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文登营

明代戚继光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白话译文

缓缓的双幡船送我来到海边,清晨的雾霭低低地迷漫川原。

是谁给破败的城墙送来春色。海风徐徐、号角声响彻长天。

浪头低落、犹见秦皇记功的石刻,海潮涌来,看不到汉代木筏浮泛。

那遥远迷茫的海外列强虎视耽耽,我怎敢忘记自己肩负的卫国重担。

词句注释

  1. 文登营:明代设置在文登山(在今山东文登市东)的营卫。相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士登此山歌功颂德,故名。
  2. “冉冉”句:是说乘船慢慢前进,渡海至此。冉冉:慢慢前行的样子。“冉冉双幡”指巡航威仪。幡: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海涯:海边。作者这次巡视是从即墨(今山东即墨)出海,沿海岸前往山东半岛东部海防备营地,所以说“度海涯”。“渡海涯”指海军生涯。
  3. 晓烟:早晨的烟气。低护:犹言笼罩着。野人家:乡野老百姓的住处。
  4. 将:携带。堞(dié):城墙上的齿形矮墙。残堞:形容文登营垒年久失修。
  5. 笳:指军号。短笳:短促的号声,喻指有军情。天风:风。风行天空,故称。
  6. 秦代石:指秦始皇东巡至文登山所立纪功之石。
  7. 槎(chá):木筏。汉时槎:传说天河与海通,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汉时曾有人乘浮槎到一城,遥见官中有许多妇女织布,一男子牵牛在河边饮水,以为到了天河(见《博物志》)
  8. 百国:许多国家。微茫外:指在遥远的海外。
  9. 未敢:不敢。忘危:忘掉危险。岁华:年华,时光,年岁。

作品赏析

诗的首联紧扣诗题,叙事写景,写作者乘船出海巡视海防及所见沿岸村落晓景,“冉冉双幡”显示了戚继光的将帅风采和戚家军的精神风貌。“晓烟低护野人家”,指巡航所见,描写出一幅和谐宁静的民众生活。此联叙事写景,把雄壮的军队和和谐宁静的生活置于同一画面,形成强烈反差,为抒发作者保家卫国的豪情作好了情景铺垫。

颔联两句紧承首联,写经过文登营防区所见残堞及似闻笳声,暗指海防由于朝廷不关心,以致营垒残破,年久失修,防务废弛,令人忧虑,描写春色掩映的城墙,天风吹送的军号。“谁将”诘问句,写出作者见到文登春色的惊喜心情。此联既写出了军中特色,又把文登春色描写得悲壮辽阔、悠然闲适,抒发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对抗击倭寇、保家卫国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颈联借景抒情写潮落可见秦代刻石、潮来难见汉代船只的景象,慨叹秦汉时的国力强盛、海疆安宁以反衬明朝的衰弱,暗喻盛衰有时,今不如昔,也寄托着作者对国势强盛、海晏河清的向往之情,作者由实景而引发的联想和感慨。潮起潮落,掩映千古。初秦的强盛,“代石”犹存;汉代的旺达,国富民强、百夷宾服,但“槎”筏却不见了。这里,作者追溯千古,联想到国势衰颓的现实,寄寓了深沉的忧思。

尾联乘情而出,抒发感慨,点破主题:我知道遥远的海外还有许多国家,其中有些国家例如倭国对我国并不友好,多年来一直纵容倭寇掠扰我沿海地区,祖国被,侵略、人民遭蹂躏的危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决不敢忘记这些危险,决不敢虚度自己的年华。这是作者登营远眺所升华出的报国之情。

“安不忘危,忘安必危”是中国古代优秀军事家的一贯思想。鉴于具体的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军事家的防患对象主要针对北方和西北方的陆上敌人。“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值得注意的是,戚继光站在捍卫祖国和人民安宁的历史潮头,适时提出了加强海防、防止敌人从海上入侵的思想,这就为中国军事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涵。正因为戚继光具有军事上的卓越见识,并率领中国浙、闽等地沿海军民浴血奋战,严惩来犯倭寇,保一方平安,所以他才能成为炎黄子孙人人景仰的一代抗倭名将。

创作背景

这首七律是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春,作者在山东沿海负责防御海上倭寇的时候所写的。当时作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卫所。

名家点评

  •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汪平《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词典》:这首诗自然平易,不炫耀文学技巧,而以感情动人。作者对历史盛衰的感慨,以及立志报国的雄心都有很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猜你喜欢

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

清代 • 纳兰性德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小阑干外寂无声。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浪淘沙·白浪茫茫与海连

唐代 • 白居易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春晓

唐代 •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西江月·顷在黄州

宋代 •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河传·柳拖金缕

五代 • 孙光宪

柳拖金缕,着烟浓雾,濛濛落絮。凤皇舟上楚女,妙舞,雷喧波上鼓。

龙争虎战分中土,人无主,桃叶江南渡。襞花笺,艳思牵,成篇,宫娥相与传。

戚继光
简介描述: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17日/5日),字元敬、文明、汝谦,号南塘、孟诸。祖籍凤阳定远(今安徽定远),卫籍山东登州(今属山东蓬莱) ,生于济宁。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自幼家贫力学,博通经史。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至浙江御倭前线,任宁绍台参将。至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徒,组练新军,配以精良战船、兵械;又创造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称为“戚家军”。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仙居、桃渚等处大胜倭寇,九战皆捷。次年奉调援闽,将福建境内倭寇主力消灭殆尽。因功升署都督佥事。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再援福建,破倭寇巢穴平海卫,进官都督同知,升福建总兵。隆庆二年(1568年),奉命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练兵事,在张居正、谭纶支持下长期镇守北方,抵御蒙古,保障北疆安全。累功授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后,戚继光被调往广东,数年后被劾罢归乡,最终在穷困失意中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病逝,享年六十一岁。后追赐谥号“武庄”,又改谥“武毅”。

戚继光在四十余年的军事生涯中,南征北战,屡战克捷,立下不朽功勋。他留下的兵书《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在练兵、治械、阵图等方面多有创见和总结,推动了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发展。此外,戚继光工于诗文,有诗文集《止止堂集》传世。

戚继光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