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葱郁,江中龙舟显威名。往事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
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徒然老死在玉门关。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
这组曲子由两首小令组成。令曲与传统诗词中的绝句与令词,有韵味相近者,有韵味全殊者。这两首怀古的令曲,前一首便与诗词相近,后一首则与诗词相远。
前首曲子先平列三个典故。一是秦始皇在骊山建阿房宫以宴乐;二是西晋富豪石崇筑金谷园以行乐;三是隋炀帝“筑堤植柳”,修大运河下扬州游乐。这三个典故都是统治者穷极奢糜而终不免败亡的典型。但作者仅仅典出事情的发端而不说其结局。“不堪回首”四字约略寓慨,遂结以景语:“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这是诗词中常用的以“兴”终篇的写法,同时,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又与前三句所写的繁华盛事形成一番强烈对照,一热一冷,一兴一衰,一有一无,一乐一哀,真可兴发无限感慨。这恰是沈义父谈填词所说的“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乐府指迷》),又与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一绝的写法同致。而这首曲子的长短参差,奇偶间出,更近于令词。不过,一开篇就是鼎足对的形式,所列三事不在一时、不在一地且不必关联(但相类属),这是它与向来的“登临”怀古诗词有所不同之处,也算有一些新意。
后首曲子新意则更多一些。先列举三事,手法似乎与前首相同。但这三事不仅异时异地,而且不相类属了;在笔法上则直写无隐。“美人自刎乌江岸”,是霸王别姬故事;“战火曾烧赤壁山”,是吴蜀破曹的故事;“将军空老玉门关”,则是班超从戎的故事:看起来似乎彼此毫无逻辑联系,拼湊不伦。然而紧接两句却是“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说到了世世代代做牛做马做牺牲的普通老百姓。这才说明前三句所写的也有共通的内容。那便是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载籍,所谓“班超苏武满青史”(于右任)。但遍翻廿一史,也没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这一来,作者确乎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即不管是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张养浩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袁枚说“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马嵬》),也都有同一意念。在这种对比的基础上最后激发直呼的“读书人一声长叹”,也就惊心动魄了。在内容上极富于人民性,是此曲突出的优点。在形式上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显著的艺木效果。初读前三句,令人感到莫名其妙,或以为作者在那里惜美人、说英雄,替古人担忧。继读至四五句,才知作者别有深意:一部封建社会历史就是统治阶级的相斫史,而受害者只是普通百姓而已。在语言风格上,此曲与前曲的偏于典雅不同,更多运用口语乃至俗语(如“战火曾烧赤壁山”)。结句“读书人一声长叹”的写法,更是传统诗词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种将用典用事的修辞,与俚俗的语言结合,便形成一种奇特的“蒜酪味”或“蛤蜊味”。去诗词韵味远甚。因而两首相比,这一首是更为本色的元曲小令。
张可久一生坎坷,虽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时浑浊的政坛让他越发感觉到到自己的力量是多么微弱,自己对未来的憧憬有多么不现实,因作此怀古散曲以抒感慨。
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
尽日空濛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
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
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槎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便有成连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
子问居长洲之甫里,余女弟婿也。余时过之,泛舟吴淞江,游白莲寺,憩安隐堂,想天随先生之高风,相与慨然太息。而子问必挟《史记》以行。余少好是书,以为自班孟坚已不能尽知之矣。独子问以余言为然。间岁不见,见必问《史记》,语不及他也。会其堂毁,新作精舍,名曰花史馆。盖植四时花木于庭,而庋《史记》于室,日讽诵其中,谓人生如是足矣,当无营于世也。
夫四时之花木,在于天地运转、古今代谢之中,其渐积岂有异哉!人于天地间,独患其不能在事之外,而不知止耳。静而处其外,视天地间万事,如庭中之花,开谢于吾前而已矣。自黄帝迄于太初,上下二千余年,吾静而观之,岂不犹四时之花也哉!吾与子问所共者,百年而已。百年之内,视二千余年,不啻一瞬。而以其身为己有,营营而不知止,又安能观世如《史》、观《史》如花也哉!余与子问言及此,抑亦进于史矣。遂书之以为记。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