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角声哀咽

清代纳兰性德

角声哀咽,襆被驮残月。过去华年如电掣,禁得番番离别。

一鞭冲破黄埃,乱山影里徘徊。蓦忆去年今日,十三陵下归来。

白话译文

号角声声,音调凄哀,我收拾行装,踏着残月的清光,出门匹马远行。年华飞逝,弹指间青春不再,又怎禁得起年年与你离别。

催马扬鞭,尘埃中穿过在乱山,徘徊寻路。蓦然想起,去年今日我正在归途经过十三陵。

词句注释

  1.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
  2. 角声:画角之声,画角一个是古代一种管乐器,古时军中多用它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因此在古诗词中,它也常作为边地孤寂空旷的意象。
  3. 襆被:用包袱捆上衣被。《晋书·魏舒传》:“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智者罢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此处则是取马背上驮着行李之意,谓旅途之艰苦。
  4. 电掣:本意是闪电,这里是说那些逝去的年华如闪电般飞快。
  5. “禁得”句:忍受着一次次的离别。禁得:忍受得住。番番:一次又一次。
  6. “一鞭”句:谓一抹斜阳照在了滚滚黄尘上。
  7. 十三陵:明代十三个皇帝陵墓的总称。

作品赏析

上片先景后情,写得极是伤感。 “角声哀咽,濮被驮残月”,一个“角声”将边地的孤寂空旷展现出来。词人天复一天地在哀角声中、马背行囊上度过。“过去华年如电掣,禁得番番离别”两句慨叹年华尽在番番的别离中飞逝,他讴歌爱情的欢乐与温暖,但这些对他却是那样难得与可贵。时间本就留不住,内心敏感如纳兰,更容易觉得时光飞逝,更何况别离时多,相见时少。

下片开头又是一句白描。“一鞭冲破黄埃,乱山影里徘徊”,纳兰眼前之景,正是黄昏日暮、黄尘阵阵,山影重重,行路匆匆。如此景况则更令人不胜怅惘。后二句忽以追忆去年今日之情景收束,“蓦忆去年今日,十三陵下归来”,纳兰去年曾去过十三陵,当时看到想到了什么,这里没有说,但稍一推想其实是很明白的,一代帝王终成尘土,万里河山换了姓氏,古今多少事,当时执着,可都抵不过时间。在这种惘然失落中,怀归之意便倍加翻出。

一首《清平乐》短短几句,能够跌宕婉曲,转折入深,这在小令中是极难得的,也因此可见纳兰功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十月时所作,当时,纳兰正值二十二岁,已被康熙皇帝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而这一年,距妻子卢氏去世已过去了两个春秋。彼时,纳兰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却对求之而不能长久的爱情流连向往,故作此词。

名家点评

  • 现代学者张秉戌《纳兰词笺注》:“此篇抒发了行役的凄凉伤感、伤离之意,怀人之情满纸可见。”

猜你喜欢

蓦山溪·湖平春水

宋代 • 周邦彦

湖平春水,菱荇萦船尾。空翠入衣襟,拊轻桹、游鱼惊避。晚来潮上,迤逦没沙痕,山四倚。云渐起。鸟度屏风里。

周郎逸兴,黄帽侵云水。落日媚沧洲,泛一棹、夷犹未已。玉箫金管,不共美人游,因个甚,烟雾底。独爱莼羹美。

醉中留别永叔子履

宋代 • 梅尧臣

新霜未落汴水浅,轻舸惟恐东下迟。

绕城假得老病马,一步一跛饮人疲。

到君官舍欲取别,君惜我去频增嘻。

便步髯奴呼子履,又令开席罗酒卮。

逡巡陈子果亦至,共坐小室聊伸眉。

烹鸡庖兔下筹美,盘实飣餖栗与梨。

萧萧细雨作寒色,餍餍尽醉安可辞。

门前有客莫许报,我方剧饮冠帻欹。

文章或论到渊奥,轻重曾不遗毫厘。

间以辨谑每绝倒,岂顾明日无晨炊。

六街禁夜犹未去,童仆窃讶吾侪痴。

谈兵究弊又何益,万口不谓儒者知。

酒酣耳热试发泄,二子尚乃惊我为。

露才扬己古来恶,卷舌噤口南方驰。

江湖秋老鳜鲈熟,归奉甘旨诚其宜。

但愿音尘寄鸟翼,慎勿却效儿女悲。

菩萨蛮·山城夜半催金柝

清代 • 顾贞观

山城夜半催金柝,酒醒孤馆灯花落。窗白一声鸡,枕函闻马嘶。

门前乌桕树,霜月迷行处。遥忆独眠人,早寒惊梦频。

观村童戏溪上

宋代 • 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自宣城赴官上京

唐代 • 杜甫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