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人披见文公

先秦左丘明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白话译文

吕甥、郤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而杀死文公。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的战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逃到狄国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过了第二天就到了。虽然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样快呢?在蒲城被你斩断的那只袖口还在。你就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为君之道。如果还没有懂,恐怕您又要遇到灾难。对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尽多大的力量。您当时是蒲人或狄人,对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您即位为君,难道就不会再发生蒲、狄那样的事件吗?从前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您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您下驱逐的命令?这样,要逃走的人就会很多了,岂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于是文公接见了披,他把即将发生的叛乱报告了文公。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商量应付的办法。三月的最后一天,晋文公的宫室果然被烧。瑕甥、郤芮没有捉到文公,于是逃跑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他们过河把他们杀了。

词句注释

  1. 吕、郤:吕即阴饴甥,他的采邑除阴外还有吕(今山西霍县西)、瑕(今山西临猗附近),故又称吕甥、瑕甥。郤即郤芮。二人都是晋惠公、晋怀公的旧臣。
  2. 畏逼:害怕遭受迫害。弑:古时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3. 见:谒见。寺人披:指叫披的寺人,寺人为内官,即后来的宦官。
  4. 使:派人来到某个地方。让:斥责。
  5. 蒲城之役:献公曾被骊姬迷惑,欲立骊姬之子奚齐,逼死太子申生,抓捕夷吾和重耳(文公),而寺人披乃所派去攻打重耳居住地蒲城的人。一宿:隔一夜。女:同“汝”,你。
  6. 田:打猎。中宿:隔两夜。
  7. 袪:衣袖。
  8. 入:回到国内。其:在这里表示推测语气。之:指为君之道。
  9. 及难:遭遇灾难。
  10. 唯力是视:即“唯视力”,只看自己力量多大,就尽多大力量。
  11. 余何有焉: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12. 齐桓公置射钩:鲁庄公9年(公元前685年),管仲奉公子纠与齐桓公战于乾时,管仲曾射中齐桓公革带上的钩,后来他投奔齐桓公,齐桓公能听鲍叔牙劝说,置射钩之仇而不问,任用其为相。
  13. 潜:秘密地。
  14. 诱:诱骗。

作品赏析

文中大量采用对话的形式表现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最出彩的对话应该是寺人披应对晋文公谴责时候的对话,这段话几乎占去了该文章的主体部分。人物语言的应用极其精妙,大量引证、旁证、对比、反问句式的引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寺人披的艺术形象,并且通过这些独特的语言方式,达到了说服第三方的效果。

文章在一开始,并没有采取大量的铺叙和背景介绍,而是直接说出了寺人披见晋文公的原因,是因为“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这样的语言干净利落,可以直接将读者带入情节氛围,而且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描写,阐述晋文公的政治处境和周边环境特点。

该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言简意赅,中心突出,指向明显,没有一点赘述,全文通读一气呵成。言简意赅的行文,可以避免拖沓浅白的赘述,还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可推敲性。欲抑先扬的语言特点,倒叙插叙的引入,衬托、典故等艺术形式的运用,都为人物形象的丰满与立体化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创作背景

晋文公元年(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晋国大臣吕甥、邵芮密谋纵火烧死晋文公。宣官寺人披得知此事后,求见晋文公。寺人披此前曾两次刺杀文公,文公不想见他。后经寺人披一番合情人理的辩白,文公才答应接见他。寺人披告诉文公吕甥和部芮的阴谋,这才避免了一场祸乱的发生。左丘明为了宣扬为君者的美德,写下此篇。

名家点评

  • 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王英志《古文观止注评》:本文主要记载寺人披求见晋文公的过程。寺人披是晋文公的仇人,开始晋文公派人斥责并遣退他,理充词沛,在情在理。而寺人披在生死未卜的情况下,敢于用讥讽的口吻。犀利的言辞训诫文公,并分两层为自已追杀晋文公之事辩解,虽危言迫胁,言理却堂堂正正,因而使晋文公转变态度接见了他,晋文公也避免了一场灾难。寺人披见谁得势就依附谁,固不足取,但晋文公不计前嫌、接受意见的政治家的宽宏气量和开阔心胸,令人叹赏。文章语句简短,情见乎辞,反诘的错综运用和命令的语气,更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猜你喜欢

蝶恋花·记得珠帘初卷处

清代 • 康有为

记得珠帘初卷处,人倚阑干,被酒刚微醉。翠叶飘零秋自语,晓风吹堕横塘路。

词客看花心意苦,坠粉零香,果是谁相误。三十六陂飞细雨,明朝颜色难如故。

右溪记

唐代 • 元结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茂陵

唐代 • 李商隐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乱花丛里曾携手,穷艳景,迷欢赏。到如今,谁把雕鞍锁定,阻游人来往。好梦随春远,从前事、不堪思想。念香闺正杳,佳欢未偶,难留恋、空惆怅。

永夜婵娟未满,叹玉楼、几时重上。那堪万里,却寻归路,指阳关孤唱。苦恨东流水,桃源路、欲回双桨。仗何人细与、丁宁问呵,我如今怎向?

与潘子实书

明代 • 归有光

有光顿首,子实足下;顷到山中,登万峰,得足下读书处,徘徊惆怅,不能自归。深山荒寂,无与晤言;意之所至,独往独来。思古人而不得见。往往悲歌感慨,至于泪下。

科举之学,驱一世于利禄之中,而成一番人材世道,其敝已极。士方没首濡溺于其间,无复知有人生当为之事。荣辱得丧,缠绵萦系,不可解脱,以至老死而不悟。足下独卓然不惑,痛流俗之沉迷,勤勤恳恳,欲追古贤人志士之所为,考论圣人之遗经于千百载之下。以仆之无似,至仅诲语累数百言。感发之余,岂敢终自废弃!

又窃谓经学至宋而大明,今宋儒之书具在,而何明经者之少也?夫经非一世之书,亦非一人之见所能定。而学者固守沉溺而不化,甚者又好高自大,听其言汪洋恣肆,而实无所折衷:此今世之通患也。故欲明经者,不求圣人之心,而区区于言语之间好同而尚异,则圣人之志,愈不可得而见矣。足下之高明,必有以警愦愦者。无惜教我,幸甚!

左丘明
简介描述: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相传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对左丘明的姓名、时代、籍贯、官职及著作一直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尚无定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