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石塔

宋代苏轼

石塔来别居士,居士云:“经过草草,恨不一见石塔。”塔起立云: “遮个是砖浮图耶?”居士云:“有 缝。”塔云:“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 坡首肯之。

元丰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白话译文

石塔前来向居士(指苏轼)告别,居士说:“我所经过的的别的地方都很平常,只是没有看到过一座石塔。”石塔竖立严肃地说:“难道没有见到过一座砖塔吗?”居士回答说:“那些(砖塔)是有缝隙的。”石塔回答:“没有缝隙怎么能包容世上的像蝼蚁一样的小生命的呢?”东坡居士立即点头同意(它的观点)。

词句注释

  1. 此文见《志林》卷一。石塔,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传即惠昭寺。东坡于元祐七年(1092年)知扬州,三月到任,七月离任。
  2. 草草:匆忙、急遽。
  3. 遮著:即“这个”。遮,通“者”,这。浮图:佛塔的音译。
  4. 蝼蚁:蝼蛄和蚂蚁,比喻力量微弱、地位低贱但却善于钻空子的小人。

作品赏析

这里的“石塔”代表着作者心中一种美好的、完美的愿望,这个愿望是他一直来未曾实现的,而“砖塔”则代表一种普遍的,不完美的事物。世间完美的事物只是一种愿望,而不完美却是真实存在的。没有缝隙的石塔,不能让那些蝼蚁在其中生存,看似完美,实则有缺憾。砖塔固然有缝,却能给那些微不足道的蝼蚁生存的空间,看似不完美,却是一种完美,人世间的事情大多如此罢。

“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是种豁达、宽容的心态。有时我们是一座塔,总希望自己是座完美无缺的“石塔”;有时,我们是一群蝼蚁,在别人的塔缝中忙碌求生;有时,我们心中容得下一座塔,却容不下一只蚂蚁;有时我们得到一些小利,却不知道这是从别人赐予的塔缝中得到的。

物各有长,需客观观之。石塔浑然一体、坚久耐用,砖塔也有可贵之处,“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虚己待世,给别人留生存的空间。有缝,才有空间。和谐共存,找到共存的交汇点。若砖塔为佛,居士为儒,佛语“坡首肯之”,砖塔与蝼蚁佛家的“普渡众生”与儒家的“兼济天下”在这里自然地有了共存点。

“坡首肯之”也可看出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要趋向全面、深刻,欣赏的水平要不断提升是需要高人不断点化的,从这又引申一个问题,其实佛儒道法等各家观点虽然有差异,但其目的一样和谐,求同存异方可大同。不断吸收,不断整合,不断提炼,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才会不断提升。

创作背景

此文是中的石塔是指江苏省惠昭寺内的石塔,该石塔位于路中心的绿岛内,楠木楼则位于路北。石塔为五级六面的仿楼阁式塔,以青石构筑,通高10.09米,下为须弥座基,顶为葫芦形塔刹,其中奇数层南北两面各辟拱形洞门,底层和顶层可对穿、第三层则为暗门,其他各层各面均凿以石龛,内有佛像浮雕。元祐七年(1092年)三月苏东坡到扬州上任,七月即将离任时,去向石塔告别,所写下的一篇名作。

猜你喜欢

田家行

明代 • 高启

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芜,下田没。

中田有禾穗不长,狼藉只供凫雁粮。

雨中摘归半生湿,新妇舂炊儿夜泣。

不遇咏

唐代 • 王维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 •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临江仙·探梅

宋代 •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赠陈商

唐代 • 李贺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苏轼
简介描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