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二首

唐代杜甫

其一

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

其二

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

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

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

词句注释

  1. 衡阳:县名。位于湖南省南部。
  2. 又北归:蔡伯世曰:“衡阳有回雁峰,雁至此不过,遇春而回”。
  3. 瞻:向上看,仰视,含敬意。《诗经·邶风·雄雉》:“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4. 一一:指雁飞时的队形。江淹《横吹赋》:“河中之雁,一一而学飞。”
  5. 背人飞:人向南行,春雁北飞。所以说“背人飞”。背,反向。
  6. 系书:雁足系书,传说将书系于大雁腿上,雁即能帮带传递书信。《汉书·苏武传》:“匈奴诡言(苏)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7. 元:通“玄”,避唐玄宗讳而写作“元”,意为原来、开始。一作“无”。
  8. 浪语:随便乱说的话,指雁传书信原为无稽之谈。《隋书·五行志》:“大业中,童谣曰:桃李子,鸿鹄绕阳山,宛转花林里。莫浪语,准道许。”
  9. 愁寂故山薇:指企求回归故里过隐居生活已无希望。寂,一作“绝”。故山薇,首阳山之薇,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谢灵运《初发石首城》:“故山日已远,风波岂还时。”
  10. 欲雪违胡地:胡地欲下雪时便离开。胡地,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违,避开,《周易·乾卦》:“乐则行之,忧则违之。”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季秋边朔苦,旅雁违霜雪。”
  11. 先花:于初春开花之前而行。
  12. 清:清水,在河南。
  13. 渭:指渭川,在陕西。
  14. 影:雁影。
  15. 日色薰:日光和煦。薰,一作“曛”,《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日薰风。”
  16. 伤弓:受过箭伤的鸟。《战国策·楚策》:“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以虚发而下之。”

作品赏析

其一

开头说“又北归”,由此可知诗人入潭已经两年。雁本自来自去,诗人却说雁瞻客而上,背人而飞,好像有心而为。而雁同侣相呼,未曾独宿,这样看来,人的确不如雁。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不过是无稽之谈,而又室产俱尽,让人愁寂不堪,若能回归故里,定当像伯夷、叔齐那样采薇而食。

其二

前四句相依,写雁的冬来春去,得安其索。只是春阴已暮,仍在塞北;日色已曛,仍在江南,这是描写雁中受过箭伤而流落的,其行已断,声音让人不忍听闻,大概是诗人自比于这样的雁。

创作背景

据《新唐书》,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带着全家离开四川,四年正月到达潭州(今长沙市),春末赴衡州(今衡阳市)投奔衡州刺史韦之晋,得知已韦之晋改任后又折回潭州。五年(770年)四月,韦之晋已逝世而潭州一片混乱,杜甫被迫南下衡州。结合黄鹤《补注杜诗》,此诗当是杜甫于大历五年(770年)离开潭州前所作,借以抒发难以排遣的愁绪乡思。

名家点评

  • 宋·赵次公《杜诗先后并解》:雁书两篇甚明,此篇“衡阳雁”实道所咏处雁耳……公亦以乡书不至。不知故山薇蕨之信,特思乡之语也。
  • 明·王嗣奭《杜臆》:雁本自去自来,乃瞻客而上,背人而飞,若有心为之;且同侣相呼,未尝独宿,人固不如雁也。
  •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又”字暗藏久客在内(“今年”句下)。
  •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楚调凄然,深情无限。
  • 清·杨伦《杜诗镜铨》:咏物诗托兴凄惋,并为绝调。
  •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杜公咏物诗,皆因所见以起兴,与后人泛泛拈题者自别。是故己之性情出,而物之声态物色亦出。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首章,见归雁而切故乡之思。衡雁又归,在潭两春矣。雁去既不能留,而系书又不可得,所以有故山之慨。次章,伤归雁而兴飘泊之感。
  •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首章,见归雁而伤兄弟之暌离……次章,见归雁而叹一身之流落。

猜你喜欢

宫词五首

唐代 • 顾况

其一

禁柳烟中闻晓乌,风吹玉漏尽铜壶。

内官先向蓬莱殿,金合开香泻御炉。

其二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帘卷近银河。

其三

玉阶容卫宿千官,风猎青旂晓仗寒。

侍女先来荐琼蕊,露浆新下九霄盘。

其四

九重天乐降神仙,步舞分行踏锦筵。

嘈囋一声钟鼓歇,万人楼下拾金钱。

其五

金吾持戟护新檐,天乐声传万姓瞻。

楼上美人相倚看,红妆透出水精帘。

忧国

宋代 • 陆游

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

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火未然。

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

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

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唐代 • 颜真卿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东山吟

唐代 • 李白

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

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

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

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

秋兰赋

清代 • 袁枚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既萧曼以袭裾,复氤氲而绕鼻。虽脉脉兮遥闻,觉熏熏然独异。予心讶焉,是乃芳兰,开非其时,宁不知寒?

于焉步兰陔,循兰池,披条数萼,凝目寻之。果然兰言,称某在斯。业经半谢,尚挺全枝。啼露眠以有待,喜采者之来迟。苟不因风而枨触,虽幽人其犹未知。于是舁之萧斋,置之明窗。朝焉与对,夕焉与双。虑其霜厚叶薄,党孤香瘦,风影外逼,寒心内疚。乃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虽出入之余闲,必褰帘而三嗅。谁知朵止七花,开竟百日。晚景后凋,含章贞吉。露以冷而未晞,茎以劲而难折;瓣以敛而寿永,香以淡而味逸。商飙为之损威,凉月为之增色。留一穗之灵长,慰半生之萧瑟。

予不觉神心布覆,深情容与。析佩表洁,浴汤孤处。倚空谷以流思,静风琴而不语。歌曰:秋雁回空,秋江停波。兰独不然,芬芳弥多。秋兮秋兮,将如兰何!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