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凿开混沌之地层,获得煤炭是乌金。蕴藏无尽之热力,心藏情义最深沉。
融融燃起之炬火,犹如浩浩之春风。熊熊洪炉之烈焰,照破灰沉之夜空。
钟鼎彝器之制作,全靠原力之生成。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
只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吃饱又穿暖。不辞辛劳与艰苦,走出荒僻之山林。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煤炭的开掘过程及其蕴藏热力的本性,歌颂了它的巨大功用和崇高品格,表达了诗人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甘愿赴汤蹈火的自我牺牲精神。
首联开篇点题,概括了煤炭开采的过程,气势非凡。开凿出来的煤炭蕴藏着巨大的热力,犹如春天般的暖气。这里用“混沌”比喻未开发的煤矿,用“乌金”比喻开发出来的煤炭,将“混沌”与“乌金”对写,说明了煤的来源,也表明了煤的来之不易。“阳和”二字用得最为贴切形象,指煤炭蕴蓄的巨大能量。颔联细致描摹煤炭,壮其功用。燃烧煤炭可以给人带来春回大地般的温暖,炉火中的火焰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回”“破”对举,生动地写出了煤炭的功用,将煤炭燃烧换来的温暖、春意、光明做了极其形象、富有诗意的概括。此联语言之优美,对仗之精严,哲理之深刻,形象之生动,达到了极致。颈联继续阐发煤炭的作用和倾情奉献的素质,高度评价煤炭的巨大贡献。若把“鼎彝”二字引申为“国本”之意,对这一联的理解,就超出了煤炭是百姓做饭的能源的范畴,而是说国家的根本和命脉要倚仗那些把握苍生国运的臣子的赤胆忠心来维护。根据此诗崇高庄严的格调判断,于谦的本意或许更接近这样的解释。尾联将煤炭彻底人格化并赋予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诗人只希望能让普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温饱,为此,自己决心不顾千辛万苦走出深山老林。这最后两句诗可以概括作者心忧苍生、情寄社稷、公而忘私、无怨无悔、奉献牺牲的伟大一生。于谦把自己的感情和心愿完完全全融进了煤炭,给了煤炭以生命和心志。
这首诗语言质朴明畅,平平道来,略无藻饰,而意象明晰,寄托深远,是诗人自我人格和理想的真实写照。全诗紧紧扣住煤炭的特性落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句写煤炭,句句寄托诗人为祖国为人民不辞辛苦的情怀,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并甘愿为之献身的高尚情操。
这首《咏煤炭》诗是明朝大臣于谦托物抒怀言志之作。现代有些学者认为此诗是作者踏上仕途之始创作的。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君子病无乎内而饰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无乎内而饰乎外,则是设覆为阱也,祸孰大焉;有乎内而不饰乎外,则是焚梓毁璞也,诟孰甚焉!于是有切磋琢磨、镞砺栝羽之道,圣人以为重。豆卢生,内之有者也,余是以好之,而欲其遂焉。而恒以幼孤羸馁为惧,恤恤焉游诸侯求给乎是,是固所以有乎内者也。然而不克专志于学,饰乎外者未大,吾愿子以《诗》、《礼》为冠屦,以《春秋》为襟带,以图史为佩服,琅乎璆璜冲牙之响发焉,煌乎山龙华虫之采列焉,则揖让周旋乎宗庙朝廷斯可也。惜乎余无禄食于世,不克称其欲,成其志,而姑欲其速反也,故诗而序云。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吏部信才杰,文峰振奇响。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
一顾倾吴。苎萝人不见,烟杳重湖。当时事如对弈,此亦天乎。大夫仙去,笑人间、千古须臾。有倦客、扁舟夜泛,犹疑水鸟相呼。
秦山对楼自绿,怕越王故垒,时下樵苏。只今倚阑一笑,然则非欤。小丛解唱,倩松风、为我吹竽。更坐待、千岩月落,城头眇眇啼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