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宋代苏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白话译文

本来春天是百花盛开、野草芳菲的季节,处处都有令人赏心悦目、欢情无限的景象。但好景不长,这种美好的景色早就过去了。久处异乡,又是一年清明节。黄昏坐在小院思念亲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时偏偏遇到伯劳鸟。

亲人所处之地与这里仅隔咫尺江山,却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来而只能悬目相望,鱼雁互通。望穿秋水却音信全无。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又是刺耳的角声。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为之心碎呢?

词句注释

  1. 蝶恋花: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2. 阑珊:衰败、将尽之意。芳草歇:香草将凋萎,不再芬芳。
  3. 客里:离乡在外期间。
  4.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民间有上坟扫墓、插柳、踏青、春游等习俗或活动。
  5. 落红:落花。啼鴂(jué):又名伯劳鸟,类似杜鹃的一种鸟,鸣声悲凄,古人认为是不祥之鸟。
  6. 咫(zhǐ)尺:形容距离近。楚越:春秋战国时两个诸侯国名。
  7. 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魂销:谓灵魂离体而消失。形容极度悲伤或极度欢乐激动。
  8. 音尘绝:音讯断绝。音尘,音信,消息。
  9. 梦破:梦醒。心欲折:形容伤心欲绝。
  10. 梅花:指《梅花落》,笛曲名。

作品赏析

这是苏东坡写的近十首《蝶恋花》的一首。从词面上看,显然是一首于暮春时缅怀亲友之作。词中没有说明所怀念之人是谁。从所表达的情感来看,他所怀念的不是一般的亲友,而是关系比较密切而又常常为他所想念的人。

词的上片抒写在春意阑珊的清明时节作者与亲人的互相思念之情。本来春天百花盛开的美景苏东坡举目所见,确实“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他对暮春景的概括。他在外作客,已非一年。“又”过清明。按习俗,清明节是祭扫先人茔墓的节日,但是他乡作客,先茔不在此地,无从祭扫。落红处处,入耳之声,偏偏是鴂鸟啼鸣。这是他对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又是“春事阑珊”的形色补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表述他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亲人所处之地可以说是“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天不作美,不如人愿。“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奏的进军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这里的“梅花”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

东坡此词,如单纯把它看作怀人之作,调子似乎低沉一些。但情感真挚,婉转曲折,感人至深,但为了进一步领会它所含的真情实意,应从东坡的政治生涯与诗词创作的发展过程加以探索。

创作背景

朱本、龙本未编年。曹本认为,苏轼于二月杪召还。三月初离杭,经湖州、德清、吴江、苏州、润州,三四月之交,自润州将往扬州时留别之作。因润扬之间,即楚越之交,证之“咫尺江山分楚越”句,江则长江,山则金焦。且此时已过清明节,正值暮春落花之际,与此词上片之时令,尤其“客里风光”句合。加以此词下片之意境,与东坡两次在杭,临去恋恋之情,若合符行,故编元祐六年(1091年)四月。邹王本从之。薛本认为,苏轼客中过清明者凡六,然行役于楚越之间者仅熙宁七年甲寅(1074年)和元祐六年辛未(1091年)两次。然按词意,当以甲寅为宜。因其时苏轼久在行役,思念家人,正所谓“小院黄昏人忆别”,“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者。辛未时苏轼是举家赴京,“小院”“目断”云云,即无着落。对此,邹王本曾言,苏轼是因为深爱杭州的自然山水和淳朴人民,补旨离去时,抒发无限眷念之情。

名家点评

  • 明·杨慎《词品》卷一:《太平广记》载妖女一词云:“五原分袂真胡越。燕折莺离芳草歇。年少烟花处处春,北邙空恨清秋月。”其词亦佳。坡词“春事阑珊芳草歇”亦用其语。或疑“歇”字似趁韵,非也。唐刘瑶诗“瑶草歇芳心耿耿”,皆有出处,一字不苟如此。
  •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鸟啼,花落,梦回,月落,一境惨一境。
  • 明·李攀龙《新刻题评名贤词话草堂诗余》卷六:当鸟啼花落之时,自能动人离思之苦,况梦回月落,其情尤所不堪者。
  •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下卷:“芳草歇”,王丽真“燕拆莺离芳草歇”,苏长公“春事阑珊芳草歇”,俱本康乐诗“芳草亦未歇”来。
  •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春事阑珊芳草歇”一首,凡六十字,字字惊心动魄。“只为一声何满子,下泉须吊孟才人。”恐无此魂销也。
  • 清·黄苏《蓼园词选》:沈际飞曰:“鸟啼花落,梦回月落,一境惨一境。”通首是别后远忆之词,非赠别之作。题作“离别”尚未确。
  • 清·陈廷焯《云韶集》:“清丽。此词合秦、柳一手。”
  •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二:东坡词:“春事阑珊芳草歇。”升庵《词品》引唐刘瑶诗“瑶草歇芳心耿耿”,传奇女郎王丽真诗“燕折莺离芳草歇”,谓是坡词出处。不知谢灵运有“芳草亦未歇”句。此条见古虞朱亦栋《群书札记》。

猜你喜欢

满庭芳·小阁藏春

宋代 •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清平乐·忆梁汾

清代 • 纳兰性德

才听夜雨,便觉秋如许。绕砌蛩螀人不语,有梦转愁无据。

乱山千叠横江,忆君游倦何方。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

花马池咏

明代 • 崔允

秋风揽辔下边城,万里河流绕骑清。

樽俎试看酬壮节,壶觞到处迓行旌。

寒骄强弩云传箭,飚转轻车火作营。

慷慨十年长剑在,登楼一笑暮山横。

孟门山

南北朝 • 郦道元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相对。《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发孟门九河之磴。”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冷泉亭记

唐代 •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苏轼
简介描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