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旧本韩文后

宋代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其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固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故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白话译文

我年少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做学问的人,我家又贫穷,没有藏书。州城南部有一个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还是孩童的时候,经常到他家游玩。我看见有个破竹筐贮存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来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书页缺损,文字遗漏,前后颠倒,没有次序,因而请求李家许我拿回家。读了以后,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并且雄奇广博。但是我还年轻,不能深刻理解它的全部含义,只是觉得它浩瀚无边。好像很可爱。

当时天下求学的人,把杨亿、刘筠写的文章称为“时文”,善于写时文的人便考取功名,大获名声,从而在当世受到称赞,得到荣耀,从来就没有人讲论韩愈的文章。我也正在努力考取进士,把礼部规定的诗赋作为自己的学习任务。十七岁那年参加州试,被主考官除名。因而拿起所藏的韩愈文集又进行阅读,读后长叹说:“求学的人应当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停止!”因而责怪当今的人不讲论韩文,可回想自己也没有空暇学习它,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盘算,认为自己正在努力考取进士,求得官禄,奉养母亲;只要获取了官禄,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实现自己平日的志愿。

七年以后,我考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并且尹师鲁等人当时都在洛阳,于是一起写作古文。我因而拿出所保藏的《昌黎集》加以修订整理,还寻找别人家中保存的旧本进行校订。这以后,全国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从而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习别的文章,可以说是兴旺了。

唉,一种学说固然有在远方流行却不在近处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的情况,不仅是世俗的喜爱或厌恶使得这样,也是有必然的道理。孔子、孟子在当时匆匆奔忙很不得志,却被千秋万代奉为学习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被发现达两百年,却大大流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喜爱或厌恶所能抬高或贬低的,而是因为时间越久,它们便越有光彩、不可以磨灭,虽然暂时被掩盖,却终究会光耀世世代代,就是因为其中的学说理该这样。

我最初得到韩文,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候。我当然知道它不能用来追赶时尚爱好,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情况下接近并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追求权势利益吗?也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做官时,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官不感到害怕,就是因为自己的志向早已确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文集的本子产生在蜀地,文字雕刻比现在世上通行的本子更为精工,但是脱漏和错误特别多。在这三十年中间,我每听说别人有好的本子,便一定要找来加以校改订正。它的最后几卷残缺,现在没有再给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样,不轻率增加。我家中藏书一万卷。惟独《昌黎先生集》是旧物。啊,韩愈的文章和学说,是万代共同尊崇、天下共同传诵共同享有的遗产。我对于这本集子,只是因为它是我的旧物便特别珍惜它。

词句注释

  1. 旧本韩文:即《昌黎先生文集》,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韩愈的文集,为其弟子李汉编辑。
  2. 汉东:宋代随州有汉东郡,位于汉水以东。
  3. 弊:同“敝”,破烂,坏。
  4. 因:于是。
  5. 乞:讨,求人给予。
  6. 犹少:年纪还小。
  7. 浩然无涯:广大无边。文中指文气汪洋恣肆,不受拘束的样子。
  8. 若可爱:好像很令人喜爱。
  9. 杨、刘之作:杨亿、刘筠的作品。杨、刘:均为宋初西昆派的主要作家。
  10. 时文:当时科举考试的程式化文章。
  11. 能者:能写“时文”的人。
  12. 擅:占有,独占。
  13. 方举进士:正准备应迸士考试。
  14. 以礼部诗赋为事:把礼部规定的诗赋体制、程式作为学习的最重要内容。当时进士考试由礼部主持,骈体文、试帖诗为考试之主要科目。
  15. 为有司所黜(chù):被主考官废弃。
  16. 喟(kuì)然:叹息的样子。
  17. 学者:学写文章的人。
  18. 未暇学:因忙于准备应试用的骈文和试帖诗而没有功夫学习韩文。
  19. 方从:正从事,正追求。
  20. 干禄:求得官职以领取俸禄。
  21. 当尽力于斯文:应该用全力来学习韩文。
  22. 偿其素志:实现自己的愿望。
  23. 后七年:即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
  24. 及第:科举考试中第,即考中。
  25. 官于洛阳:欧阳修中进士后,任西京留守推官,在洛阳。
  26. 尹师鲁:即尹洙(1001—1047年),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北宋散文家,世称河南先生。
  27. 补缀:修补装订。
  28. 亦其理有当然者:也有其本身应该如此的道理。
  29. 惶(huáng)惶:心中焦虑不安的样子。
  30. 大施于今:盛行于今。
  31. 非特:不仅,不只。
  32. 蔽于暂:一时被埋没。
  33. 时好:当世人们的好尚。
  34. 势利:势力和利益,文中指高官厚禄。
  35. 急名誉:急于求名。
  36. 亦志乎永而已矣:也不过是久有此志罢了。
  37. 集本:指欧阳修从李氏所得《昌黎先生文集》的版本。
  38. 蜀:今四川省一带。
  39. 世俗本:社会上流行的本子。
  40. 脱谬(miù):文字的脱落、错误。
  41. 善本:珍贵罕见、校勘精确完好的版本。
  42. 卷帙(zhì):卷数。
  43. 不复补者:不再补配的原因。
  44. 重增其故:不轻率地增补残本,即保持旧本的原貌。
  45. 韩氏之文之道:韩愈的文统和道统。
  46. 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即永远会受道尊崇、得以流传。
  47. 特以:只因为。

作品赏析

第一段作者记叙了自己少年时期偶得《昌黎先生文集》的情况。这部书当时是装在一个朋友家墙壁间的破竹筐中,已脱落颠倒、次序很乱。这一情况的记叙间接说明韩愈、柳宗元在中唐时期掀起的古文运动已经衰落,盛行于五代的形式主义骈体文重新抬头,韩文已不被人重视。然而作者读后却觉得韩文深厚而雄博,浩然无涯。虽然由于年轻还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但仍是爱不释手,并决定将它作为自己学习、追求的目标。

第二段作者介绍当时的形势、风气以及自己为发扬韩文而积极进仕的决心和经过。宋初,以杨亿、刘筠等为首的大官僚文人以写《西昆酬唱集》而闻名,被称为西昆派。他们以“雕章丽句,脍炙人口”相标榜,多写一些应酬唱和、脱离现实、专门追求形式技巧的诗文,号称为“时文”。这种“时文”是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只要能写“时文”,便可以得到功名,为世人所称赞。作者十七岁时曾应试,但由于文章不合时宜,为有司所黜。此时他再读韩文,对韩文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由叹曰:“求学的人应该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算达到目的。”于是他责怪当时之人不称道韩文,然而他自己没有空暇钻研,也没有能力发扬,于是他暗下决心先学“时文”以获取禄位。作者此时学“时文”的目的只是为了把它当作一块敲门砖,门敲开了,爵位得到了,这块砖也就丢弃了,他也就可以专心致力于韩文的钻研与发扬了。

第三段作者写他为推行古文运动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作者考中进士在京都为官后,便丢弃了敲门砖全力推行古文运动。他一方面整理校定所藏的《昌黎文集》;一方面和尹师鲁、梅尧臣、谢绛等人一道致力于写作古文,推行古文。前后经三十年的努力使“韩文遂行于世”,“学者非韩不学也”。这段记叙很简单,但是它灌注了作者半生的精力。这期间,他除自己创作大量文从字顺、简洁明畅、跌宕多姿的散文外,更重要的是团结、奖引和培植了许多有名气的作家,如三苏、王安石、曾巩,使古文彻底击溃了“时文”,取得完全的胜利。这场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四段作者根据韩文没而复盛的事实,阐明“道”即使可能暂时泯没,但其生命力必将永存的道理。为说明这一点,作者举了孔子、孟子为了推行他们的学说游说列国却没有人接受,但后却把他们尊为师表、供人效法的事实,再结合“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的事实,深刻说明,道“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而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第五段作者说明自己发扬韩文的目的和从中受到的教益。作者学习发扬韩文,不是为了赶时髦,不是为了名誉,不是为了权势,而是认定韩文是作学问的正确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可以不顾世俗的好恶坚持不懈地向前迈进。“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而韩文的思想反过来又促使他勇往而不屈。

最后,作者又进一步说明了自己校补韩文的情况、原则和对韩文的钟爱之情。世传的韩文本子脱漏和错误较多,所以作者多方收集善本来加以订正,但原则是保持原样,不轻率增加,这表现出作者对先辈的尊重。作者写自己家中藏书万卷而唯《昌黎先生集》是旧本。然尤惜之,这又更突出了对韩文的钟爱之情。

这篇文章时而叙述,时而议论和抒情;但都以作者珍藏的一部旧本韩文为线索,将全文融为一个整体。全文语言朴实,没有丝毫掩饰做作的地方。尤为突出的是全文在叙述中自始至终都溶有浓厚的感情,如对“脱落颠倒无次序”的韩文的索要,对“浩然无涯”的韩文的敬叹和推广,校对韩文时的多方收集善本,增补韩文时的慎重,对旧本韩文的珍藏,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韩文的敬仰和珍爱之情。

创作背景

《记旧本韩文后》大约作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一1067年)。宋初骈俪文流行,古文不受重视,韩愈的文集因无人注意而湮没。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柳开、穆修等首先提出尊韩,并刊刻韩愈、柳宗元的文集,但他们的影响都不大。经过作者的大力提倡和积极的创作实践,宋代古文运动才蓬勃发展。在韩文大行于世、“学者非韩不学”的时候,作者回顾自己三十余年来学习韩文的经过,写下这篇文章。

名家点评

  •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六:韩吏部文章昭垂天壤,至今炳如日星,然在当时知好者少。公去文公仅百余载。而韩文犹湮没未彰。盖五代文弊,而宋初杨、刘绮丽之习,有以蔽之也。公自儿童即知好之,得诸李氏敝筐中,乞以归。爱之终身,于万卷中独为旧物。后之学者,称文章必曰“韩欧”,盖其生来根器与韩契合,固非习之所能移耳。
  • 清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欧阳庐陵全集》卷四:庐陵之学本出昌黎,故篇中虽记叙韩文,实自明学问得力。第一段叙得文之由,便写出一见可爱神情来;第二段叙未学其文,又写出一种深知爱慕来;第三段述己学其为文;第四段信其文之必传;第五段明己学之有素:处处叙韩文,处处写自己得力。此可见古人自信处,亦可见古人不忘本处。
  •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集录·六一居士外集录》卷一:韩之文得公而显,公亦学韩以成一家而传无穷,交相需者也。此篇记本末甚悉。
  •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十:斯文拈出瓣香,历叙伏见进退,本身与韩文相助发以为始终,但作一段大事因缘观。

猜你喜欢

黄楼赋

宋代 • 苏辙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东流入巨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有二丈八尺,塞东西北门,水皆自城际山。雨昼夜不止,子瞻衣制履屦,庐于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方水之淫也,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习水者浮舟楫,载糗饵以济之,得脱者无数。水既涸,朝廷方塞澶渊,未暇及徐。子瞻曰:“澶渊诚塞,徐则无害。塞不塞天也,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辙方从事于宋,将登黄楼,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乃作黄楼之赋。其词曰:

子瞻与客游于黄楼之上,客仰而望,俯而叹,曰:“噫嘻!殆哉!在汉元光,河决瓠子,腾蹙巨野,衍溢淮泗,梁楚受害二十余岁。下者为污泽,上者为沮洳。民为鱼鳖,郡县无所。天子封祀太山,徜徉东方,哀民之无辜,流死不藏,使公卿负薪,以塞宣房。瓠子之歌,至今伤之。嗟惟此邦,俯仰千载,河东倾而南泄,蹈汉世之遗害。包原隰而为一,窥吾墉之摧败。吕梁龃龉,横绝乎其前;四山连属,合围乎其外。水洄洑而不进,环孤城以为海。舞鱼龙于隍壑,阅帆樯于睥睨。方飘风之迅发,震鼙鼓之惊骇。诚蚁穴之不救,分闾阎之横溃。幸冬日之既迫,水泉缩以自退。栖流枿于乔木,遗枯蚌于水裔。听澶渊之奏功,非天意吾谁赖。今我与公,冠冕裳衣,设几布筵,斗酒相属,饮酣乐作,开口而笑,夫岂偶然也哉?”

子瞻曰:“今夫安于乐者,不知乐之为乐也,必涉于害者而后知之。吾尝与子凭兹楼而四顾,览天宇之宏大,缭青山以为城,引长河而为带。平皋衍其如席,桑麻蔚乎旆旆。画阡陌之纵横,分园庐之向背。放田渔于江浦,散牛羊于烟际。清风时起,微云霮䨴。山川开阖,苍莽千里。东望则连山参差,与水皆驰。群石倾奔,绝流而西。百步涌波,舟楫纷披。鱼鳖颠沛,没人所嬉。声崩震雷,城堞为危。南望则戏马之台,巨佛之峰,岿乎特起,下窥城中。楼观翱翔,巍峨相重。激水既平,渺莽浮空。骈洲接浦,下与淮通。西望则山断为玦,伤心极目。麦熟禾秀,离离满隰。飞鸿群往,白鸟孤没。横烟澹澹,俯见落日。北望则泗水湠漫,古汴入焉,汇为涛渊,蛟龙所蟠。古木蔽空,乌鸟号呼。贾客连樯,联络城隅。送夕阳之西尽,导明月之东出。金钲涌于青嶂,阴氛为之辟易。窥人寰而直上,委余彩于沙碛。激飞楹而入户,使人体寒而战栗。息汹汹于群动,听川流之荡潏。可以起舞相命,一饮千石。遗弃忧患,超然自得。且子独不见夫昔之居此者乎?前则项籍、刘戊,后则光弼、建封。战马成群,猛士成林。振臂长啸,风动云兴。朱阁青楼,舞女歌童。势穷力竭,化为虚空。山高水深,草生故墟。盖将问其遗老,既已灰灭而无余矣。故吾将与子吊古人之既逝,闵河决于畴昔。知变化之无在,付杯酒以终日。”

于是众客释然而笑,颓然就醉。河倾月堕,携扶而出。

醉中天·花木相思树

元代 • 刘时中

花木相思树,禽鸟折枝图。水底双双比目鱼,岸上鸳鸯户。一步步金厢翠铺。世间好处,休没寻思,典卖了西湖。

钴鉧潭记

唐代 • 柳宗元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代 •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咏红梅花得“红”字

清代 • 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欧阳修
简介描述: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四岁丧父,虽家贫而好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景祐元年(1034年)任馆阁校勘,两年后因替被贬的范仲淹申辩而被外贬夷陵。后入朝复职,又升知谏院、知制诰等职,赞助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上疏反对罢免范仲淹等事,被外放知滁、扬、颍及应天等州府。数年后再度被召回朝,拜官翰林学士。嘉祐五年(1060年)升任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宋英宗即位后,被卷入濮议之争中,颇受非议。宋神宗即位后力求辞位,出知亳、青、蔡三州,又反对熙宁变法的部分措施。熙宁四年(1071年)得以太子少师致仕,翌年逝世,享年六十六岁。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以文章负一代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平生喜好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提携和栽培,对北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文纡徐委曲,明白易晓,擅长抒情,说理畅达,影响了宋朝一代的文风。诗风雄健清丽,词风婉约有致。此外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卓著的成就,苏轼称他“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今有诗词文集《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