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吹

明代于谦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

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

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枝将何为?

北风吹,能几时?

白话译文

北风呼啸在院墙上吹个不停,摇撼着我这院子前面的柏树。

柏树坚定矗立不怕北风吹撼,枝干挺直依然刚劲而且突兀。

历尽冰霜而坚贞之心不改变,何况将迎来春天和煦的阳光。

闲花野草尚且能够蓬勃生长,北风肆虐又能把柏树怎么样?

尽管北风呼呼地吹个不停歇,可是又能够这样横行多久呢?

词句注释

  1. 节操:双关语,借柏树的枝干挺直刚劲来比喻自己坚定的气节操守。棱棱:正直威严的样子。《新唐书·崔丛传》:“丛为人严伟,立朝棱棱有风望。”
  2. 冰霜历尽:指经历了整个冬天风雪的吹打考验。
  3. 阳和:指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本纪》:“时在中春,阳和方起。”柳宗元《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4. 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
  5. 何为:能怎样呢?为,语气词。

作品赏析

此诗开篇四句先以“吹”字上联下递,运用修辞学上的“顶真格”,写出北风对庭前柏树的肆虐,再以一个“吹”字与此相呼应,写出柏树的坚不可摧,一任北风肆暴,还是那么节操棱棱,威严方正,依然故我。借以喻诗人所蒙受谗邪们的诽谤,纷纷藉藉,而诗人依然刚正不阿,我行我素,反映了诗人对政局认识的清醒及其操守的坚贞。中间四句由忆往昔落墨,自远而写近,把问题引向了历史的纵深,谓柏树曾历尽冰霜而不改其清操,如今严冬已成过去,春光日渐宜人,闲花野草尚且呈现一片生机,北风猛吹柏树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借以喻诗人曾饱历忧患而不变其志。如今国祚已转危为安,谗邪们的中伤对我无可奈何,反映了诗人对谗邪之臣的轻蔑及其信念的坚定。最后二句紧承上文,虽纯系口语,却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春光已经返回大地,北风肆虐还会久吗?”借以喻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反映了诗人一种誓与国运共安危的高尚情操与乐观情绪。

通篇用比,以柏树自喻,以北风喻谗邪,以阳和喻国祚,于阳和初回,北风肆虐中突出了“节操棱棱还自持”的柏树形象。笔调古朴,风格雄放,不以秀词佳句和所谓意境来吸引人,而以完整形象和真实感情来激动人,在托物抒怀之作中别具一格。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据《明史》记载,于谦任兵部尚书时,外有也先入侵,内有战祸蜂起,“前后征调,皆谦独运”,“至性过人,忧国忘身。上皇虽归,口不言功。”“诸御史以深文弹劾者屡矣,赖景帝破众议用之,得以尽所设施。谦性故刚,遇事有不如意,辄拊膺叹曰:‘此一腔热血,竟洒何地!’视诸选耎大臣,勋旧贵戚,竟颇轻之,愤者益众。又始终不主和议,虽上皇以是得还,不快也。”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锦池认为这就是此诗的写作背景,应断此诗为诗人晚期之作。

名家点评

  • 原山东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所研究员乔力:诗中的“北风”显然是譬拟恶劣的环境和黑暗势力,而“柏树”则有自喻自励之意;全篇表现出坚贞不移的节操与乐观豁达的胸怀,正是诗人人格的外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5 诗歌卷(五)》)

猜你喜欢

太湖恬亭

宋代 • 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唐代 • 宋之问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山静日长

宋代 • 罗大经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友,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晌。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

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乌知此句之妙哉!人能真知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南乡子·细雨湿流光

五代 • 冯延巳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游万柳堂记

清代 • 刘大櫆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兼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于谦
简介描述: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于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见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朝廷因功加封于谦为“少保”,总督军务,世称“于少保”。与瓦剌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