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庵遇仙记

明代唐寅

那时那日此门中,桃花树下初相逢。

只见仙人种桃树,未闻仙人看花红。

朝朝期待仙人顾,日日桃花笑春风。

忽闻仙踪一朝至,桃花人面分外红。

桃花谷里桃花仙,桃花美人树下眠。

花魂酿就桃花酒,君识花香皆有缘。

美酒消愁愁不见,醉卧花下枕安然。

花中不知日月短,岂料世上已千年。

不入浊世凡尘染,情愿枝头做花仙。

春来三月香风送,便是花奴问君安。

白话译文

那日就在这门庭之中,我们在桃花树下初次相逢。

只见过仙人栽种桃树,却从未听闻仙人赏看桃花的艳红。

我日复一日盼着仙人能回头看我,枝头的桃花也天天在春风里含笑。

忽然听说仙人某天竟到了,此刻桃花与佳人的脸庞,都显得格外绯红。

桃花谷里住着桃花仙,桃花般的美人在树下安睡。

用花的魂魄酿出桃花酒,您能识得这花香,便是咱们有缘分。

美酒能驱散忧愁,让忧愁消失不见,醉后躺在花下,枕着花瓣安然入眠。

在花丛中不知时光短暂,哪想到人世间早已过了千年。

不愿沾染这浊世的尘埃,我情愿留在枝头做一朵花仙。

等到春天三月,香风拂面而来时,便是我这花奴来向您问安。

词句注释

  1. 朝朝:天天;每天。
  2. 岂:哪里。

作品赏析

《桃花庵遇仙记》是明代诗人唐寅创作的七言律诗。唐寅号桃花庵主,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其在科场失意后于苏州桃花坞筑桃花庵隐居,诗中描写的桃花仙实为作者自称。

全诗通过“桃花谷里桃花仙”“花魂酿就桃花酒”等意象,构建出桃花仙醉卧花下、自酿桃酒的隐逸图景。诗文以“春来三月香风送,便是花奴问君安”勾勒季节流转,结尾“情愿枝头做花仙”强化远离尘世纷扰的主题。诗中意象承载忘却仕途烦恼的精神诉求。

猜你喜欢

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唐代 • 李白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共攀折,引领望金扉。

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

五代 • 鹿虔扆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思帝乡·云髻坠

唐代 • 韦庄

云髻坠,凤钗垂,髻坠钗垂无力,枕函欹。

翡翠屏深月落,漏依依。说尽人间天上,两心知。

训学斋规

宋代 • 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病起荆江亭即事

宋代 • 黄庭坚

其一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其八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唐寅
简介描述: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唐寅的始祖是前凉凉州晋昌郡陵江将军唐辉,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唐寅,他在自己的书画题名中也常用“晋昌唐寅”落款。而到了唐初,其祖唐俭跟随李渊起兵,被封为“莒国公”,所以唐寅也自称“鲁国唐生”。到了明代,其祖唐泰任兵部车驾主事,死于土木堡之变。唐泰的后代子孙多散布在苏州吴县白下、桥里间一带。唐寅也正是出生在这一带,其父唐广德经营一家小酒馆。其父让他读书求取功名,唐寅不负父望,十六岁中苏州府试第一,二十八岁时中南直隶乡试第一,次年入京应战会试。因弘治十二年(1499年)科举案受牵连入狱,被贬为吏,从此唐寅丧失进取心,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名画家 。唐寅晚年生活十分穷困,有时甚至依靠朋友的接济生活,五十四岁时病逝。

唐寅在绘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或明四家),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