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亭记

唐代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白话译文

东南一带的山水风景,余杭郡可以称得上最美了。就余杭郡的山水而言,灵隐寺最好。从灵隐寺的景致来看,又当属冷泉亭为第一。冷泉亭在灵隐山下,水的中央,灵隐寺的西南角。亭高不过十几尺,方圆不到两丈,但却聚集了自然的奇景,搜揽了优美的山水佳境无遗,亭中观赏灵隐景致,一览无余。春天的日子,我喜爱这里花草的芳香,树木的茂盛,这里可以引导人们心境平和地吸取新鲜空气,令人血气通畅。夏天的夜晚,我喜爱那里平静的泉水,清凉的和风,这里又可以使人们消除烦恼解散酒后的困倦,振奋人的精神。灵隐山上的树木为伞盖,岩石为屏风,云彩由亭梁处升起,涧水与亭阶持平。坐在亭中赏玩,可以在坐榻前洗足;躺在亭中赏玩,又可以在枕边垂钓。况且水流舒缓明澈而又清凉纯净。无论是俗人还是出家人看见冷泉亭水,不必去洗涤,便会将眼、耳、心、舌的尘垢清除掉了。冷泉亭暗地里给人们的好处岂能说尽。这就是冷泉亭的景致在余杭郡最好,在灵隐寺列为第一的原因。

余杭自郡城直至郡四边疆界,重峦叠湖,这样的河山容易成乡风景优美的地方。在此以前,在余杭做刺史的,有相里造建了虚亭,有韩皋仆射建了候仙亭,有裴棠棣庶子建了观风亭,有卢元辅兰事建了见山亭,还有右司郎中河南人元奠最后建的冷泉亭。于是五座亭相望,像五个手指那样排列,它们已经把最好的景境都占了,构筑山水佳境的事情已经完毕。后来的人虽然有机敏巧妙的想法,也无法再增添什么了。所以,我接任刺史,也只是记述其事而不在构筑亭台了。

唐穆宗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词句注释

  1. 冷泉亭:在杭州西湖灵隐寺西南角,原在水中,是唐代杭州刺史元莫所建。
  2. 余杭郡(jùn):今浙江杭州市。杭州在唐天宝年问曾称为余杭郡,后不久又废郡为州。作者沿用前称。
  3. 灵隐寺:杭州名寺。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元年(326年)僧人慧理修建。
  4. 尤:突出。
  5. 甲:第一。
  6. 隅(yú):角。
  7.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8. 累(lěi)丈:两丈。累:连接,重迭。
  9. 撮(cuō)奇得要:亭子选取了奇妙和重要的地势。
  10. 地搜胜概:所处的地方包罗了最美的景色。
  11. 物无遁(dùn)形:美景无所遗漏。遁:逃过。
  12. 薰(xūn)薰:草的香气。
  13. 导和纳粹(cuì):导与纳指引入纳进。
  14. 浮淬(cuì):泉水缓缓流动的状态。
  15. 泠(líng)泠:清凉。
  16. 蠲(juān)烦析酲(chéng):免除烦恼,消去困乏。蠲:免除;酲:酒醉后的困顿疲乏。
  17. 起人心情:振奋人的心情。
  18. 盖:伞。
  19. 云从栋生:云彩缭绕在屋宇之旁,好像从房屋栋梁上生出来。
  20. 濯(zhuó):洗。
  21. 床:坐的用具。
  22. 狎(xiá):玩乐。
  23. 潺(chán)谖(xuā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24. 粹冷柔滑:形容水的清凉和缓。
  25. 若俗士,若道人:不论是普通人还是出家人。
  26. 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人们在世俗中沾染的不纯洁的东西。
  27. 盥(guàn)涤(dí):洗涤。
  28. 见辄(zhé)除去:看到这种景色就立即除去(尘垢)。辄:立刻,就。
  29. 潜利阴益:看不见的好处。
  30. 可胜言哉:能说得完吗?
  31. 封:边界,范围。
  32. 先是领郡者:以前在这里作郡守的人。
  33. 相里尹(yǐn)造:相里造,任杭州刺史后,又为河南尹,故称相里尹。相里:复姓。
  34. 韩仆(pú )射(yè)皋(gāo):韩皋,字仲闻,任杭州刺史后,又为尚书右仆射及左仆射。仆射:唐朝尚书省长官。
  35. 裴(péi)庶(shù)子棠棣(dì):太子宫中的属官裴棠棣。裴棠棣:吴人;庶子:太子宫中的属官。
  36. 卢给事元辅:卢元辅字子望,任杭州刺史后曾为给事中。给事中:门下省的官员。
  37. 右司郎中:尚书省官员,协助尚书右丞管理兵、刑、工三部十二司之事。
  38. 元芎(xiōng):白居易的前任,任职约在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前后。
  39. 如指之列:像五个手指的排列。
  40. 殚(dān):尽。
  41. 敏心巧目:聪敏的思考和灵巧的眼睛。
  42. 无所加焉:没有什么可增加的了。
  43. 述而不作:出自《论语》,原意是只陈述前人的成说,自己并不创作。这里是说只作修葺整理,不在创造新的。
  44. 长庆:唐穆宗李恒年号。

作品赏析

内容梳理

全文分作两层。

第一层写冷泉亭的景致“最余杭而甲灵隐”。作者先写此亭的方位:“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层层写来,由表及里。使人们对冷泉亭的位置了然于胸。接下来作者明明白白告诉读者,“亭在山下水中央”,为后文的铺写埋下伏笔。待到笔锋触及亭周景色,作者采取了详略结合的写法。他先略写春景:“草薰薰,木欣欣”;又略写夏景:“泉渟渟,风泠泠”。下面则详写作者身处其间的惬意与感受。他先写身居亭中的无限惬意:纵目远望,“山树为盖,岩石为屏”;回神四顾,“云从栋生,水与阶平”;正因“亭在水中央”,故得以“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以上总写人在亭中的形体之乐。以下则叙写心神之娱,亦即作者在亭中生发出的那种超凡脱俗的切身感受:“矧又潺湲洁沏(写对水的视觉感受),粹冷柔滑(写对水的触觉感受),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有形有声之烦忧),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写来洋洋洒洒,巨细无遗。

第二层则将冷泉亭和与其邻近并先其建成的虚白亭、候仙亭、观风亭、见山亭总收一笔:“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景殚矣,能事毕矣。”故而作者表示:“吾继之,述而不作。”。以此作结,干净利落,颇见豹尾功力。

纵观全篇,其落足处均在一“情”字上:写春景、夏景,则言及“导和纳粹,畅人血气”、“蠲烦析酲,起人心情”,自然是抒情;写“山树为盖,岩石为屏”,巧用一“盖”字、一“屏”字,写人的视觉感受,当然也是抒情;写“濯足床下”下一“玩”字,写“垂钓枕上”下一“狎”字,固然还是抒情。通篇寄情于景,即景抒情,情寓于景,景助情生;详写虽侧重抒情,也不忘描景,略写虽重于描景,仍不忘抒情。

艺术特色

《冷泉亭记》的艺术特色首先在于作者将景物描写同作看的心理感受紧密结合,笔锋饱含感情,不仅反映了冷泉亭的自然美景,而且作者一味沉浸山水之美中、逍遥而自适的雅士形象也跃然纸上。冷泉亭的自然风光不仅以其优美适人而使作者流连忘返,同时也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冷泉亭记》音韵谐美,句式灵活。短句如“木欣欣,风泠泠”,长句如“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既灵活飞动,又不失工整;四字句如“云从栋生,水与阶平静”,句句对仗,隔句押韵,又如“薰薰”,“欣欣”,“泠泠”等叠音词的运用,既自然贴切,又富于音乐之美。

创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至四年(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这篇题记即作于长庆三年(823年)八月十三日。这年,白居易赴杭之初,有些颓然,但是他深深爱上杭州的山水。赴任期间,白居易不仅建堤疏井,惠泽百姓,而且西湖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诗篇,《冷泉亭记》就是其中一篇。

名家点评

现代学者刘孝严:文章将记叙与描写相结合,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写景状物,朴素自然;抒情议论,意趣隽永,含蕴深刻,别有风味。

猜你喜欢

三台令·明月

五代 • 冯延巳

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更深影入空床,不道帏屏夜长。长夜,长夜,梦到庭花阴下。

西湖游记二则

明代 • 袁宏道

西湖一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西湖二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高阳台·残萼梅酸

宋代 • 王沂孙

残萼梅酸,新沟水绿,初晴节序暄妍。独立雕阑,谁怜枉度华年。朝朝准拟清明近,料燕翎、须寄银笺。又争知、一字相思,不到吟边。

双蛾不拂青鸾冷,任花阴寂寂,掩户闲眠。屡卜佳期,无凭却恨金钱。何人寄与天涯信,趁东风、急整归船。纵飘零,满院杨花,犹是春前。

满庭芳·三十三年

宋代 •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与尹师鲁第一书

宋代 • 欧阳修

某顿首师鲁十二兄书记。前在京师相别时,约使人如河上,既受命,便遣白头奴出城,而还言不见舟矣。其夕,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临行,台吏催苛百端,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使人惶迫不知所为。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始谋陆赴夷陵,以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沿汴绝淮,泛大江,凡五千里,用一百一十程,才至荆南。在路无附书处,不知君贶曾作书道修意否?

及来此问荆人,云去郢止两程,方喜得作书以奉问。又见家兄,言有人见师鲁过襄州,计今在郢久矣。师鲁欢戚不问可知,所渴欲问者,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

修行虽久,然江湖皆昔所游,往往有亲旧留连,又不遇恶风水,老母用术者言,果以此行为幸。又闻夷陵有米、面、鱼,如京洛,又有梨、栗、橘、柚、大笋、茶荈,皆可饮食,益相喜贺。昨日因参转运,作庭趋,始觉身是县令矣,其余皆如昔时。

师鲁简中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非他,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当与高书时,盖已知其非君子,发于极愤而切责之,非以朋友待之也,其所为何足惊骇?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师鲁又云非忘亲,此又非也。得罪虽死,不为忘亲,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

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沉默畏慎,布在世间,相师成风。忽见吾辈作此事,下至灶间老婢,亦相惊怪,交口议之。不知此事古人日日有也,但问所言当否而已。又有深相赏叹者,此亦是不惯见事人也。可嗟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有义君子在傍,见有就死,知其当然,亦不甚叹赏也。史册所以书之者,盖特欲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幸今世用刑至仁慈,无此物,使有而一人就之,不知作何等怪骇也。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也。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此事不须言,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处之如何,故略道也。

安道与予在楚州,谈祸福事甚详,安道亦以为然。俟到夷陵写去,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又常与安道言,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师鲁察修此语,则处之之心又可知矣。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故师鲁相别,自言益慎职,无饮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语。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夷陵有一路,只数日可至郢,白头奴足以往来。秋寒矣,千万保重。不宣。修顿首。

白居易
简介描述: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今西安周至县)县尉。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22年,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期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于846年8月去世,赠尚书右仆射。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