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外姑文

明代归有光

昔吾亡妻,能孝于吾父母,友于吾女兄弟,知夫人之能教也。粗食之养,未尝不甘,知夫人之俭也;婢仆之御,未尝有疾言厉色,知夫人之仁也。癸巳之岁,秋冬之交,忽遘危疾,气息掇掇,犹日念母,扶而归宁。疾既大作,又扶以东。沿流二十里,如不能至。十月庚子,将绝之夕,问侍者,曰:“二鼓矣。”闻户外风淅淅,曰:“天寒,风且作,吾母其不能来乎?吾其不能待乎?”呜呼!颠危困顿,临死垂绝之时,母子之情何如也!

甲午、丙申三岁中,有光应有司之贡,驰走二京,提携二孤,属之外母。夫人抚之,未尝不泣。自是每见之必泣也。

呜呼!及今儿女几有成矣,夫人奄忽长逝。闻讣之日,有光寓松江之上,相去百里,戴星而往,则就木矣。悲夫!吾妻当夫人之生,即以遗夫人之悲,而死又无以悲夫人。夫人五女,抚棺而泣者,独无一人焉。今兹岁輤车将次于墓门。呜呼!死者有知,母子相聚,复已三年也。哀哉!尚享。

白话译文

我故世的妻子在世的时候,能够孝顺我的父母,亲近我的姐妹,由此知道夫人是善于教育儿女的;她吃粗糙的饭食,从来没有觉得不香甜,由此而知道夫人的俭朴;她管理婢女仆人,从来没有急躁的言语严厉的脸色,由此知道夫人的仁慈。癸巳年,秋末冬初,她忽然得了危险之症,呼吸急促。还是每日想念母亲,要人搀扶她回娘家。她的病已恶化,又要人扶她向东走,顺着河流有二十里路,似乎不能到家。十月庚子这一天,将要去世的这一夜,她询问侍候的人,侍候的人说:“二更了。”她听到门外风声淅淅,说:“天冷,又起风,我的母亲大概不能来吧?我也许等不到她来了?”呜呼!危急艰难、面临死亡的时候,母女之情是多么深厚啊!

从甲午年到丙申年的三年中,有光参加主管部门的选拔考试,奔走于北京和南京。将失去母亲的两个孩子,托付给他们的外祖母。夫人抚摸着他们,未曾不哭。从此每逢看见他们就一定要哭泣。

唉!如今儿女快要成人了,夫人突然去世。听到噩耗的时候,有光正客居松江边,距离百里,连夜赶来,夫人都已入殓了。悲痛啊!我的妻子在夫人健在时,就已经把悲伤留给夫人,但夫人去世时她却不能来悲悼夫人。夫人五个女儿,扶着棺木哭泣,其中单单就没有我的妻子。这年,暂时把你的灵柩安放在茔地之外。唉!如果你泉下有知,那么母女相会,又已经有三年了。悲痛啊!请享用祭品吧!

词句注释

  1. 亡妻:指归有光的原配魏氏,为南京光禄寺典簿魏庠的次女,嘉靖七年(1528年)嫁到归家,嘉靖十三年(1533年)冬十月卒。归有光写此文时,其先妻已去世十六年。
  2. 友于:兄弟友爱之义。语本《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女兄弟:指归有光的姐妹。
  3. 御:管理。
  4. 癸(guǐ)巳(sì)之岁:即嘉靖十二年(1533年)。
  5. 遘(gòu):遇,遭遇;危疾:危险沉重的病。
  6. 掇(duó)掇:疲弱的样子。掇,用同“惙”。
  7. 归宁:已婚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称归宁。
  8. 疾既大作:病情转重以后。
  9. 十月庚子:按嘉靖十二年农历十月无“庚子”日,庚子日当为该年农历十一月初二日。
  10. 二鼓:即二更,相当于现在的晚上九时至十一时。
  11. 颠危困顿:极端的危难困苦。
  12. 甲午丙申三岁:即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嘉靖十五年(1536年)共三年。
  13. 应有司之贡:嘉靖十三年秋,归有光赴应天(南京)乡试不第。嘉靖十五年,归有光应选贡赴北京廷试,入南京国子监。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14. 二京:明代永乐十九年(1421年)以后,迁都北京,但南京仍保留一套中央机构。二京即指南京与北京。
  15. 二孤:指归有光的长女如兰与长子䎖孙。
  16. 属(zhǔ):同“嘱”,托付意。外母:即岳母。
  17. 奄忽:指死亡。
  18. 讣(fù):报丧。
  19. 松江:县名,今属上海市。
  20. 戴星而往:连夜前往。
  21. 就木:即入棺,指装殓完毕。
  22. 夫人五女:据《外舅光禄寺典簿魏公墓志铭》:“女五人:适郑若曾、归有光、姚员,孺人出;适顾梦谷、晋骕,他姬出。”
  23. 今兹:今年。輤(qiàn)车:装载灵柩的车子。次:停驻。墓门:墓道上的门。全句言安葬事。
  24. 尚享:或作“尚飨”,即享用祭品,是古代祭文结尾的惯用套语。

作品赏析

《祭外姑文》是为祭悼外姑而作,但其着笔却从亡妻写起,以亡妻之孝、友和甘食粗茶淡饭、善待奴婢仆人四个方面推导出外姑的善教、节俭、仁义的品性。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亡妻如此之贤惠,其母之贤惠概可推知。作者正是用这种背面敷粉的小说笔法来写外姑之贤行美德。接着,作者选撷了亡妻病重之时仍日日念母、归家省亲、病作又连夜返回夫家这些事例,来突现母女二人的深厚感情,并择引亡妻于天寒风吹之夜、临死垂绝之际盼望再能与母亲相见一面的几句催人泪下的临终之言,来突现母女之间的深厚感情。祭悼外姑而特写亡妻,使宾主的地位发生变化,实际上是借宾突出主。如此写来,不仅能起到对比作用,突出外姑的美德,更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增加感伤气氛。纵观中国古代祭文,像《祭外姑文》这样借宾显主的实不多见。

祭文用一段文字作了反衬对比描写之后,又改变笔法而从正面落笔。亡妻弃世,遗有二孤,作者为功名而奔走,遂将二孤托之于外姑照看。看到外孙稚小而失母,夫人既怜外孙,又想亡女,常常泪如雨下。作者想起外姑的贤惠仁义,想起外姑不因女儿的去世而冷落自己,而是以博大的胸怀和体谅的姿态帮助女婿,感恩戴德之情见于笔端。若联系《祭外舅魏光禄文》所写“藐然二孤,置之今妻之怀抱,以抚以育,辛勤万端。而婚姻往来,如先妻之存,未尝有间”等,足可见出作者与其岳父、岳母的情分之深。因此,如今儿女几乎成人,但夫人却奄忽长逝,外孙无以报外祖母抚视怜爱之恩,作者又无以报外姑体谅帮助之德,这使得作者肝肠欲断。外姑去世,作为曾经受过其巨大恩惠的归有光理应急速奔丧,以期再见一面,哪怕是已逝之面,然而作者远在松江,虽连夜赶归,但也迟了,外姑已入棺。可悲者一。亡妻先逝,外姑尚在世,真乃白发人送黑发人,给外姑留下了巨大的哀伤。可悲者二。于今母亲仙逝,而亡妻无以哀悼其母。可悲者三。外姑有五女,而独无一女能抚棺哭泣。可悲者四。悲痛之情愈写愈重,自疚之情越来越多。死者长已矣!能够安慰死者,唯有写此祭文一诉衷情,告慰地下的母女于黄泉团聚。文章至此,作者似已不胜其哀,遂打住了笔锋。

归有光不仅仕途蹭蹬,年届花甲方考中进士,而且个人生活极度不幸。他八岁丧母,两次丧妻,两度丧失儿女,其间之艰难困苦不难想知。从他的许多文章看,先妻与他生活六年之后便死了,而其岳父、岳母对他却一如既往,毫无生疏冷落之处,并能关怀和帮助他这个屡困场屋、被人嗤笑的女婿。正因此故,归有光《祭外姑文》是怀着满腔感恩戴德和思念亡妻的真情而写的,真挚的情愫似从肺腑间流出,决无造作之情。作者写此文时已四十多岁,身名未立而家庭不幸,本身就够可悲的了。外姑的去世,更增加了他的痛苦和哀伤;所以,此文看似祭悼外姑,连带思念亡妻,其实,作者亦是哭诉哀悼己身。

归有光的抒情散文素以情感自然动人著称,读者读《祭外姑文》这篇抒情文字,越能看出其文感情真切、自然动人的特点。祭文不用套语,完全是自然道来,自然递进,自然收笔,但哀伤凄凉的气氛却笼罩着全篇。稍加想象,读者的眼前仿佛出现的是一位蓬头垢面、身体疲弱的男人身着布衣,满面流泪,跪在墓门之前娓娓诉说。

创作背景

归有光一生命运多舛,他不仅仕途不顺,而且家庭生活也屡遭不幸。八岁丧母,两次丧妻,两次夭折儿女。前妻魏氏是母亲在他七岁时聘定的,由于家境困顿,十六年后方娶进家门。与他生活六年之后,便留下女儿如兰、儿子甑孙撒手人寰了。岳父岳母不因女儿离世或女婿再娶而疏远,还是一如既往地对他寄予帮助和关怀。文章作于归有光岳母去世后之三年。归氏岳母去世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则此文当作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时作者四十三岁,外姑即是岳母。

名家点评

  •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熊礼汇《明清散文集萃》:本文采用借题发挥的方法,以祭告岳母的名义来悼念亡妻。用母女关系和母女感情作为桥梁,沟通本题与发挥之间的逻辑联系,不离于题又不滞于题,不离本义又引申本义,不但充实了文章内涵、拓宽了抒情领域,而且破除了单一线型结构,形成立体交叉的构架,使文势由单调趋于繁复,增强了形式的美感。这种写法,在祭告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猜你喜欢

难蜀父老

两汉 • 司马相如

汉兴七十有八载,德茂存乎六世,威武纷纭,湛恩汪濊,群生澍濡,洋溢乎方外。于是乃命使西征,随流而攘,风之所被,罔不披靡。因朝冉从駹,定筰存邛,略斯榆,举苞满,结轨还辕,东乡将报,至于成都。

耆老大夫荐绅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俨然造焉。辞毕,因进曰:“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今罢三郡之士,通夜郎之途,三年于兹而功不竟,士卒劳倦,万民不赡;今又接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业,此亦使者之累也,窃为左右患之。且夫邛、筰、西僰之与中国并也,历年兹多不可记已。仁者不以德来,强者不以力并,意者其殆不可乎!今割齐民以附夷狄,弊所恃以事无用。鄙人固陋,不识所谓。”

使者曰:“乌谓此邪”!必若所云,则是蜀不变服而巴不化俗也。余尚恶闻若说。然斯事体大,固非观者之所觏也。余之行急,其详不可闻已。请为大夫粗陈其略: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故曰非常之原,黎民惧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昔者洪水沸出,泛滥衍溢,人民登降移徙,崎岖而不安。夏后氏戚之,及堙洪水,决江疏河,洒沉赡菑,东归之于海,而天下永宁。当斯之勤,岂唯民哉?心烦于虑而身亲其劳,躬胝无胈,肤不生毛,故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浃乎于兹。

且夫贤君之践位也,岂特委琐握龊,拘文牵俗,循诵习传,当世取说云尔哉!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鹜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且《诗》不云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浔衍溢,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今封疆之内,冠带之伦,咸获嘉祉,靡有阙遗矣。而夷狄殊俗之国,辽接异党之地,舟舆不通,人迹罕至,政教未加,流风犹微。内之则犯义侵礼于边境,外之则邪行横作,放弑其上,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兄不辜,幼孤为奴,系累号泣,内向而怨,曰:‘盖闻中国有至仁焉,德洋而恩普,物靡不得其所,今独曷为遗己!’举踵恩慕,若枯旱之望雨。盭夫为之垂涕,况乎上圣,又恶能已?故北出师以讨强胡,南驰使以诮劲越。四面风德,二方之君鳞集仰流,愿得受号者以亿计。故乃关沫若,徼牂牁,镂灵山,梁孙原。创道德之途,垂仁义之统。将博恩广施,远抚长驾,使疏逖不闭,阻深暗昧,得耀乎光明,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诛伐于彼。遐迩一体,中外褆福,不亦康乎?夫拯民于沉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迟,继周氏之绝业,斯乃天子之急务也。百姓虽劳,又恶可以已哉?

“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于佚乐者也。然则受命之符合在于此矣。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观者未睹指,闻者未闻音,犹鹪明已翔乎寥廓,而罗者犹视乎薮泽。悲夫!”

于是诸大夫芒然其所怀来,而失阙所以进,喟然并称曰:“允哉汉德,此鄙人之所愿闻也。百姓虽怠,请以身先之。”敞罔靡徙,因迁延而辞避。

项脊轩志

明代 •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

宋代 • 李清照

清照启:素习义方,粗明诗礼。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尝药虽存弱弟,应门惟有老兵。既尔苍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僶俛难言,优柔莫诀,呻吟未定,强以同归。

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局天扣地,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

外援难求,自陈何害,岂期末事,乃得上闻。取自宸衷,付之廷尉。被桎梏而置对,同凶丑以陈词。岂惟贾生羞绛灌为伍,何啻老子与韩非同传。但祈脱死,莫望偿金。友凶横者十旬,盖非天降;居囹圄者九日,岂是人为!抵雀捐金,利当安往;将头碎璧,失固可知。实自谬愚,分知狱市。此盖伏遇内翰承旨,搢绅望族,冠盖清流,日下无双,人间第一。奉天克复,本缘陆贽之词;淮蔡底平,实以会昌之诏。哀怜无告,虽未解骖,感戴鸿恩,如真出己。故兹白首,得免丹书。

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扪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高鹏尺鷃,本异升沉;火鼠冰蚕,难同嗜好。达人共悉,童子皆知。愿赐品题,与加湔洗。誓当布衣蔬食,温故知新。再见江山,依旧一瓶一钵;重归畎亩,更须三沐三薰。忝在葭莩。敢兹尘渎。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石榴

唐代 • 李商隐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归有光
简介描述: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宣化里人。中国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次年会试落第南归,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二十余年,生徒常达数百人,海内称“震川先生”。后又七赴春闱,皆不第。他关心家乡水利,曾考察三江古迹,著书《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采用了归有光的许多建议。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年近六十岁的归有光得中进士,授长兴知县。任内重视教化,治政廉明,因得罪上司被迁为顺德府通判。隆庆四年(1570年),经大学士高拱、赵贞吉举荐,任南京太仆寺丞,后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人称“归太仆”。隆庆五年(1571年),归有光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以老儒身份与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相抗,斥其为“庸妄巨子”。其文上承唐宋八大家,清人将其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相提并论,近人则径称他们为“唐宋派”。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能以情动人,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又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亦能作诗。著有《震川先生集》《易图论》《尚书叙录》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