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角枕,掩红窗。梦到江南,伊家博山沈水香。湔裙归晚坐思量。轻烟笼翠黛,月茫茫。
斜倚着角枕,掩住红窗,梦中我又去了江南,去了她的家中,她家中的香炉中袅袅升起沈水香燃出了烟。她到河边去洗衣,回来时天色已晚,她闲坐在窗前,心事满腹,若有所思。淡淡的雾气升起来,渐渐笼罩着远处的青山,薄薄的月光浩浩荡荡。
此篇前二句为实出之笔,写其疏慵倦怠、相思无绪的情态。白日已经消匿,孤独寂寞的夜晚又来临了。词人斜倚角枕,百无聊赖,而红窗已掩,伊人难归。于是只有睡觉,希冀在梦中与伊人相会。
“梦到江南”以后就全写梦境了,写于梦中见到伊人的情景。“伊冢博山沈水香”一句是虚写。只见博山炉一片青烟缭绕,状如愁思,伊人又在哪里。“湔裙归晚坐思量”,原来伊人洗衣晚归,正在思量。那么,她在思量什么呢,此一追问,思念的当然是词人自己了。因此,伊人之行止也是情有所思的形象。虽只是几句淡淡的描绘,但婉转入深。尤其是结处二句,含蓄要妙之至。“翠黛”乃为女子,而今这位女子被淡淡的雾气笼罩着,彰显朦胧之色,一如词人对她的思念,行若江水,连绵不绝。而“月茫茫”三字,给全词增添干百韵味。这种“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浦起龙《读杜心解》)的写法.确实将诗人的一往深情表达得极为深致动人。
全词清新自然,但读来也颇为动人,写法上则倾向于利用现买与多境的对比,来突出身处现实中的独自痛苦的强烈。
此词可能作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沈宛南归后,词人孤独一人,百无聊赖而作此词。

虫声冬思苦于秋,不解愁人闻亦愁。
我是老翁听不畏,少年莫听白君头。
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阑干聚落华,此是春归处。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斗城池馆。二月风和烟暖。绣户珠帘,日影初长。玉辔金鞍、缭绕沙堤路,几处行人映绿杨。
小槛朱阑回倚,千花浓露香。脆管清弦、欲奏新翻曲,依约林间坐夕阳。
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
衔芦枝,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接翼往复还。
客居烟波寄湘吴, 凌霜触雪毛体枯。
畏逢矰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
君更弹射何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