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金陵城南面有一座送客的劳劳亭,亭边道旁长满了离离的野草。
自古以来,别情不如长江东流之水,再加上此地的白杨悲风,更伤人情。
我像谢灵运一样缘流乘素舸,清霜之夜在长江的清流上朗咏。
曾闻昔日的袁虎在牛渚之下咏诗,被谢尚宠遇,而今我之诗才不在袁家郎之下。
而今所遇唯有苦竹寒声动秋月而已,可惜没有知音,只能独宿空船寄情于归梦之中。
此诗中李白自比于谢灵运,自矜其才不减于袁宏,寄情于归梦而已。而叹时无谢尚,无人赏识,只有独宿空船。
开篇“劳劳送客”点出送别背景,“蔓草离离”以道旁草象征离情别绪。三、四两句抒发感情用了比喻、拟人手法,其中“愁”字把感情进一步推进。五至八句运用典故,诗人自夸山水之趣既同谢灵运,而吟咏之妙又不减袁宏,并感叹无人赏识自己,这里表现了诗人很自信、自傲。最后两句是“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描绘了一个场景,在秋夜风吹苦竹的凄凉氛围下,诗人独宿空船,只能寄情于归梦。
诗人寄情归梦,寓情于景,抒发自己孤独寂寞、苦无知音、无人赏识的痛苦情感,从而点明了诗的主旨。诗的结尾描绘了秋夜风吹苦竹的情景,渲染凄凉氛围,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回味无穷。同时,诗人借月亮时间意象以抒写自己的无限愁思。诗人选择了秋月这个时间意象,把“悲哉秋之为气也”这种传统的悲秋主题加入秋月意象中,用“蔓草离离”“白杨悲风”“苦竹寒声”“独宿空帘”等一系列意象图景表现了作者像东流水一样不尽流淌的离情别绪。
此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李白游金陵时。当时李白离开长安已有多年,依然有着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因此借劳劳亭送别以抒发自己无人赏识的伤感。

史称华佗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 遂考竟佗。至仓舒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返其恚。执柄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
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夫以佗之不宜杀,昭昭然不可言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焉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孤于虞翻何如?”而孔融亦以应泰山杀孝廉自譬。仲谋近霸者,文举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矧他人哉?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