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宋代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白话译文

在凄凄风前,我多想劝住美好的春光停下匆匆的脚步,可惜她仍走在了城南萋萋的芳草路上,愈走愈远。此刻我多想化作片片落花随流水而去,无奈只能像水边花那样徘徊不前;我又想化作丝丝柳絮随春风飘飞而去,无奈只能像沾泥絮那样沉寂不动。

轻轻拂去镜尘,我惊恐地发觉双鬓已被星星涂染斑白。世人都不想辜负美好春光,可如今春光却被我枉自辜负了。梦中我似乎回到了抗金前线,醒来倍添缕缕新愁。此时窗外的梨花正笼罩在一片风雨之中。

词句注释

  1. 玉楼春:词牌名。《词谱》载:《花间集》顾夐词,起句有“月照玉楼春漏促”句,又有“柳映玉楼春日晚”句;《尊前集》欧阳炯词,起句有“春早玉楼烟雨夜”句,因取为调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
  2. “风前”二句:春光在风雨中归去,想劝也劝不住, 那城南道路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芳草。
  3. “未随”二句:水边的落花未随流水飘去,而是像柳絮一样沾到泥土上滞留不动。泥上絮:朱弁《风月堂诗话》:“参寥自杭谒坡 (苏东坡)于彭城,一日,波遣官妓马盼盼就求诗,参寥援笔立就,有‘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之句。坡喜日:‘ 吾尝见柳絮落泥中,谓可以人诗,偶未收人,遂为此人所先。'”
  4. “镜中”二句:对镜自照,头上长出了白发,人没有辜负春天,但春天辜负了人,春光流逝,令人青春年华不再。星星:头发花白貌。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 生于鬓垂。”星星,指白发。
  5. “梦回”二句:一觉醒来,想到意中人远在天边,看到风雨中的梨花,更引起无限的愁情离绪。

作品赏析

词上片笔入清婉,开首即以“风前欲劝春光住”极言伤春之意,为全词奠定了感伤愁郁的情感基调。在此,“劝” 字用得极妙,不仅写出了留春之思,亦暗抒了几分“强留不得”的无奈之情。伤春留春,便能留住吗?词人未曾言明,却以一句“春在城南芳草路”遥应“劝”字,以“萋萋芳草”暗点时值幕春,含蓄地表达了“留不住”之意。及后,诗人笔锋一转,角度跌宕,以春的口吻写了“春将去,春难留”的无奈与不甘。“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水边花” “泥上絮”皆飘零之物:花随流水去,杳然更无踪;絮着泥上语,终亦碾作尘。然而即便注定了要流逝、要消失,词人笔下的“春”却仍愿意以絮着尘泥的方式暂且留驻,可见其心中留思之深、不甘之重,而纵然不甘,春去夏来的自然规律也无可改易,所以,“泥上絮”的挣扎到最后也不过是平添几丝愁绪罢了。在此,“未随” “且作” 两句相对偶,“水边花” “泥上絮” 既是春日之代言,亦象征着人之青春。春日难留,青春亦难留,此处,词人笔下便已有叹时光、伤年华之意。下片首次二句,紧承上片伤春伤年华之意,抒浓浓的惆怅之情。“镜中已觉星星误”,镜中人,白发已生,垂垂老矣,早非壮年。“人不负春春自负”,我不愿辜负了春天,春天却自己辜负了自己;我不愿辜负青春,但最终还是辜负了。句中,“春” 一语双关,既指春天,亦指青春。“不负”之语,不仅是在叹春光逝、年华老,亦隐有壮志难酬、理想幻灭的悲慨之意。愁绪几多,偎愁入梦,梦醒时,似愁绪已散,人亦疏洒,其实,其情其思,却愈加沉重伤痛。是以,“梦回人远许 多愁”,无语更凝噎之后,词人不曾以情束尾,而是以景结情,“只在 梨花风雨处”,在此,飘摇在风雨中的“梨花”不独是“许多愁”的归处,亦是词人飘摇处境的象征。愁凝梨花,风雨花曳,景凄美,情更凄迷,景中情语,语外情思,愁闷种种,自不言而喻。

创作背景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辛弃疾由于上饶(今属江西)带湖寓所毁于火,遂徙居位于铅山(今属江西)东北境的期思渡别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词人因名之为“瓢泉”。此词即作于词人迁居瓢泉新居当年的秋冬之际。

名家点评

  •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超级飞花令 月上柳梢卷》:“这是一首伤春词,由伤春而感伤自己韶华流逝。”

猜你喜欢

浣溪沙·脂粉塘空遍绿苔

清代 • 纳兰性德

脂粉塘空遍绿苔,掠泥营垒燕相催。妒他飞去却飞回。

一骑近从梅里过,片帆遥自藕溪来。博山香烬未全灰。

听蕉记

明代 • 沈周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然蕉何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声与耳又能相入也。迨若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也。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闲居寄端及重阳

唐代 • 韦应物

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

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

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

唐代 • 李商隐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日晚鸊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

南陵道中

唐代 •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辛弃疾
简介描述: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并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纳。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被辛弃疾推辞。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