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赢得误他生。有情终古似无情,别语悔分明。
莫道芳时易度,朝暮。珍重好花天。为伊指点再来缘,疏雨洗遗钿。
谁是那唯一的知己?可惜已经离我而去,只有来世再续前缘。多情自古以来都好似无情,这种境况无论醉醒都是如此。
朝朝暮暮,如烟似雾,那大好的春色不要白白错过。雨中拿着你的遗物睹物思人,但愿能来世相见。
这是一首怀念亡妻的小词,凄婉哀怨,动人心魄。“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词发端显旨,开头径直道出“知己”二字,点明了卢氏对自己无可替代的重要正在于相知相许,琴瑟相得,这一定位在悼亡词中显得格外珍贵动人。然而,这样一位知己竟然猝然离世,凄然归天,令人恨然心痛。“已矣”一句,虽只有两字,但是笔力干钧,直抒伤痛之情,已是先声夺人。接下来“赢得误他生”,却笔锋勒马,由刚转柔,用情语铺叙。李商隐《马嵬》诗有“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误”即来生被误,属于正话反说,意思是今生遇见你,不可能有别的选择了,其实是指生死不渝。此篇前三句,连连转折,感情却层层升腾:先说“知己一人”正是爱妻,接着倏然一句“已矣”,再接着一句说爱妻虽亡。但是两人情意至死不渝。
接下两句,“有情终古似无情,别语悔分明,”前一句化用杜牧《赠别》中诗句“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表达了对亡妻铭心刻骨的缅怀。“有情”,指双方本来就有真挚感情,此刻死别,更是思绪万端,黯然销魂。也许词人应当表现两人曾经缱绻缠绵的柔情,但实际上,却是默然与妻子亡魂相对,无以为语,所以说“终古似无情”。“终占”字强调,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为什么“有情”反而似“无情”,这是因为,在死别的情绪高潮中,一般的言语和感情根本不足以充分表达深浓的怀念和追悼,而永别的伤感痛苦又使得词人近乎铁血心肠;也许是最多情的入反而会有这种漠然无情的表情。说“似”,又正道出这“无情”的表象下蕴藏着“有情”的实质。这“有情”与“无情”的矛盾统一绝妙地反衬出情之深刻,刻骨铭心。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一句的“别语悔分明”。按常理来说,词人思念卢氏,念及她对自己的温柔体贴,病体沉沉时尚不忘嘱咐自己干事万事,这些话事后想起来应该会非常分明,定会言“悔”,其实,“别语悔分明”同“有情终古似无情”一样,都是一种错位的表达:词人后悔将别语记得太分明,是因为妻子干嘱咐、万叮咛之后,就飘然而逝,而一想起对自己的深情别语,他就痛不欲生。假若别语记得不是很分明,自己也就不会这么痛苦了。 “别语悔分明”,淡淡一句,却蕴含极深,用情彻骨。
下片却是笔锋勒马,由刚转柔,不再明写,而是用铺垫。“莫道芳时易度。朝暮。珍重好花天。”仍是抒发这剪不断的丝丝挂念,缕缕哀思。这是容若的随性而叹,看似不经意。却又分明表现出他的混沌状态,大有找不到东南西北。分不清晨昏之感。可是这样的他,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多么渴望花开季节的到来,因为这个季节,满满都是她的回忆。写起情感,尤其是最后一句“为伊指点再来缘,疏雨洗遗钿”。缠绵悱恻,诉尽心底伤痛悔恨,收拾好亡妻遗物,使她来生看见此物时,为她指点,让她能记起前生。
全词有景有情,情意盎然,让人读起来感到飞流直下,但丝毫没有什么不妥的感觉,反倒是让人泪下如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正好道出了纳兰的心声。
康熙十三年(1674年),词人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两人情感甚笃,婚后三年卢氏难产不幸亡故,这首词就是悼念亡妻之作。

玉粟收余,金丝种后,蕃航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是一泥丸,捐万缗钱。
春雷歘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然。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浮槎漫许陪霓节,看澄波、似镜长圆。更应传,绝岛重洋,取次回舷。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湖上。闲望。雨萧萧。烟浦花桥路遥。谢娘翠蛾愁不销。终朝。梦魂迷晚潮。
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肠断。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