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粉蕊丹青描不得

宋代欧阳修

粉蕊丹青描不得,金针线线功难敌。谁傍暗香轻采摘?风淅淅,船头触散双鸂鶒。

夜雨染成天水碧,朝阳借出胭脂色。欲落又开人共惜。秋气逼,盘中已见新荷的。

白话译文

粉笔丹青描绘不出荷花的神韵,金针彩线也难以与它的美丽匹敌。谁在傍晚时分轻轻采摘那暗香浮动的荷花。微风淅淅中,船头惊散了水中那双双对对的紫鸳鸯。

夜雨将荷叶染成水天的碧绿色。朝阳则借给荷花鲜红靓丽的胭脂红。荷花欲落又开的样子惹人怜惜。秋气逼人之美,盘中已经能看到新的莲子了。

词句注释

  1. 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
  2. 粉蕊:《珠玉词》作“粉笔”。
  3. 金针:针的美称,用以刺绣。《敦煌曲子词·倾杯乐》:“时招金针,拟貌舞凤飞鸾。”唐·罗隐《七夕》:“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线线:《珠玉词》作“彩线”。
  4. 暗香:犹幽香。唐·羊士谔《郡中即事》诗之二:“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5. 淅淅:风声。南朝·宋·谢惠连《咏牛女》:“团团满叶露,淅淅振条风。”唐·李咸用《闻泉》:“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6. 鸂鶒(xī chì):水鸟名。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俗称紫鸳鸯。
  7. 天水碧:浅青色。相传南唐后主李煜的宫女染衣作浅碧色,经露水湿染,颜色更好,故名。五代·无名氏《五国故事》卷上:“天水碧,因煜之内人染碧,夕露于中庭,为露所染,其色特好,遂名之。”《宋史·南唐李煜世家》:“煜之妓妾尝染碧,经夕未收,会露下,其色愈鲜明,煜爱之。自是宫中竞收露水,染碧以衣之,谓之天水碧。及江南灭,方悟赵国姓也。天水,赵之望也。”
  8. 荷的:宋本《醉翁琴趣外篇》作“莲的”。即莲子。《尔雅·释草》:“荷,其实莲,其中的。”

作品鉴赏

词咏荷花。起二句是说无论是丹青妙手还是彩绣高手,都描不出也绣不出荷花的神采意态来,突出荷花的自然神韵非人工可以比拟。次三句由荷花而写到采莲女,在淅淅的风声中,采莲女乘舟采莲.船头惊散了水中的双泌鹘。下片用拟人的手法进一步突出荷花之美:夜雨将荷叶的颜色染成水天的碧蓝色.朝阳则借给荷花鲜明亮丽的胭脂红。经过夜雨和朝阳的沐浴,荷花欲落又开,惹人爱怜。秋气逼人之时,莲子也盛放在盘中供人享受了。词人从视觉、嗅觉和味觉等角度写出荷花的形、神、味来。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咏物词。其创作本事及时间未能确考。此首别又见晏殊《珠玉词》。另又误作晏几道词,见《全芳备祖》后集卷二“莲门”。

猜你喜欢

水调歌头·题剑阁

宋代 • 崔与之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自悼赋

两汉 • 班婕妤

承祖考之遗德兮,何性命之淑灵。登薄躯于宫阙兮,充下陈为后庭。蒙圣皇之渥惠兮,当日月之圣明。扬光烈之翕赫兮,奉隆宠于增成。既过幸于非位兮,窃庶几乎嘉时。每寤寐而累息兮,申佩离以自思。陈女图以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悲晨妇之作戒兮,哀褒、阎之为邮;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虽愚陋其靡及兮,敢舍心而忘兹。历年岁而悼惧兮,闵蕃华之不滋。痛阳禄与柘馆兮,仍襁褓而离灾。岂妾人之殃咎兮,将天命之不可求。白日忽已移光兮,遂晻莫而昧幽。犹被覆载之厚德兮,不废捐于罪邮。奉共养于东宫兮,托长信之末流。共洒扫于帷幄兮,永终死以为期。愿归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余休。

重曰:潜玄宫兮幽以清,应门闭兮禁闼扃。华殿尘兮玉阶菭,中庭萋兮绿草生。广室阴兮帏幄暗,房栊虚兮风泠泠。感帷裳兮发红罗,纷綷縩兮纨素声。神眇眇兮密靓处,君不御兮谁为荣?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仰视兮云屋,双涕兮横流。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惟人生兮一世,忽一过兮若浮。已独享兮高明,处生民兮极休。勉虞精兮极乐,与福禄兮无期。绿衣兮白华,自古兮有之。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唐代 • 韦应物

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玩月城西门廨中

宋代 • 鲍照

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

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

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

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夜移衡汉落,徘徊帷户中。

归华先委露,别叶早辞风。

客游厌苦辛,仕子倦飘尘。

休澣自公日,宴慰及私辰。

蜀琴抽白雪,郢曲发阳春。

肴干酒未阕,金壶启夕沦。

回轩驻轻盖,留酌待情人。

愚公移山

先秦 •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欧阳修
简介描述: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四岁丧父,虽家贫而好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景祐元年(1034年)任馆阁校勘,两年后因替被贬的范仲淹申辩而被外贬夷陵。后入朝复职,又升知谏院、知制诰等职,赞助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上疏反对罢免范仲淹等事,被外放知滁、扬、颍及应天等州府。数年后再度被召回朝,拜官翰林学士。嘉祐五年(1060年)升任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宋英宗即位后,被卷入濮议之争中,颇受非议。宋神宗即位后力求辞位,出知亳、青、蔡三州,又反对熙宁变法的部分措施。熙宁四年(1071年)得以太子少师致仕,翌年逝世,享年六十六岁。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以文章负一代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平生喜好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提携和栽培,对北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文纡徐委曲,明白易晓,擅长抒情,说理畅达,影响了宋朝一代的文风。诗风雄健清丽,词风婉约有致。此外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卓著的成就,苏轼称他“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今有诗词文集《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