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那日此门中,桃花树下初相逢。
只见仙人种桃树,未闻仙人看花红。
朝朝期待仙人顾,日日桃花笑春风。
忽闻仙踪一朝至,桃花人面分外红。
桃花谷里桃花仙,桃花美人树下眠。
花魂酿就桃花酒,君识花香皆有缘。
美酒消愁愁不见,醉卧花下枕安然。
花中不知日月短,岂料世上已千年。
不入浊世凡尘染,情愿枝头做花仙。
春来三月香风送,便是花奴问君安。
那日就在这门庭之中,我们在桃花树下初次相逢。
只见过仙人栽种桃树,却从未听闻仙人赏看桃花的艳红。
我日复一日盼着仙人能回头看我,枝头的桃花也天天在春风里含笑。
忽然听说仙人某天竟到了,此刻桃花与佳人的脸庞,都显得格外绯红。
桃花谷里住着桃花仙,桃花般的美人在树下安睡。
用花的魂魄酿出桃花酒,您能识得这花香,便是咱们有缘分。
美酒能驱散忧愁,让忧愁消失不见,醉后躺在花下,枕着花瓣安然入眠。
在花丛中不知时光短暂,哪想到人世间早已过了千年。
不愿沾染这浊世的尘埃,我情愿留在枝头做一朵花仙。
等到春天三月,香风拂面而来时,便是我这花奴来向您问安。
《桃花庵遇仙记》是明代诗人唐寅创作的七言律诗。唐寅号桃花庵主,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其在科场失意后于苏州桃花坞筑桃花庵隐居,诗中描写的桃花仙实为作者自称。
全诗通过“桃花谷里桃花仙”“花魂酿就桃花酒”等意象,构建出桃花仙醉卧花下、自酿桃酒的隐逸图景。诗文以“春来三月香风送,便是花奴问君安”勾勒季节流转,结尾“情愿枝头做花仙”强化远离尘世纷扰的主题。诗中意象承载忘却仕途烦恼的精神诉求。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共攀折,引领望金扉。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云髻坠,凤钗垂,髻坠钗垂无力,枕函欹。
翡翠屏深月落,漏依依。说尽人间天上,两心知。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