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则见赤焰焰长空喷火,怎能勾白茫茫平地生波!望一番云雨来,空几个雷霆过,只落得焦煿煿煮海煎河。料着这露水珠儿有几多,也难与俺相如救渴。
我只见阳光灼热如同天空喷火,什么时候才能让田地有白茫茫的水波!盼望着来一番云雨,只是空打了几个雷,只落得十分干燥如同煮海煎河。料想着有多少小水滴,也难以让司马相如缓解消渴症。
此曲第一句表明这次旱灾为作者亲眼目睹,亲身经历。“赤焰焰长空喷火”,这是包括作者在内的每一个受灾人的切肤之感。领受着烈日的百般炙烤,每个人的内心都发出了何时才能天降甘霖,“白茫茫平地生波”的渴求与呼喊。正当灾民们眼巴巴守望着老天、不住祈祷的时候,天边令人惊喜地飘来“一番云雨”。然而,接下来的一切却只是“空几个雷霆过”,干打雷不下雨,人们白白欢喜一场,心情重又自云端跌至谷底。“焦煿煿煮海煎河”描写的不仅仅是旱情的进一步恶化,也是人们越发失望、痛苦的真实写照。
曲的末二句写作者在饱尝旱灾之苦后的感慨与想象。作者借此司马相如事,形象地表明不消说滴雨不下,就算是一般的毛毛细雨,也难以缓解旱情,拯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写到这里,可以较为深刻地体会到,让金銮愁闷、焦虑的不仅是一场旱灾,还有穷苦百姓所处的社会环境。在这场天灾的描写与反思中,既有作者对民瘼的感同身受,更有他对世局、家国的忡忡忧心,可谓寄慨良深。全曲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叠字形容词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此曲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一场严重的伏夏旱灾,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痛苦。作者目睹如此惨状,有感而发创作了此曲。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白鸟相迎,相怜相笑,满面尘埃。华发苍颜,去时曾劝,闻早归来。
而今岂是高怀。为千里、莼羹计哉。好把移文,从今日日,读取千回。
初二,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竞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觉客程劳,年光晚。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