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齐安城楼

唐代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阑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白话译文

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

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词句注释

  1. 齐安:唐郡名。天宝元年(742年)改黄州置,治黄冈县(今湖北武汉市新洲区)。辖境相当今湖北省武汉市北部,红安、麻城、黄冈等县市地。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黄州。
  2. 呜轧(yà):象声词,形容号角吹响时的声音。古时在城楼吹号角以报时。一作“呜咽”。江楼:指黄州城楼。
  3. 微阳:黄昏时光线微弱的太阳。晋潘尼《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谷风散凝,微阳戒始。”,潋(liàn)潋:波光闪烁的样子。这里借指阳光。汀(tīng):水边平地。
  4. 凭阑 :即“凭栏”,身倚栏杆。
  5. 故乡:指长安。长亭: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 十里长亭 ”。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为送别之处。

作品赏析

此诗首句“呜轧江楼角一声”中的“一声”两字很有可玩味。本是暮角声声,断而复连,只写“一声”也就是第一声,这显然是强调它对诗中人影响很大。他一直高踞在城楼,俯临大江,凭栏回首,远眺通向乡关之路。正出神的时候,忽然一声角鸣,使他不由蓦然惊醒,这才发现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水天之际。这就写出一种“苦回首”的情态。象声词“呜轧”,用在句首,正造成似晴空一声雷的感觉。

由于写“一声”就产生一个特殊的情节,与“吹角当城片月孤”一类写景抒情诗句同中有异。呜咽的角声又造成一种凄凉气氛,那“潋潋”的江水,黯淡无光的夕阳,水中的汀洲,也都带有几分寒意。“微”、“寒”等字均著感情色彩,写出了望乡人的主观感受。

暮色苍茫,最易牵惹乡思离情。诗人的故家在长安杜陵,长安在黄州西北。“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宋张舜民《卖花声》)“微阳潋潋落寒汀”,正是西望景色。而三句却作转语说:“不用凭栏苦回首”,似是自我劝解,因为“故乡七十五长亭”,即使回首又怎么能望尽这迢递关山?这是否定的语势,实际上形成唱叹,起着强化诗情的作用。这首诗是宦游思乡之作,赞许者都异口同声地称引其末句。

按唐时计量,黄州距长安二千二百五十五里(《通典》卷一八三),驿站恰合“七十五”之数(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但这里的数字垛积还别有妙处,它以较大数目写出“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家山遥远的情景,修辞别致;而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从音节(顿)方面看,由于运用数字,使末句形成“二三二”的特殊节奏(通常应为“二二三”),声音的拗折传达出凭栏者情绪的不平静,又是一层妙用。

唐代有的诗人也喜堆垛数字,如骆宾王,却不免被讥为“算博士”。考其原因,是因为他运用的数字多是为了属对方便,过露痕迹,用得又太多太滥,也就容易惹人生厌。而此诗数字之设置,则是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是艺术上的别出心裁,所以驱使而让人没有察觉,真可夸口“虽‘算博士’何妨”。

创作背景

这首宦游思乡的作品,是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杜牧在黄州城楼上思念远方家乡时所作。唐时每州都有一个郡名(因高祖武德元年改隋郡为州,玄宗天宝元年又改州为郡,肃宗时复改为州,所以有这种情况),“齐安”是黄州的郡名。杜牧于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年)初出守黄州。

名家点评

  •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复斋漫录》云:牧之《齐安城楼》诗:“呜咽江楼角一声……”盖用李太白《淮阴书怀》诗:“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长亭。”苕溪渔隐云:鲁直《竹枝词》“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皆沿袭也。
  •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大抵牧之诗,好用数目垛积,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桥明月夜”、“故乡七十五长亭”是也。
  • 清代王渔洋《带经堂诗话》:唐诗如“故乡七十五长亭”、“红阑四百九十桥”,皆妙,虽“算博士”何妨!……高手驱使自不觉也。
  • 清代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言故乡之远,虽望而难即也。“不用”二字,下得直而妙。
  •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角声初动,微阳将落,登楼盼望,能无故乡之思?乃曰“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则别绪茫茫,不堪回首矣。
  • 清代张文荪《唐贤清雅集》:此诗须善会,若无渠气骨,更是算博士。
  • 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情景俱远。
  •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凡客子登高,乡山遥望,已情所难堪。今言料无归计,不用回头,其心愈苦矣。

猜你喜欢

赠女冠畅师

宋代 • 秦观

瞳人剪水腰如束,一幅乌纱裹寒玉。

飘然自有姑射姿,回看粉黛皆尘俗。

雾阁云窗人莫窥,门前车马任东西。

礼罢晓坛春日静,落红满地乳鸦啼。

上郭赞府启

唐代 • 骆宾王

宾王启:侧闻枢精啸谷,韵清濑于惊苹;震德昇乾,靉元枝而布暖。虽涸鳞儒沫,尚觖望于鲸波;而决羽抢榆,颇思迁于莺树。

伏惟公琼基叠秀,积珠构于三龙;玉翰惊华,煜瑶林于八桂。仙飞有道,萦河泛高尚之舟;德验通神,灵策动幽明之镜。产耶溪而濯质,霜镡廓丰匣之姿;孕锺岭而飞华;虹玉绚荆岩之气。松秋表劲,翊赬霞而插极;菊晚驰芳,涵清露而炫沼。鉴悬龙镜,明逸照于咸阳;韵入凫锺,惊洪音于长乐。心源泛藻,控鼇壑以朝宗;情岳披莲,掩龟岑而作镇。惠牛曜辩,惊荀鹤于谈丛;扬凤摛文,咏邹龙于笔海;故佐铜章于磬诸,侧扇文鳐之风;贰墨绶于铜郊,赞诱祥鸾之化。弦挥单父,弼清韵于嵇琴;化洽中牟。翊驯翬于潘稚。加以延宾置驿,接士轼庐。采拔刍微,迈钦贤于司马;提奖幽滞,轶取俊于淳于。某瓮牖轻生,席门贱品,幸以参名比屋,悦康衢以自娱;预迹藕耕,欣日出而知作。又以家传素业,弋书林而骋志;少奉庭训,驰文圃以游魂。至于白简青箱,颇测探其奥旨;竹书石记,亦幽求其邃原。虽未能叫彻帝阍,声驰宰府,而颇亦见推里閈,誉浃乡闾。方今银箭缠秋,金壶应节。吮墨翘足,希造杖于一枝;味道弹冠,望横经于重席。不量庸昧,窃冀扬庭。伏乞恩波,暂垂回盼。倘使陈留逸调,下探柯亭之篠;会稽阴德,傍眷馀溪之蔡。则回眸之报,不独著于前龟;清亮之音,谁专称于往笛?虽沧溟远量,敢不愧于牛涔;而嵩岱洪恩,终曾酬于蚁垤。轻喧视听,忧讋惟深。猥渎阶庭,兢惶交集。谨启。

好事近·飞雪过江来

宋代 • 吕谓老

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惹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

从今日日在南楼,鬓自此时白。一咏一觞谁共,负平生书册。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代 •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捍拨双盘金凤,蝉鬓玉钗摇动。画堂前,人不语,弦解语。弹到昭君怨处,翠蛾愁,不抬头。

杜牧
简介描述: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文学家,宰相杜佑之孙。著有《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诗集注》、《樊川文集》。

大和年间,考中进士,起家校书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外放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长居樊川别舍,世称杜樊川。大中六年,去世,时年五十。

性情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年轻时,好读兵书,注解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叛乱,上书宰相李德裕,讨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