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松庵记

明代宋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馀里,诸山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窊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纷纷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东南又若干步,林樾苍润空翠,沉沉扑人,阴飔一动,虽当烈火流金之候,使人翛翛有挟纩意,君复为构“清高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四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改度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濂家青萝山之阳,山西老松如戟,度与君所居无大相远。第兵燹之余,峦光水色,颇失故态,栖栖于道路中,未尝不慨然兴怀。君何时归,濂当持石鼎相随,采黄精、茯苓,烹之于洞云间,亦一乐也。不知君能余从否乎?虽然,匡山之灵其亦迟君久矣。

白话译文

龙泉县里大山很多,它的西南一百多里处的各个山峰,尤其生得幽深可爱。有四周奋然突起,而中间忽然下陷的,形状很像撮箕竹筐,人们因此称它做匡山。山上髯松特别多,举目一望,满眼髯松峻峭挺拔,高入云霄,它们翠绿得光可照人,好像刚被水洗过似的。松林里薛荔与女萝长得枝叶交错,茂盛极了,旁枝斜出,横起铺开大约有几十尺远,嫩绿得像可以酌取一样,松根上长着茯苓,大的有斗那么大,黄精、前胡和牡菊的幼苗,杂生其间,把它们采摘起来,可供食用。

我的朋友章三益很喜欢这个地方,于是就在这儿建造新的草庐。在看松庵的西南面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水潭,蛟龙就藏在潭水中。有时水气蒸发像云气上腾一般,眨眼间就遮盖了山谷,它的颜色是白的,好像一片茫茫云海,无边无际,一阵大风从东吹来,云气就飘走得无影无踪了。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烟云万顷亭。距看松庵的东北若干步远,山更高峻,峰峦越是陡峭笔直,好像要和天空相连接似的。朝南面看,可见闽中几百里,美丽的树木长得整整齐齐,像贴在地上的荠菜一样。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唯天在上亭。庵的东南面又若干步远,在林木相交的阴凉处,深青色的丛林,泛起一派翠色,繁茂得像要向人扑来似的,凉风吹来,即使在夏日炎炎,十分酷暑的时候,也使人顿生寒凉之感,产生要披棉衣的念头。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清高亭。在庵的正南面又若干步远,地势宽阔开朗,令人感到凉爽干净,东西北几面的各个山峰,都在争着比赛它们的俊秀,呈献它们的壮美,这些风景令人爱玩得忘记了疲劳,加上在这儿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端起杯子喝酒,没有一点不适宜的地方,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环中亭。

章君作诗读书的闲暇,披着鹤氅衣,拄着九节竹手杖,游遍了三亭之间,回来后坐在庵庐中,回望髯松,就像元夫、巨人在左右拱手作揖。章君久久地注视着,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惚间就像和古代的豪杰跨越千载而一起交谈。章君高兴极了,起身穿上谢公木屐,每天在万松之间歌吟,木屐之声锵锵的声音合乎节拍,与歌声相应和。髯松好像也了解章君的想法,也轻轻地发出笙箫一般的声音来相互娱乐。章君感叹道:“这是我获得了看松的乐趣啊。”于是用“看松”二字为他的庐舍命名。

龙泉的人士,听到这件事怀疑地说:“章君具有救济世人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立起旗鼓,磨砺兵器,率领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竟然以“看松”来给房屋命名,和隐居的人做法一样,这是鄙弃世间的混乱而不与世人亲近吗?或者是世人不值得交往呢?”金华宋濂私下里认为不是这样。植物之中,具有贞刚之气的的,只有松树最多。曾经暗暗思索:春天一来,蓄藏或者收敛草根,没有不舒展叶子开出花朵在一时间卖弄自己的美丽;等到秋高气清,霜露降落以后,就枯黄陨落而什么都剩不下了。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就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君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章君所处之地,与松树为伍,就有高峻自立的办法;等到他因为时局而出世,以刚正贞烈自我克制,不因为外物和议论而有所改变,最终能建立功业又泽惠百姓,开始的时候也不曾和松柏的品格相悖离。有些人不了解章君,硬要说章君忘了世人,而在他的作官与隐居间有疑问,可不可以呢?

濂家青萝山的南边,山西的老松树如同战戟一样,估计与章君所居住的地方很近。但是在战火的波及下,这里山水风光都失去了以前的样子。在道路上孤寂不安地走着,总难免要感慨叹息而引起感触。章君什么时候归隐,宋濂应当拿着石鼎跟随,采集黄精、茯苓,在洞穴、云彩间烹煮,这也是一种乐趣。不知章君能不能让我跟从呢。即使这样,匡山的神灵大概也已经等了章君很久了吧。

词句注释

  1. 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
  2. 窊(wā):地势陷下。
  3. 髯(rán)松:大松树。髯,大。《淮南子·精神训》:“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
  4. 弥望:满眼。
  5. 新翠:初绿。
  6. 濯(zhuó):洗涤。此指松树之绿如洗涤过一样。
  7. 薜(bì)萝:薜,指薜荔,亦称“木莲”,常绿藤。萝,指女萝,一种植物,一说为菟丝,一说松萝。
  8. 纷纷:茂盛的样子。
  9. 披披:枝叶交错的样子。
  10. 横敷(fū):横布。敷,扩展。
  11.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12. 咽:吞食。
  13. 茯苓(fú líng):别名松腴,寄生于山林松根,状如块球。《淮南子·说山》:“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丝。”
  14. 黄精:又名黄芝、菟竹、鹿竹、救穷草、野生姜。道家以为其得坤土之精,故名黄精。东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多寿,意甚信之。”
  15. 前胡:叶似野菊花而细瘦,根可入药。
  16. 牡鞠(mǔ jū):牡菊,《本草纲目·菊·集解》:“菊之无子者谓之牡菊,烧灰撒地中,能死蛙黾(即蛙)。说出《周礼》。”
  17. 茹(rú):食。
  18. 结:构造。
  19. 庵(ān)庐:简陋的茅屋。
  20. 深渊:深水。
  21. 英英:云起的样子。《诗经·小雅·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营茅。”
  22. 津涯:岸边峭。
  23. 峭刻:陡直。
  24. 霄汉:天际。
  25. 闽(mǐn)中:今福建省一带。
  26. 嘉树:材质优良的树木。
  27. 帖帖(tiē tiē):帖伏,整齐的样子。
  28. 荠(jì):荠菜。
  29. 林樾(yuè):林荫。樾,树木交聚而成的树荫。
  30. 苍:深青色。
  31. 空翠:泛起的翠色。
  32. 沉沉:浓郁的样子。
  33. 阴飔(sī):阴凉的风。飔,凉风。
  34. 烈火流金之候:比喻极其炎热的季节。
  35. 翛翛(xiāo):象声词,犹言“萧萧”。本为羽毛凋零的样子,这里是感到寒冷的意思。
  36. 挟纩(jiā kuàng):披棉衣。纩,丝棉絮。
  37. 明迥(jiǒng):明亮旷远。迥,远,这里是宽阔的意思。
  38. 献状:展现出各种姿态。
  39. 爱玩忘倦:欣赏、品味而忘了疲倦。
  40. 琴:弹琴。
  41. 奕(yì):下棋。
  42. 挈(qiè):提。
  43. 尊:酒杯。
  44. 罍(léi):酒壶。
  45. 环中:指超脱了世俗是非之境。《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46. 被:通“披”。
  47. 鹤氅(chǎng):羽毛编织的外套。
  48. 九节筇(qióng):九节筇竹杖。筇,竹,可制杖,故杖也称为筇。
  49. 回睇(dì):回眼望。
  50. 元夫巨人:身躯魁伟的大汉。元,高大。
  51. 拱揖(gǒng yī):躬身作揖。
  52. 精神凝合,物我两忘:精神高度集中而与髯松合二而一,感到我即松、松即我,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物,外物。
  53. 恍:恍忽。
  54. 谢公屐(jī):南朝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为游山特制的一种木底鞋。《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尽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55. 合节:合乎音乐的节拍。
  56. 唶(jiè):感叹。
  57. 负济世长才:怀抱造福社会的大才。
  58. 闽寇(kòu)压境:章溢曾集乡民为义兵,当福建盗贼包围台州,攻陷龙泉时,章溢与其师王毅帅壮士击走贼。闽寇,从福建来的盗寇。
  59. 树旗鼓,砺戈矛:指组织队伍,准备武器。砺,磨砺。
  60. 帅:率领。
  61. 捣退:打退。
  62. 植:树立。
  63. 自见:自我表现。见,通“现”。
  64. 将:表反诘意的副词。
  65. 胶扰:动乱不安。
  66. 不之狎:宾语前置,即“不狎之”,不接触他。狎,亲近。
  67. 抑:表选择意的副词。
  68. 不足与:不值得接近。与,相与,相处。
  69. 窃不谓然:私下想不是这样。窃,谦词。不谓然,不以此种议论为正确。
  70. 禀(bǐng):天然具有。
  71. 昧昧(mèi):深切。
  72. 一气方伸:刚刚得到舒展的时机。一气,指天地混然之气。王充《论衡·齐世》:“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73. 荄(gāi):草根。
  74. 振翘:茂盛。
  75. 舒荣:舒展开枝叶。
  76. 逞:显示
  77. 黄陨:枯黄凋落。陨,坠落。
  78. 凌:胜过。
  79. 易行改度:改变行为态度。度,意志。
  80. 自厉:自我勉励。厉,通“励”。
  81. 处:兼有居处、隐处义。
  82. 嶷(yí)然:道德高尚貌。
  83. 为时而出:顺应时势而出仕任事。
  84. 刚贞自持:刚毅贞洁自守。
  85. 物议:议论。
  86. 移夺:放弃改变(态度、志向等)。
  87. 立事功:建功立业。事功,事业功绩。
  88. 泽生民:泽惠百姓。
  89. 悖(bèi):背。
  90. 或者:不定代词,有的人。
  91. 忘世:忘去世事,喻指超然物外。
  92. 出处:做官与隐居。出,出仕。处,家居。
  93. 青萝山:在浙江省浦江县。宋濂曾居于此。
  94. 阳:南面。
  95. 度(duó):估计。
  96. 第兵:战火。
  97. 栖栖(xī):心不定的样子。
  98. 慨然:感慨叹息。
  99. 兴怀:伤感。
  100. 石鼎:以石制成的煎烹器具。
  101. 洞云:洞穴、云彩。
  102. 灵:神灵。
  103. 其:大概。
  104. 迟:等待。

作品赏析

这是一篇理意深刻、情趣盎然的咏物寄志散文。以松喻志,自古已然,是个老题目,但宋濂笔下却写出了新文章,从“乐松”、“看松”、“以松为伍”,到髯松解意“相娱”、成为章君知遇,全是自己面目。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章君结庐筐山的原因,紧扣“乐松”两字。筐山髯松弥望,新翠如濯,上有为隐者所尚服的薜荔、女萝,下有能安神和气的茯苓之属,环境特宜养生养性,蓄志律身,因而结庐其间。第二段写“看松庵”命名原由,围绕“看松”两字,先写庵之四周建有四亭,点明其地既有能生万顷烟云的深潭,又有高入霄汉、视野广远的峰峦,既有清寒空碧的林荫,又有众峰环翠、宛如仙人所居的虚静之区,庵庐就是结在这高、远、清、空的环境之中;继写“看松”之乐,从忘我入神而“看”到“行歌松间”自乐,再到髯松解意“相娱”,层次分明。在章君眼里,松树根深叶劲,寒暑不惊,是“元夫巨人”以及“古豪杰”品格的像征,因此敬慕不已,久视不舍,以致主观精神与客体之形凝合为一,“物我两忘”;而章君行歌松间,髯松奉笙箫之音以“相娱”,则是以拟人手法点出髯松对章君之知遇。第三段议论,就松树的“正刚之气”结合章君生平行实进行阐发,笔端饱含抒情。由于议论是针对“龙泉之人士”以为章君已经“忘世”而发,显得自然而顺理成章。第四段写作者邀章君同游青萝山,表示自己亦有与章君相同志趣,亦愿以松为友以自律。文末以“虽然”一词转折,以“筐山之灵,其亦迟君久矣”一语呼应前文,戛然结束全篇。

松树的“正刚之气”,历来为志士仁人自厉自立之榜样。撰作文章时,作者年已40多岁,又面对世乱,他不但不嗟老叹悲,反而能以髯松的正刚气质自厉自期,欲以此与章君共律共勉,其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可贵的。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年),章三益与宋濂、刘基、叶琛四人同应朱元璋之召,为明初政权效力。洪武元年(1368年),三益与刘基同拜御史中丞之职,证实了宋濂认为三益结庐筐山并非“忘世”的正确判断。

文中提到章君久视髯松,“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是指主体对髯松正刚之气的神会与融合,即客体特征向主体的入化。这也是儒家所一贯倡导的“养志待时”的涵养过程,在某种特定境况下,它确有助于主体精神的扩充与升华。庄子所主的“物我两忘”是“无我”,是消极弃世;而这里所说是要将自己扩展成“大我”、“新我”,两者是不同的,这一点要加以区别。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作者从山多髯松和结庐在此的原因,写到烟云万顷亭、唯天在上亭、清高亭、环中亭的历历景物。文章篇幅不长,由于紧扣了髯松这一特点,所以能把看松庵雄伟壮丽、幽美宜人的景色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读了令人有飘然忘返之感。

创作背景

元末天下人乱。浙东知识分子中的有识之士大多不与元统治者合作,退隐山野,以待时机。宋濂、刘基、章溢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此文通过为章溢看松庵作记,肯定了这群知识分子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他们蔑视利禄的志趣。

名家评论

  • 《中国古代纪游文学英华》:“文笔简洁清秀,写景状物细致生动,有欧阳修的风格。”
  • 《容膝斋诗文论集》:《看松庵记》写松林:“‘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如濯。松上薜罗,纷纷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宋濂记楼观,能以景见人,以景写情,人景为一,情景交融,非一般为人作记的应酬文字所可比。

猜你喜欢

青山湿遍·瑶簪堕也

清代 • 周之琦

瑶簪堕也,谁知此恨,只在今生。怕说香心易折,又争堪、烬落残灯。忆兼旬、病枕惯懵腾。看宵来、一样恹恹睡,尚猜他、梦去还醒。泪急翻嫌错莫,魂销直恐分明。

回首并禽栖处,书帏镜槛,怜我怜卿。暂别常忧道远,况凄然、泉路深扃。有银笺、愁写瘗花铭。漫商量、身在情长在,纵无身、那便忘情。最苦梅霖夜怨,虚窗递入秋声。

银山碛西馆

唐代 • 岑参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残菊

清代 • 曹雪芹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南北朝 • 谢灵运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

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宋濂
简介描述: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12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祖籍金华潜溪,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有“神童”之誉。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