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衰

唐代柳宗元

久知老会至,不谓便见侵。

今年宜未衰,稍已来相寻。

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

咄此可奈何,未必伤我心。

彭聃安在哉?周孔亦已沉。

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

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

是时春向暮,桃李生繁阴。

日照天正绿,杳杳归鸿吟。

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

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音。

白话译文

早知人生,衰老难辞;不曾想到,来势何迅。

我生今年,理应未衰;不知不觉,老来相寻。

牙齿已松,头发脱落;四处奔走,力已不任。

徒有慨叹,无可奈何;人皆如此,何必伤心。

彭祖老聃,今日何在?圣如周孔,早归寂沉。

寿者圣者,为人称颂;但无一人,存活至今。

此时惟愿:美酒作伴;朋友相聚,同饮共斟。

春光美好,即将逝去;桃红李白,枝叶繁阴。

阳光明媚,绿野连天;杳杳归鸿,天际长鸣。

呼朋唤友,出门踏青;手持扶杖,登上西林,

临高快意,放声高歌;犹如商颂,不绝余音。

词句注释

  1. 不谓:不打招呼。见侵:来临。侵,渐近。
  2. 宜:应该。稍已:业已,已经。
  3. 发就种:形容头发短少。
  4. 咄:谓。此:指人之变老。可奈何:有什么办法呢。即无可奈何。
  5. 彭聃:即彭祖和老聃,为古代长寿者。
  6. 周孔:即周公和孔子,为古代圣人。
  7. 杳杳:高远的样子。
  8. 商颂:《诗经》中《颂》的一部分。遗音:声音不断,余音袅袅的意思。

作品赏析

柳宗元的诗中通常充满了一种酸楚哀怨,凄婉幽深和感厄愤郁之情,特别是在永州所作诗篇,取境大都以清冷、幽僻、寂静为主色调,读起来给人以郁闷压抑、吞吞吐吐的感觉,总缺少一些豪迈潇洒、明快超脱。而此诗却一反常态,使人耳目一新,在柳宗元诗集中,可算得上十分难得的“快诗”。

《觉衰》诗的“快”,首先表现在对衰老的态度上。面对提前来临的衰老,他不再是悲悲切切,嗟叹不已,而是显得超脱旷达。这种态度表现在诗的前十二句中。诗的前六句写“衰至”的早期感受。虽然早知道衰老的到来不可避免,但衰老不期而至,而且来势凶猛,内心亦觉颓然。四十岁左右正值盛年的柳宗元,已经是“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显出了十足的老态龙钟之状。诗的开头,可谓是曲尽老态。留下一个应该怎样面对过早到来的“衰”的问题。诗的次六句写衰后强作宽解之语,是对“衰至”的认识和理解。笔势一转,陡然生力,表现了诗人的独特见识。他以穿越古今、看透人生的目光,找到了面对衰老的最好的方法——潇洒和超脱。人的衰老,是无可奈何的自然规律,而且即使寿如彭祖、老聃,圣同周公、孔子,也不曾存留至今。无论是长寿者,还是圣贤者,都无法逃避必死的自然法则。所以衰虽至却“未必伤我心”。这是一段非常富有哲理的议论。诗人把寿者、圣者同普通人等量齐观,一切的人在衰老和死亡面前,都是公平无私的。因此,大可不必为功名利禄而患得患失,耿耿于怀,也无须因失意落魄而唉声叹气。只有看透了这一层,精神上才能获得轻松和超越。这种见解和情怀,在柳宗元别的诗中很少见到。

《觉衰》诗的“快”,第二个鲜明特点是行为上的潇洒倜傥。既已宽解,诗的末十句更放开一步,力作超拔。面对衰老,面对春光流逝,许多人都会自伤老大,嗟老叹穷,痛感人生苦短,光阴虚掷,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这大概也算得上中国古代失意文人的通病。柳宗元在此诗中却表现得潇洒豪迈:“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与朋友常举酒杯,放怀痛饮,何愁之有,此其一也;“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呼朋唤友,成群结队,郊外踏青,登高抒怀,又何忧之来,此其二也;“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音”。放声高唱古代颂歌,情韵悠扬余音不绝,何闷不去,此其三也。此番举动,其豪迈不下李太白(李白),其潇洒可敌谢康乐(谢灵运)。这说明柳宗元这首诗给了读者一种新鲜别样的感觉——快意。

《觉衰》这首诗,表现出柳宗元人生、性格的另一侧面。幽怨、哀叹和凄婉不是柳诗的全部,他的诗同样可以潇洒豪迈,可以旷达超脱。这首诗展示了一个更生动更真切和更全面的柳宗元。苏轼说柳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此诗正是忧与乐相互渗透、相互陪衬,超脱旷达使幽怨显得更加婉曲,潇洒倜傥使孤愤变得更加强烈。柳宗元自己在《对贺者》中也是这样说的:“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庸岂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大者乎!”此诗是柳宗元无辜受贬后情感释放及寻求自我平衡的一种需求或表现。诗人以洒脱的外在形式,抒发出内心深处的哀怨之情,是饱含酸楚地“潇洒”了一回。

创作背景

此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根据诗中表现出的被贬后少有的超脱旷达的精神风貌,应与《饮酒》《读书》创作于同时。

名家点评

  • 宋代曾季狸《艇斋诗话》:柳子厚《觉衰》、《读书》二诗,萧散简远,秾纤合度,置之渊明集中,不复可辨。予尝三复其诗。
  •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跌怨动人(首四句下)。刘云:其最近陶,然意尤佳(“古称”四句下)。刘云:怨之又怨,而疑于迖。《庄子》曰:曳屣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 清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绝似陶体,佳佳。
  • 清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顾璘曰:起二语善说。“古称寿圣人”四句达。唐汝询曰:“齿疏”二语,曲尽老态。“是时春向暮”四句,景佳。吴山民曰:起,说得出“未必伤我心”,好,自宽解。下四句,见老不足伤。“但愿”句,语意超。末四句,从“美酒”联生意。陆时雍曰:末数语写得兴浓,自谓适情,正是其愁绪种种。周珽曰:绝透,绝灵,绝劲,绝淡,前无古人者以此。
  • 明代邢昉《唐风定》:入渊明阃奥,其微逊者,稍涉于直。
  • 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觉衰》诗极有转折变化之妙。起曰:“久知老会至,不谓便见侵。今年宜未衰,稍已来相寻。”一句一转,每转中下字俱有层折。“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二语,正见“见侵”处,若一直说去,便是俗笔。遽曰:“咄此可奈何……商颂有遗音。”中间转笔处,如良御回辕,长年捩舵。至文情之美,则如疾风卷云,忽吐华月,危峰才度,便入锦城也。
  •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但愿得美酒”二句似陶。

猜你喜欢

还陕述怀

唐代 •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永遇乐·投老空山

宋代 • 辛弃疾

检校停云新种杉松,戏作。时欲作亲旧报书,纸笔偶为大风吹去,末章因及之。

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古来池馆,云烟草棘,长使后人凄断。想当年良辰已恨,夜阑酒空人散。

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梦觉东窗,聊复尔耳,起欲题书简。霎时风怒,倒翻笔砚,天也只教吾懒。又何事,催诗雨急,片云斗暗。

木兰花·小芙蓉

五代 • 魏承班

小芙蓉,香旖旎,碧玉堂深清似水。闭宝匣,掩金铺,倚屏拖袖愁如醉。

迟迟好景烟花媚,曲渚鸳鸯眠锦翅。凝然愁望静相思,一双笑靥嚬香蕊。

记游松风亭

宋代 •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宝绘堂记

宋代 • 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日记。

柳宗元
简介描述: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出身河东柳氏,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章的成就大于诗作。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元和十四年(819年),柳宗元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追谥其为文惠昭灵侯。

柳宗元著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