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为范南伯寿

宋代辛弃疾

秀骨青松不老,新词玉佩相磨。灵槎准拟泛银河,剩摘天星几个。

奠枕楼头风月,驻春亭上笙歌。留君一醉意如何?金印明年斗大。

白话译文

您具有不凡的气质,像青松一样体魄健壮。写的新词像玉佩一样发出美妙的音响。更可以乘着船筏前往银河之上,多摘些星辰。

自从您到滁州后,我们一起在奠枕楼上吟风弄月,在驻春亭笙歌作乐。今日不妨与您一醉,祝您明年高升。

词句注释

  1. 西江月: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江月令”等。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以柳永《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为正体,双调五十字,上下片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
  2. 为范南伯寿:一作“寿范南伯知县”。范南伯,即范如山,字南伯,邢台人,为辛弃疾的内兄。刘宰《故公安范大夫行述》:“南轩先生张公帅荆南,志在经理中原,以公北土故家,知其豪杰,熟其形势,辟差辰州卢溪令,改摄江陵之公安,实欲引以自近。公治官犹家,抚民若子,人思之至今。……女弟归稼轩先生辛公弃疾,辛与公皆中州之豪,相得甚。辛词有‘万里功名莫放休’之句,盖以属公。公赋诗自见,亦曰:‘伊人固可笑,历落复崎嵚。略无资身策,而有忧世心。穷途每为恸,抱膝空长吟。’其志尚可想。床头常置渊明诗一编,开诵至‘倾壶无余沥,窥灶不见烟’,辄拊卷曰:‘是中有乐地,惟此翁知之。’……公岁晚居贫而好客,客至辄饬家人趣治具,无则典衣继之,须尽乃白。”
  3. 秀骨:不凡的气质。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嶷然大贤后,复见秀骨清。”
  4. “灵槎”句:张华《博物志》:“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灵槎(chá),能乘往天河的船筏。槎,木筏。准拟,准定,一定。
  5. “剩摘”句:词人自注:“南伯去岁七月生子。”剩,此处作“多”解。
  6. 奠枕楼:辛弃疾在滁州所建的楼。友人周孚来滁相会,作《奠枕楼记》略记其始末。盖取天下太平,安居高卧,登楼览胜,与民同乐之意。
  7. 驻春亭:未详,疑亦滁州的一座亭台。笙歌:泛指奏乐唱歌。
  8. “金印”: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王大将军起事,丞相兄弟诣阙谢,周侯深忧。诸王始入,甚有忧色,丞相呼周侯曰:‘百口委卿。’周直过不应。既入,苦相存活。既释,周大说,饮酒。及出,诸王故在门,周曰:‘明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

作品赏析

这首词和《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为姊妹篇,都是寿范南伯的。范如山字南伯,为辛弃疾的内兄,南渡后寓居镇江。不同的是,此词写在南伯未出仕时,故多生活语;而《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写在其将出任卢溪令时,故多勉励语,背景不同,风格迥异。

词的上片写范南伯的才貌与家事。开头两句写其才貌。前一句言范南伯身如青松,骨秀神奇,不见其老,有“历落复崎嵚”(范南伯答辛弃疾诗自述语)之概。后一句论其诗。玉佩是用玉石制作的佩饰,古人多以玉佩琼琚称赞别人的文字。故后一句用玉佩相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作比,写范南伯诗词写得好,逗人喜爱,掷地有金石声。“灵槎”二句写其家事。词人曾在此句下自注:“南伯去岁七月生子。”由七月生子联想起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言范南伯归乡与其妻相会,犹如乘灵槎,泛天河多摘几颗天星,多生几个贵子。古人认为多子多福,故“剩摘天星几个”,已隐含为其祝寿之意。

词的下片写其交谊。其中前两句写范南伯在滁州与词人会晤。游奠枕楼,登驻春亭,观看歌舞,吟赏风月,颇尽地主之谊和生日之欢快。结尾两句写劝勉。前一句劝其暂留滁州,共享“一醉”之乐;后一句勉其出仕,以求一官。古代寿词离不开功名富贵,故“金印明年斗大”,既是劝其出仕,也“隐然有祝颂之意”(沈义父《乐府指迷》)。词人在《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为其祝寿时说:“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把求取个人功名与报效君国联系起来,对“金印明年斗大”也应作如是观,方才合乎辛弃疾的思想实际,也才能见出此词虽为祝寿之作,却能高雅不俗。

全词语言较为平易近人,所叙多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故其风格朴实平易,有较高的可读性。

创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春,辛弃疾自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初上任,为安抚民庶,收容商旅,曾创建奠枕楼。辛弃疾与内兄范如山二人志同道合,相交甚得。奠枕楼落成后,范如山到滁州探访,辛弃疾为他写下了这首词。

名家点评

  • 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施议对《辛弃疾词选评》:词题称“为范南伯寿”,立意甚明确。上片说对方,以为青松秀骨,并具新词玉佩,乃一般称颂之辞;而准拟银河,摘取天星,则有专指。稼轩自注云:“南伯去岁七月生子。”剩,作多解。于贺寿之时,顺带贺其得子,似颇为贴切。下片说双方,奠枕、驻春,风月、笙歌,皆当时具体之物象与事相,留君一醉,亦甚为惬当。而明年金印,既寄望于对方,亦表现自己的意愿。南归后第二个十年,有机会出任封疆大吏,对于前景充满了信心。为人贺寿,实际上带有自贺之意。

猜你喜欢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元代 •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叵奈挥毫李白,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

乌江亭

宋代 •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西塞山怀古

唐代 •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辛弃疾
简介描述: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并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纳。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被辛弃疾推辞。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