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离别

南北朝江淹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则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兔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白话译文

我们相隔这样遥远,你竟到了边塞雁门关。

只见滚滚的黄尘无边,笼罩着千里荒原,什么时候你才能返回家园?

依依惜别的那一幕,就如同发生在昨天,屋檐下不知不觉,已经秋露沾满。

不是悲伤蕙草将被严霜摧残,悲的是你在远方挨冻受寒。

你我天涯各一方,痛苦的离别太久远。

哪怕是仅仅见上一眼,也赛过得到玉树琼枝万千。

浮萍永远相依水面,兔丝总要寄身树间。

词句注释

  1. 古离别:原是关于亲友(特别是夫妻)离别相送或别后相思的一类诗的总题目。其来源是根据《楚辞·九歌·少司命》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以及李陵赠苏武的“良时不可再,离别在须臾”等诗意拟订的一个题目。又有人作“生别离”、“长别离”、“远别离”,都是相同的意思。
  2. 乃至:竟至。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境内。关址在代县西北雁门山上。山岩峭拔,中路盘旋崎岖,大雁飞出于其间,故名之日雁门关。是我国北方古代有名的军事重地。
  3. 黄云:指尘埃和云彩相连形成的景象。蔽:遮盖,挡。
  4.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异乡的人,这里指思妇的丈夫。
  5. 团:圆。
  6. 蕙(huì)草:香草名,秋初开红花,很香,俗名佩兰。
  7. 道里:路程,途中。
  8. 颜色:容貌。见颜色:指见上丈夫一面。
  9. 不异:相同。琼树:传说中仙山上的树。
  10. 兔丝:即“菟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细柔,呈丝状,常缠绕在树木或其他作物上生长。萍:即浮萍,又称“青萍”,水生植物,叶浮水面上,下面有一条根。
  11. 所寄:萍寄托于水,菟丝寄托于树。

作品赏析

此诗开篇的“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二句交代女主人公与丈夫分离的原因及丈夫远去的地点。前句一个“远”字突兀而来,先声夺人,好似蓄积既久的感情火山猛然找到了爆发口,喷涌而出,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正如古人所谓的“意在笔先”。同时一语双关——既指距离的遥远,又指时间的久远。后句则指明了距离之遥远。

接着的“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二句暗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的语意,先从分别写起,写女主人公沉浸在那些情景中,深深思念着征人,后写女主人公的关切之词就脱口而出,伸足上文,既勾勒了塞外荒凉,又表现出思妇的愁绪。这里,诗人以“黄云”这一塞外常见的现象给人一种悲凉、苍茫之感,显露出游子形单影只、凄恻彷徨之状。

再接着的“送君如昨日,檐则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四句指明了时间的久远。其中,前两句与“游子何时还”意相连贯;后两句中的“蕙草”是女主人公自比,表明她不怜惜自己容貌衰老,担忧的是远方征人的寒冷。由“不惜”见于原本的“惜”,又由“惜”到“不惜”,曲曲传出了女主人公心理的波动,以及对丈夫的温柔体贴。然后从女主人公相思的痛苦写到对丈夫的忠贞不渝,最终把感情从自愁状态中解脱出来,用以安慰对方,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征人温柔敦厚之至的体贴。

之后的“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两句以“长别离”几个字表达了女主人泪如雨下之际倾诉出来的失望和哀怨之情,而用往复回环的方式再次强调了夫妇相隔之远则形成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其中的一个“长”字将空间感觉转换成的时间感觉,加重了别离的痛苦。

漫长的别离,渺茫的归期,顺理成章地导出了女主人公的愿望:“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这两句以“一见”、“不异”见出感情的浓度。在正常的夫妇生活中,“一见颜色”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女主人却把它当成自己的最大希望,并且说如能实现这个希望,那将是对她的最大安慰和疗救,突出了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强烈与迫切。最后的“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两句是女主人公的宣誓,更进一步表达了女主人公的爱恋。

全诗用的是诉说的口吻,极富抒情性,语言浅显自然,显得家常而亲切,化用了《古诗十九首》的一些语句而熔铸得浑然一体,虽是摹拟而不雷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创作背景

诗人最喜欢拟古,于是创作出三十首拟汉、魏、晋、宋诸家的五言诗,总称“杂体诗三十首”,此诗即是其中的第一首,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名家点评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韦凤娟: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将过去、现实与未来交织起来,以情贯之,把思妇怀人的情怀写得深婉缠绵。(《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猜你喜欢

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 •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同学一首别子固

宋代 •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浣溪沙·日射人间五色芝

金朝 • 元好问

日射人间五色芝,鸳鸯宫瓦碧参差。西山晴雪入新诗。焦土已经三月火,残花犹发万年枝。他年江令独来时。

忆旧游·登蓬莱阁

宋代 • 张炎

问蓬莱何处,风月依然,万里江清。休说神仙事,便神仙纵有,即是闲人。笑我几番醒醉,石磴扫松阴。任狂客难招,采芳难赠,且自微吟。

俯仰成陈迹,叹百年谁在,阑槛孤凭。海日生残夜,看卧龙和梦,飞入秋冥。还听水声东去,山冷不生云。正目极空寒,萧萧汉柏愁茂陵。

忆住一师

唐代 • 李商隐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炉烟销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江淹
简介描述: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济阳考城人。南朝政治家、文学家。江淹一生仕宋、齐、梁三朝,早年以文采闻名,齐永明后鲜有创作,故有“江郎才尽”之说。

江淹幼时丧父孤贫,靠采薪赡养母亲。466年,入宋建平王刘景素府,不久便因广陵令郭彦文事被诬受贿下狱,后上书陈情获释。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任巴陵王国左常侍。后转回刘景素幕下,随其镇守荆州。472年,宋少帝继位,刘景素密谋取而代之。江淹屡次劝谏,作诗十五首以讽。后因激怒刘景素,被贬为建安吴兴令。477年,萧道成执政,将其召回建康,委以重任,从此,江淹为萧道成出谋划策,起草文书,齐高帝萧道成建国后,江淹节节高升,历任中书侍郎、骁骑将军,掌国史。齐明帝时历任宣城太守、秘书监等职。梁武帝萧衍灭齐时,江淹微服投奔,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改封醴陵侯。505年,去世。

江淹少时以文章扬名,作品主要包括诗、文、赋三类。其诗歌创作长于模拟,其《杂体诗三十首》模拟了从汉代《古别离》到刘宋汤惠休的三十家诗体,有些诗作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如《陶徵君·田居》。诗歌虽为模拟,但其中包含着特殊意图。《效阮公诗》是模拟阮籍《咏怀》之作,实则暗含对刘景素密谋造反的讽刺。江淹的赋多为抒情小赋,善写“悲情”。《恨赋》写生死之恨,寄寓人生短促、志不获骋的感叹。《别赋》以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奠定文章基调,叙写不同人物的离愁别恨,情感真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