”,“忆昨赐沾”,“早朝擎出”,“ 此日尝新”,都以遒劲取胜。而“细写愁仍破”, “ 匀圆讶许同”,与“金盘玉筋无消息”等,则又显得很明丽。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年)夏,时严武再次镇蜀。武父挺之与杜甫是旧交,故武曾几次枉驾草堂。与此同时,杜甫也常与田父野老往来。他不仅写了《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等名篇,还有这一即兴佳作。

名家点评

  • 宋·范温《潜溪诗眼》:此诗如禅家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直书目前所见,平易委曲,得人心所同然,但他人艰难,不能发耳。至于“忆昨赐沾门下省……此日尝新任转蓬”,其感兴皆出于自然,故终篇遒丽。韩退之有《赐樱桃诗》云:……盖学老杜前诗,然搜求事迹、排比对偶,其言出于勉强,所以相去甚远。
  • 元·方回《瀛奎律髓》:野人尝云:“惟樱桃既摘,不可易器。青柄一脱,则红苞破而无味。”老杜既得此三昧,又下一句有“万颗匀圆”之讶,古今绝唱。
  • 明·王嗣奭《杜臆》:公一见朱樱,遂想到在省中拜赐之时,故“也自红”、“愁仍破”、“讶许同”,俱唤起“忆昨”二句,而归宿于“金盘玉箸无消息”。通篇血脉融一片,公之律诗大都如此。
  • 清·金圣叹《杜诗解》:唐人极有好起好结。此诗起句奇绝,出自意外,遂宕成一篇之势。妙在“也自红”三字,全篇用意不出三字。乃创见惊心之辞。言樱桃之色之红,我岂不知,然不过知之于宫中宣赐耳。摩诘所云“归鞍竞带”、“中使频倾”是也。若西蜀樱桃之红,我乃今日始见,则岂非因野人之赠哉。……后解推开题面,自写悲愤。说出起句“也自红”一段惊创缘故来。看他五、六对仗,作杜诗不有。
  •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⑴通篇诗眼在“也自”、“忆昨”、“此日”六字。古人所用意者如此,不必以一、二尖新之字为眼。“也自红”三字已包尽后叫句。此一篇之骨。绝唱不在此句(指“万颗匀圆”句)。后四句龙跳虎卧之笔。而虚谷不赏,琐琐讲一“破”字,盖其法门如是,只于小处着工夫。⑵一篇主意、只将“也自”二字轻轻点出。⑶此诗之妙有三:一在章法倒装,不肯平铺直叙;一在前半俱对赐樱桃着笔,不肯呆写题面;一在后节大片大合,不肯为律所缚:此皆律诗出奇制胜之处,学者宜细心体会也。
  • 清·李调元《雨村诗话》:“也自红”三字,感慨悲凉,令人低徊不已。总之胸中先有天限感慨,然后遇题而发,故有此三字吐出。杜老最工此法。
  •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此等诗真句句笔歌墨舞,字字珠圆玉润,不特他人不辨,即在《草堂集》中,亦未可多得。
  •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后半流走直下,格法独创。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也自红”、“愁仍破”、“讶许同”、俱对赐樱桃著笔。下半流法直下,格法独创。
  •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通体清空一气,刷肉存骨,宋江西派之祖。
  • 清·杨伦《杜诗镜铨》:前半俱即对赐樱桃下笔。纵开(“忆昨”句)。收转(“此日”句)。托兴深远,格力矫健,此为咏物上乘。开手击此动彼,入后一气直下,独往独来,小题具如此笔力。
  • 清·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细写”矣,不应复“破”,故着“仍”字。亦极作眼,非是无因。五、六走语对,最是老成。“朝”借“朝夕”之“朝”,故足对“昨”。
  • 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少陵之“西蜀樱桃也自红······此日尝新任转蓬。”其余如《秋兴八首》、《诸将五篇》等作,皆格之最整炼者也。
  • 清·李锳《诗法简易录》:七、八自转合归题,神完气足,格老沉思,千古无两。
  •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野人送朱樱》,此小题也,前半细则极其工细,后发大议论则极其壮阔,实为后来各名家高曾规矩。而后半妙处即在首句“也自”二字根出,所谓诗律也。
  • 清·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杜诗惯技,每以此出新奇。
  • 清·林昌彝《海天琴思录》:少陵诗妙在比兴多而赋少。管韫山谓摩洁为正雅、少陵为变雅,观二《樱桃诗》可见。不知少陵《樱桃诗》比兴体也,言外有人在;摩诘《樱桃诗》待赋休耳。
  •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倒摄后卞,章法奇警,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也(“西蜀”句)。肖物精微,得未曾有,杜公天才豪迈,复能细心熨贴如此(“万颗”句)。

猜你喜欢

诉衷情·鸳鸯交颈绣衣轻

五代 • 毛文锡

鸳鸯交颈绣衣轻,碧沼藕花馨。偎藻荇,映兰汀,和雨浴浮萍。

思妇对心惊,想边庭。何时解佩掩云屏,诉衷情?

青丘子歌

明代 • 高启

江上有青丘,予徙家其南,因自号青丘子。闲居无事,终日苦吟,间作《青丘子歌》言其意,以解诗淫之嘲。

青丘子,癯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

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蹑屩厌远游,荷锄懒躬耕。

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

田间曳杖复带索,傍人不识笑且轻,谓是鲁迂儒、楚狂生。

青丘子闻之不介意,吟声出吻不绝咿咿鸣。

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

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

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

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

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

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

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

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

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

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

微如破悬虱,壮若屠长鲸。

清同吸沆瀣,险比排峥嵘。

霭霭晴云披,轧轧冻草萌。

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牛渚万怪呈。

妙意俄同鬼神会,佳景每与江山争。

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

听音谐韶乐,咀味得大羹。

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铿。

江边茅屋风雨晴,闭门睡足诗初成。

叩壶自高歌,不顾俗耳惊。

欲呼君山老父,携诸仙所弄之长笛,和我此歌吹月明。

但愁欻忽波浪起,鸟兽骇叫山摇崩。

天帝闻之怒,下遣白鹤迎。

不容在世作狡狯,复结飞佩还瑶京。

蝶恋花·别范南伯

宋代 • 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舻。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宋代 • 周端臣

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讶客袖犹寒,吟窗易晓,春色无聊。梅梢,尚留顾藉,滞东风,未肯雪轻飘。知道诗翁欲去,递香要送兰桡。 清标,会上丛霄。千里阻,九华遥。料今朝别后,他时有梦,应梦今朝。河桥,柳愁未醒,赠行人,又恐越魂销。留取归来系马,翠长千缕柔条。

临江仙·探梅

宋代 •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