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角枕,掩红窗。梦到江南,伊家博山沈水香。湔裙归晚坐思量。轻烟笼翠黛,月茫茫。
斜倚着角枕,掩住红窗,梦中我又去了江南,去了她的家中,她家中的香炉中袅袅升起沈水香燃出了烟。她到河边去洗衣,回来时天色已晚,她闲坐在窗前,心事满腹,若有所思。淡淡的雾气升起来,渐渐笼罩着远处的青山,薄薄的月光浩浩荡荡。
此篇前二句为实出之笔,写其疏慵倦怠、相思无绪的情态。白日已经消匿,孤独寂寞的夜晚又来临了。词人斜倚角枕,百无聊赖,而红窗已掩,伊人难归。于是只有睡觉,希冀在梦中与伊人相会。
“梦到江南”以后就全写梦境了,写于梦中见到伊人的情景。“伊冢博山沈水香”一句是虚写。只见博山炉一片青烟缭绕,状如愁思,伊人又在哪里。“湔裙归晚坐思量”,原来伊人洗衣晚归,正在思量。那么,她在思量什么呢,此一追问,思念的当然是词人自己了。因此,伊人之行止也是情有所思的形象。虽只是几句淡淡的描绘,但婉转入深。尤其是结处二句,含蓄要妙之至。“翠黛”乃为女子,而今这位女子被淡淡的雾气笼罩着,彰显朦胧之色,一如词人对她的思念,行若江水,连绵不绝。而“月茫茫”三字,给全词增添干百韵味。这种“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浦起龙《读杜心解》)的写法.确实将诗人的一往深情表达得极为深致动人。
全词清新自然,但读来也颇为动人,写法上则倾向于利用现买与多境的对比,来突出身处现实中的独自痛苦的强烈。
此词可能作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沈宛南归后,词人孤独一人,百无聊赖而作此词。
忆昔西都欢纵。自别后、有谁能共。伊川山水洛川花,细寻思、旧游如梦。
今日相逢情愈重。愁闻唱、画楼钟动。白发天涯逢此景,倒金尊。殢谁相送。
长沙道中,壁上有妇人题字,若有恨者,用其意为赋。
盈盈泪眼。往日青楼天样远。秋月春花,输与寻常姊妹家。
水村山驿。日暮行云无气力。锦字偷裁,立尽西风雁不来。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两岸月桥花半吐,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
先自冰霜真态度,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莫是东君嫌淡素,问花花又娇无语。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