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方怨·欹角枕

清代纳兰性德

欹角枕,掩红窗。梦到江南,伊家博山沈水香。湔裙归晚坐思量。轻烟笼翠黛,月茫茫。

白话译文

斜倚着角枕,掩住红窗,梦中我又去了江南,去了她的家中,她家中的香炉中袅袅升起沈水香燃出了烟。她到河边去洗衣,回来时天色已晚,她闲坐在窗前,心事满腹,若有所思。淡淡的雾气升起来,渐渐笼罩着远处的青山,薄薄的月光浩浩荡荡。

词句注释

  1. 遐方怨:词牌名,唐教坊曲名。此调有两体。此词为单调三十二字,七句四平韵。
  2. 欹(yǐ/qī)角枕:斜靠着枕头。欹,通“倚”,斜靠着。角枕,角制或用角装饰的枕头。
  3. 博山:博山炉,香炉名。以盖上的造型似传说的海上博山而得名。又一说,像华山,因秦昭王与天神博于此,故名。沈水香:即沈香,一种香料。
  4. 湔(jiān)裙:古俗元日至月底,士女酹酒洗衣于水滨,袯除不祥。又称湔裳,湔衫。
  5. 翠黛:即妇女的眉毛,亦可指碧绿的远山。

作品赏析

此篇前二句为实出之笔,写其疏慵倦怠、相思无绪的情态。白日已经消匿,孤独寂寞的夜晚又来临了。词人斜倚角枕,百无聊赖,而红窗已掩,伊人难归。于是只有睡觉,希冀在梦中与伊人相会。

“梦到江南”以后就全写梦境了,写于梦中见到伊人的情景。“伊冢博山沈水香”一句是虚写。只见博山炉一片青烟缭绕,状如愁思,伊人又在哪里。“湔裙归晚坐思量”,原来伊人洗衣晚归,正在思量。那么,她在思量什么呢,此一追问,思念的当然是词人自己了。因此,伊人之行止也是情有所思的形象。虽只是几句淡淡的描绘,但婉转入深。尤其是结处二句,含蓄要妙之至。“翠黛”乃为女子,而今这位女子被淡淡的雾气笼罩着,彰显朦胧之色,一如词人对她的思念,行若江水,连绵不绝。而“月茫茫”三字,给全词增添干百韵味。这种“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浦起龙《读杜心解》)的写法.确实将诗人的一往深情表达得极为深致动人。

全词清新自然,但读来也颇为动人,写法上则倾向于利用现买与多境的对比,来突出身处现实中的独自痛苦的强烈。

创作背景

此词可能作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沈宛南归后,词人孤独一人,百无聊赖而作此词。

名家点评

  •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燕婷、朱惠国《纳兰词评注》:“这是一首怀念远人之作。全词似乎在讲述一个梦境,梦中的她正处江南,也正思量,恰如这轻烟笼翠的月夜之景,亦幻亦真。已然不知是她的思念,或是词人的思念。全词读来有一种淡淡的感伤。”

猜你喜欢

夜行船·忆昔西都欢纵

宋代 • 欧阳修

忆昔西都欢纵。自别后、有谁能共。伊川山水洛川花,细寻思、旧游如梦。

今日相逢情愈重。愁闻唱、画楼钟动。白发天涯逢此景,倒金尊。殢谁相送。

减字木兰花·盈盈泪眼

宋代 • 辛弃疾

长沙道中,壁上有妇人题字,若有恨者,用其意为赋。

盈盈泪眼。往日青楼天样远。秋月春花,输与寻常姊妹家。

水村山驿。日暮行云无气力。锦字偷裁,立尽西风雁不来。

江村晚眺

宋代 • 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蝶恋花·两岸月桥花半吐

宋代 • 真德秀

两岸月桥花半吐,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

先自冰霜真态度,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莫是东君嫌淡素,问花花又娇无语。

水夫谣

唐代 • 王建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