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那日此门中,桃花树下初相逢。
只见仙人种桃树,未闻仙人看花红。
朝朝期待仙人顾,日日桃花笑春风。
忽闻仙踪一朝至,桃花人面分外红。
桃花谷里桃花仙,桃花美人树下眠。
花魂酿就桃花酒,君识花香皆有缘。
美酒消愁愁不见,醉卧花下枕安然。
花中不知日月短,岂料世上已千年。
不入浊世凡尘染,情愿枝头做花仙。
春来三月香风送,便是花奴问君安。
那日就在这门庭之中,我们在桃花树下初次相逢。
只见过仙人栽种桃树,却从未听闻仙人赏看桃花的艳红。
我日复一日盼着仙人能回头看我,枝头的桃花也天天在春风里含笑。
忽然听说仙人某天竟到了,此刻桃花与佳人的脸庞,都显得格外绯红。
桃花谷里住着桃花仙,桃花般的美人在树下安睡。
用花的魂魄酿出桃花酒,您能识得这花香,便是咱们有缘分。
美酒能驱散忧愁,让忧愁消失不见,醉后躺在花下,枕着花瓣安然入眠。
在花丛中不知时光短暂,哪想到人世间早已过了千年。
不愿沾染这浊世的尘埃,我情愿留在枝头做一朵花仙。
等到春天三月,香风拂面而来时,便是我这花奴来向您问安。
《桃花庵遇仙记》是明代诗人唐寅创作的七言律诗。唐寅号桃花庵主,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其在科场失意后于苏州桃花坞筑桃花庵隐居,诗中描写的桃花仙实为作者自称。
全诗通过“桃花谷里桃花仙”“花魂酿就桃花酒”等意象,构建出桃花仙醉卧花下、自酿桃酒的隐逸图景。诗文以“春来三月香风送,便是花奴问君安”勾勒季节流转,结尾“情愿枝头做花仙”强化远离尘世纷扰的主题。诗中意象承载忘却仕途烦恼的精神诉求。
万枝香雪开已遍,细雨双燕。钿蝉筝,金雀扇,画梁相见。雁门消息不归来,又飞回。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拥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玄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侧塞千山缝也无,上天下井万崎岖。
昨朝曾过芙蓉渡,寻到溪源一线初。
山北溪声一路迎,山南溪响送人行。
也知流向金陵去,若过金陵莫寄声。
后山勒水向东驰,却被前山勒向西。
道是水柔无性气,急声声怒慢声悲。
日高谷底始微暄,岚翠依然透骨寒。
说与行人忙底事?金鸡声里促银鞍。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政是行人肠断时,子规得得向人啼。
若能泪得居人脸,始信春愁总为伊。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余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余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辞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