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头雾露白蒙蒙,关下斜阳照树红。
过了秋风浑未觉,满山粳稻入闽中。
关上是云雾迷漫,白茫茫一片,关下是西下的斜阳把秋树照得艳红。
秋风吹过来,就好像一点也没感觉到,进入闽中,眼前所看到的只有满山遍野的粳稻了。
刘基这首景物诗以意趣见长。诗中所取的意象无非闻关上下寻常之景:雾露、晚林、秋风、粳稻,却于独特的剪裁毅和心理知觉描写中,透露出作者一种亲近而愉悦的心境。
这首诗以静写动,在某一个早晨,诗人登上闽关,此时关头露滴雾罩,白茫茫一片;当他走到山下,却已是箱林残照的傍晚时分了,秋树一片嫣红。行者在一天之中,所经所见往往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少不了路途的艰辛和众多山姿水色。但是作者把路纷杂的景物和感受都略去不计,唯取关头和关下两幅静止而难忘的画面:白雾和红树。这也许是一日下来记忆最清晰,也是最典型的美景了。作者把它们如此紧凑地连接在一起,句中用“关头”、“关下”标明不同地点,“雾露”“斜阳”暗新时间的流程,结果造成象电影的镜头组合那样一种有动势的连续感。于是该交待的全交待清楚了时间、地点、行踪,作者对关山景色流连之情,玩赏之趣也由这两幅色调不同(淡灰和桔红)的画面的有机组合表现出来了,该者一下子就感受到如高山流水似的运势。
以不觉写知觉是这首诗的第二个特点。作者由前面的客观景物描写转入心理知觉的描写,人在秋风中下山疾行竟不知不觉,抬跟一望,已经身入满山遍野的稻浪中了,悠优自乐之余,猛然意识到这里已是闽地了。这里写的是一种十分有趣的心理效应,在一路美景中下山,所体验的是超然飘逸的心境,下得山来,方被满山的稻浪唤醒,恍惚记起曾有秋风为伴,可当时怎么没有专心的玩味,似觉得有一点遗惑,其实并不可惜,因为这种不知不觉,似感非感,正是对山林之趣最好的知觉,为常人难得的境界。得到这种心境,已经足够了。
深远的意境是诗歌的最终追求,中国传统诗向来注重意象的象征色彩,情景交融,写景写境是为了写心写意。但我们在这首诗里看到了流动的意象、富有生机的情境,它们所造成的动势使人感到一种跨越关山的亲近飞扬的神采。前二句精练而富意趣,诗中不言山高而山高自见;后二句情意深长,句式含普多义,说未觉却有袖底清风、稻浪入怀。全诗情趣盈然、勃然生机,在明初诗林中堪称佳作。清人沈德潜说刘基的诗“独标高格,超然独胜、允为一代之冠”实不为过。
这首诗创作于元末,作者跨越关山入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中愉悦之情难以言表,于是写下这首诗。

七子论诗难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
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
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辞满六宫。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