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夜玩月

唐代杜甫

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

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 

白话译文

我拿起器具长久地舀着金波一样清亮的月光,秋夜的露水在月光下晶莹闪光,遍布四方。

关隘山川在月光照射下显得更加宽阔。银河看上去与人很近,与月光辉映,缓缓流动着。

从山谷口的路上归来的打柴人唱着山歌,孤寂的白帝城中笛声扬起,听之使人发愁。

巴地的儿童在这样的月夜借着月光玩耍通宵不睡,深更半夜还有人在月下划船游玩。

词语注释

  1. 旧:久。一说从前。挹:舀,汲取。金波:指月光。爽:明亮,清朗。
  2. 传:散布。玉露:秋天的露水。玉,形容月下露水的晶莹。
  3. 关山:关隘山川。
  4. 河汉:即天上的银河。
  5. 谷口:山谷的出入口。樵归唱:樵采归来时的唱和声。樵,樵夫,打柴人。
  6. 孤城:指白帝城。笛起愁:笛声一起,令人闻之生愁。
  7. 巴童:巴地的儿童。巴,指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浑:全。寝:睡觉。

作品赏析

杜甫写月的诗中有两首较为特殊,即《十六夜玩月》与《十七夜对月》,与八月十五只相差一两天,可能出于观察两天月色的差别,或出于避旧求新的思维习惯,所以一首叫“玩月”,一首叫“对月”。该诗题为“玩月”,从内容上看,诗人大致从以下角度来思考:首先是月和人是双向寻趣的,不单是人在玩月;既然是“玩”,从描写上来看便具有灵动性和欢乐感,摆脱拘谨;再是人的范围扩大,不单是诗人玩月。

这首五律字数不多,但所含面较为宽广,大致有以下几个层次。首联两句为衬托或称前言,对月的招人喜爱和可亲之处作简要描述。时值秋天,月色尤为皎洁明亮,让人爽目怡悦。“旧挹”二字,紧扣“玩月”题意。十六的夜晚月光如金波可舀,秋露在月光沐浴下更呈玉色光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写出月光之爽、月色之美。十六的圆月、银光不逊于十五,为“玩月”作了很好的衬垫。颔联两句写人与月寻趣的宽阔空间和较好的条件。关山因有今夜如此明亮的月光照耀,使天地显得更加宽广辽阔,创设了自由飞翔的空间,也扩展了视野。这时,天上的银河与地上的诗人显得如此贴近,人与月亲近相依。这为今夜人月对玩寻乐创造了好的条件,其中也隐含了月对人之情意。在此月夜,“关山”明迥,势若加“阔”,点出了客居他乡的心境和对家乡的怀念。

颈联、尾联四句为第三层次,写出了今夜玩月的乐趣。诗人的设计也有特色,先写地域之广,有山谷野坡,有边域,有村落,也有河上,遍及四方。再写玩月者,有打樵人,有戍人,有乡村儿童,也有水上旅者,包罗广大人群的代表,说明月在广大人群心中的情意之深。接写如何玩月,打樵者唱着山歌,踏着月光,高兴而归,这是用歌声来玩月。边城城楼上响起横笛曲声,显得多么哀幽,大概是离乡遥远的战士仰视明月,不免有思乡之愁萌生,笛声也就吹出了“乡思曲”,这也算月对人的一种同情与共承哀愁。儿童们在明月之夜,大有跳跃寻乐之乐,他们嬉戏蹦跳,乐趣横生。明月提供了儿童们活动的天地,这是月寻趣之乐。已是半夜还有行舟,有的是夜行之途,也有是月下寻乐,含有了行舟玩月之趣。从以上玩月的描述中可看到诗人虽心怀思乡之愁,但也有乘乡愁之时作玩月之乐,既可寄托念家之思,也可畅抒对月之爱。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这年秋天,诗人迁居赤甲,又转移居瀼西。时逢八月十六夜,诗人外出赏玩月亮之后写下这首诗。

名家点评

  • 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河汉近人流”,绝佳。
  • 明代胡应麟《诗薮》:咏物起自六朝,唐初沿袭,虽风华竞爽,而独造未闻。唯杜公诸作,自开堂奥,尽削前规,如题咏月,则“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皆精深奇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格则瘦劲太过,意则寄寓太深。
  • 明代王嗣奭《杜臆》:旧闻金波语而欲挹其爽,皆传玉露秋可以当之。中秋前白露,后寒露,故有是名。此时两间游气俱敛,故关山随地而阔,河汉近人而流,金波之爽,无如此时。后四句一时闻见,亦月明故。
  •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下语皆切“玩”字。……“旧挹金波爽”,切十六夜。……“关山随地阔”,当空正圆,高下深阻一片皆明,故曰“随地阔”。
  •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结语似闲,细味殊觉其妙。
  • 清代纪昀批点《瀛奎律髓刊误》:“金波”“玉露”之类,当日犹非滥套,今则触目生厌矣。不得以此诋古人,亦不得以此藉口。不言己不寐,而言“巴童”不寐,用笔曲折。张继“半夜钟声到客船”,同此机轴。
  •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河汉”逼近,而光如欲“流”,于夔地尤切。……中秋之月,去(天)河甚远,远则光不相掩;而河于此时,斜亘西南,于夔为近,而夔地又高,所以清辉交映也。下皆言明月夜事,人人忘寝,愈为月光增色。

猜你喜欢

诸葛亮论

宋代 • 苏轼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衮,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 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登科后

唐代 •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梅雨

唐代 • 杜甫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书项王庙壁

明代 • 王象春

三章既沛秦川雨,入关又纵阿房炬,汉王真龙项王虎。

玉玦三提王不语,鼎上杯羹弃翁姥,项王真龙汉王鼠。

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龙亦鼠虎亦鼠。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