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抛却无端恨转长

清代纳兰性德

抛却无端恨转长,慈云稽首返生香。妙莲花说试推详。

但是有情皆满愿,更从何处著思量。篆烟残烛并回肠。

白话译文

想要抛却无端而生的烦恼,不料愁意却更绵长。怀着慈悲心怀,向神佛稽首,乞求返生之香。试着仔细推究《法华经》的佛门妙法。

但凡众生皆能实现发愿要做之事,更哪里还需挂念呢?盘香袅袅,残烛低烧,回肠百绕。

词句注释

  1.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2. 无端:这里指无端的烦恼。
  3. 慈云:佛教术语,佛家称佛的慈悲如大云覆盖世界,这里代指佛祖。
  4. 稽(qǐ)首:跪拜礼的一种,头至手,手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5. 返生香:题为东方朔著作的《海内十洲记》载,聚窟洲有一座神鸟山,山上有返魂树,如果砍下这种树的树根和树心,在玉釜里煮成汁、煎成丸,就是所谓的惊魂香,也叫返生香。埋在地下的死者一闻到它的香气就会复活,复活之后就再也不会死去了。
  6. 妙莲花说:谓佛门妙法。莲花,亦作“莲华”,喻佛门之妙法。明李贽《观音问》:“若无国土,则阿弥陀佛为假名,莲华为假相,接引为假说。”
  7. 推详:仔细推究。
  8. 满愿:佛教语,谓实现了发愿要做的事。唐皮日休《病后春思》诗:“应笑病来惭满愿,花笺好作断肠文。”
  9. 篆(zhuàn)烟:盘香的烟缕。
  10. 回肠:喻思虑忧愁盘旋于脑际,如肠之来回蠕动。

作品赏析

此词是一首描写词人思念亡妻的词作。起首句点明了求神拜佛的场景。写词人想要抛掉思念亡妻的烦恼,但却无法排遣,幽恨却更加绵长。在寺庙里祈求于神明,希望神明赐予返生香,好让亡妻回到身旁。此时的纳兰丧妻之痛过于深重,已有成痴之态。常理上来说这尊贵的公子,仕途平坦,职位算高,受过正统的满人教育,文武全才,不应有心钻研佛学。但正是痛失爱人,让他的词充满了的清冷气息。

词第二句、第三句描写词人想通过虔诚地祈祷诵读《妙法莲花经》去实现妻子返回身边的愿望。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妙法莲花经》很灵,一切众生只要虔诚地祈祷诵经,就能实现一切意愿。然而,对一切众生极为灵验的《妙法莲华经》,对纳兰似乎并不那么奏效,不但愿望没有得以实现,更不知“从何处思量”,反而徒然增加许多伤感和无奈。

前面三句描写出了词人”无端烦恼到幽恨绵长,再到乞求神明、诵读经文“的心理过程,也为词的最后一句做好了铺垫。词的最后一句“”篆烟残烛并回肠“把无奈、痛苦、伤心、孤独、苦闷的复杂情绪推向了极致。纳兰心里明白,再也见不到自己亡妻,只是不肯接受罢了。每每思念其人,都会觉得内心苦痛难耐,才以这乞求的方式,恳上天予他一个奇迹。——不过自我安慰罢了。可奇迹总是不会发生的,于是每思痛楚,都觉得愁绪有如篆烟燃尽留下那凹凸的残烛,无序纷杂。“回肠”一词写出了词人的心痛之情,写出了夫妻间情深意笃。

纳兰的心,仿佛是琉璃做的,看上去美丽透彻,但却是易碎品,经不起打击。他的心似乎一直在碎着。生性寂寞,再加上与妻死别之痛,与友生离之怨,壮志难酬之苦,扈从漂泊之累,种种般般,随着时光的流转,都让纳兰心里的郁结越来越深。当一个人的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某种情绪得不到疏解的时候,往往会祈求神明,祈助佛道。全词写自己心路历程的同时,也寻找一种解脱,希望通过佛法,求得心态的平和。

创作背景

康熙十七年(1678年),也是纳兰容若妻子逝世一周年,纳兰容若一直没有走出妻子死亡的阴影,纳兰容若在大觉寺中,思念妻子,疼断柔肠,疼定思疼,纳兰容若试图摆脱这般消极,所以写下该首词。

名家点评

  • 当代学者徐燕婷《纳兰词评注》:词作融入佛理,读来别有韵味。
  •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纯任性灵,纤尘不染。

猜你喜欢

山鹧鸪词

唐代 • 李白

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

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

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

我今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

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

清代 • 纳兰性德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小阑干外寂无声。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

宋代 • 周邦彦

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早是萦心可惯。向尊前、频频顾眄。几回想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当时谁会唱阳关,离恨天涯远。争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满。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深院。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宋代 •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鹦鹉曲·赤壁怀古

元代 • 冯子振

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梁父。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南阳耕雨。

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算也是英雄了处。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