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酖兄,至于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义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雠,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谕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自古以来,都是帝王位居中原统治周边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中原周边奉中原王朝为天下共主,听从中原帝王的号令行动,从来没有听说过少数民族占据中原统治天下的。自宋朝灭亡,天道轮回,元朝皇帝以北方少数民族的身份占据中原,统一天下,成为天下共主,四海之内普天之下没有不臣服的,这难道仅仅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吗?实际上这是天道轮回,是上天赐予元朝的福气!元朝刚刚开国时,皇帝英明而臣子贤良,足以维持朝廷和天下的纲纪,即使如此,仁人志士尚且有“帽子与鞋子穿反”的感叹。从此以后,元朝的皇帝与臣子都不遵从祖先的遗训,破坏了伦理纲常,如大德年间,皇帝废长子立幼子为太子;泰定年间,臣子弑杀皇帝;天历年间,弟弟毒杀兄长。至于弟弟抢夺兄长的妻子,儿子抢夺占父亲的妾室,更是地位低的人从地位高的人那里学来的,所以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元朝朝廷那些官员,他们对于父子君臣夫妻长幼之间的伦理纲常,亵渎扰乱得很严重了。君主是天下百姓的宗主,朝廷是天下的根本,礼仪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他们所做的那些事,怎么可以成为天下后世的榜样呢?
至于他们的后代,沉沦荒废,君主无道,再加上还有宰相专权,宪台官员有怨气,有司官员对百姓狠毒,于是他们终于失去百姓的人心,天下纷纷起兵造反,使得我们中原地区的百姓,死的人肝脑都流到地上,活着的人亲人之间不能互相保护,虽然这些都是人的原因造成的,实际上也是上天厌恶了他们的德行,才会在这时抛弃他们。古人说:“来自胡地的强盗不会有超过百年的国运!”这话今天得以应验,确实没有错误。
这都是天道轮回,上天赐予的福气不再给元朝了,中原的气势强盛,在天下亿万百姓中应当出现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定立纲纪,拯救天下万民于水火之中。到今天有一百年了,从来没有听说出现过能够治理天下安定民心的人,使得做为天下百姓的你们整天战战兢兢,朝秦暮楚,不知该听谁的号令,确实让人可怜你们的处境。
现在这个时候,河南、河北、陕西、甘肃,虽然仍然有忠于元朝的军队驻守,但他们却都是忘记了自己的祖先是僬,忘记了自己祖先的姓氏,忘记了自己原本也不是北方少数民族,不以为耻,反而以自己是北方民族之人而感到光荣,实际上,他们这些人也是假借元朝廷的名义,满足自己割据一方的私心。他们拥兵自重要挟皇帝和朝廷,凭借占据了大量地盘而嚣张跋扈,远远地控制了元朝廷的局面,这些就是占据河南河北的军队将领们的;或者有的人兵少,力量弱小,于是他们派兵驻守阻要关隘,对朝廷威逼利诱,贿赂官员,向朝廷索要军饷粮草,目的在于积蓄力量,待有机可乘时冲向中原抢夺更大的利益,这些人就是占据陕西甘肃的军队将领们。这两类人都是从镇压朝廷所称的妖人,实际是各路反元起义军开始起家的,并逐渐取得兵权。等到剿灭了各路反元起义军,这些人已经取得了兵权,骄横跋扈,气焰嚣张,再也没有尊重皇帝、朝廷,保护天下百姓的意愿了,而是开始互相攻打抢夺地盘,成为了天下百姓的巨大祸害,他们这些人绝不可能成为天下百姓的宗主。
我本是淮西一个贫苦百姓,因为天下大乱,被众人推举拥戴,率领大军渡江,占领金陵城这个位置很好的城池,并且得到长江天险的保护,到今天已经有十三年了。到了现在,西边到达四川,东边到海边,南边占据福建浙江,湖南湖北,直到淮南淮北、江苏都在我的版图之中,南方地区都是我所拥有的。在我们的控制地区里,百姓生活已经渐渐安定,粮草渐渐充足,我们的军队日渐精锐,他们手握着弓箭,注视着中原的千万百姓,为长久以来没有一个皇帝和朝廷愿意真正担负起管理保护中原百姓的职责,深深感到揪心。
我恭敬地顺承天命,不敢独自过安定的生活,现在决定要发兵北伐驱逐元朝皇帝和朝廷,把中原千万百姓从水深火热的境地中拯救出来,恢复汉官的威严,重整江山社稷。考虑到中原百姓可能不了解情况,反而把我北伐大军当做仇敌,拖家带口向北方逃难,这样百姓们的苦难会更加深重,所以先行告知:我北伐大军到达时,百姓不要躲避。我北伐大军的号令很严,军队对百姓秋毫无犯,归顺我的人可以永远在中华土地上安定生活,背离我的人那只有自己流窜到塞外。凡是我中华的百姓,上天一定会让天命注定统治中华的人来,才会让他们生活安定,北方少数民族的皇帝和朝廷怎么能统治他们呢!我害怕中原长期被北方少数民族的腥膻之气污染,百姓被扰生活不得安定,所以率领众多英雄奋力战斗,志在驱除胡虏,平息暴乱,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应得的,洗雪我们中华百年来的耻辱,你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如蒙古、色目等少数民族,虽然不是华夏的民族,然而同生在天地间,如果有明礼义,愿意做我的臣民的人,我像对待华夏人一样对待他。所以在此告知,是让你们知道。
元朝以蒙古族入主中原,经过数十年的统治,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引发了元末农民起义。濠州农民朱元璋崛起于乱世,定都金陵,自称吴王,并先后平定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一方的势力,据有东南。接着,朱元璋于1367年建年号为“吴元年”,决定北伐灭元,一统中国。吴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人由淮河入河南,北伐中原。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手下谋士宋濂起草《谕中原檄》,作为北伐的纲领性文件。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为皇帝,改国号为“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徐达的北伐大军攻入大都,元朝灭亡,明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谕中原檄》作为见证元明更迭的重要政治文献,亦永垂史册,广为传诵。
《谕中原檄》最开始并没有注明标题及作者,明代中叶程敏政所辑《皇明文衡》中冠以“谕中原檄”的题目,并署作者名为宋濂,为后世所普遍采用。但据《宋文宪公年谱》记载,宋濂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四月返金华乡居,直至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复自潜溪还”;其间至正二十五年八月丁父忧,二十七年(1367年)冬“服阕”,并未有在吴元年(1367年)十月起草檄文的记载。另外宋濂的文集中也没有收录此篇,直到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金华府学教授孙锵编的《宋文宪公全集》才补入《谕中原檄》。因此宋濂是否为《谕中原檄》作者尚存疑。
西风来晚桂开迟。月宫移。到东篱。簌簌惊尘,吹下半冰规。拟唤阿娇来小隐,金屋底,乱香飞。
重阳还是隔年期。蝶相思。客情知。吴水吴烟,愁里更多诗。一夜看承应未别,秋好处,雁来时。
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
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
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
幽栖莫定梧桐处,暮雀啾啾空绕林。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南山之下,汧渭之间,想见开元天宝年。
八坊分屯隘秦川,四十万匹如云烟。
骓駓骃骆骊骝騵,白鱼赤兔骍騜鶾。
龙颅凤颈狞且妍,奇姿逸态隐驽顽。
碧眼胡儿手足鲜,岁时翦刷供帝闲。
柘袍临池侍三千,红妆照日光流渊。
楼下玉螭吐清寒,往来蹙踏生飞湍。
众工舐笔和朱铅,先生曹霸弟子韩。
厩马多肉尻脽圆,肉中画骨夸尤难。
金羁玉勒绣罗鞍,鞭箠刻烙伤天全,不如此图近自然。
平沙细草荒芊绵,惊鸿脱兔争后先。
王良挟策飞上天,何必俯首服短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