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博山寺作

宋代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白话译文

不再向去往帝都的路上奔波行走,却因为频繁往来于山寺之间,以致让山寺感到很厌烦逢迎我的到来。在有味与无味之间追求我的生活乐趣,在有材与没有材之间度过这一生。

我宁可保持自我的独立人格,何必为了猎取功名而趋炎附势。历尽人间沧桑,最终还是走上了回归山野躬耕之路。若论真君子,松竹是我的真朋友,发自肺腑言,花鸟是我的好弟兄。

词句注释

  1.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等,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博山寺:据《广丰县志》记载:“博山寺在邑西南崇善乡,本名能仁寺,五代时天台韶国师开山,有绣佛罗汉留传寺中。宋绍兴间悟本禅师奉诏开堂,辛稼轩为记。”
  2. 长安路:喻指仕途。长安,借指南宋京城临安。
  3. 厌逢迎:往来山寺次数太多,令山寺为之讨厌。此为调侃之语。
  4. 味无味:语出《老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5. 材不材间:语出《庄子·山木》:“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6. 宁作我:宁愿保持自我独立的人格。语出《世说新语·品藻》:“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7. 岂其卿:何必趋炎附势猎取功名。语出扬雄《法言·问神》卷五:或曰:“君子病没世而无名,盍势诸名卿,可几也。”曰:“君子德名为几,梁、齐、赵、楚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乎成名?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
  8. “人间”句:历尽人间沧桑,最终还是走上了回归山野躬耕之路。语出苏轼《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9. “一松”句:语出元结《丐论》:“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座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
  10. “山鸟”句:语出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共友于。”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宣泄厌弃官场、决意归隐的词章。按理说四十多岁正是人生建功立业之心最盛,最能奋发作为之时,然而词的开首两句却说:“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这两句应题,大意是说,他已经不再心向国都,不再在意天下国家之事了,只流连于博山寺和它周围的山水,使得它都厌于逢迎我了。辛弃疾显然不是果真作如此想的。他不会真的已经忘情于山水游乐,把北复中原的大志抛诸脑后。下边“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两句,典出《庄子》,貌似超脱,要安于归隐平淡的生活,自得其乐,做不材之材以终其年。

事实上,上片四句是怨辞反说,辛弃疾并非真正能安于闲适平淡的生活,置国家天下于不顾,只是当权者对他始终若即若离,不能真正信任,而主和派又百般猜忌,以致他在几乎二十年的时间里被闲置不用,素志不展。“材不材”,强调的是才。词人文武全才,不论在抗金战场,还是在文苑词坛,都如虎挪狮拏,龙腾象踏,但这样一位高才,却长期被废置闲居,报国无门。在这首词中,他字面上超然闲逸之词,实则包含着对当权者的激愤与积怨,只是不易察觉罢了。

下片表明自己不会改变本性去迁就别人,表现宁学躬耕者不屈其志而得真名的精神。过片起句表明心志:保持完我,不屈附公卿而求取声名。下一句说人生历尽世事,到头来还是要归于田园,躬耕田亩。词人南归以来,一直在地方官的任上转徙不停,一个“却”字,实又流露出对当政者的不满。

最后两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意托于松竹花鸟,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其中或许也包含着对仕途人情的戒畏。松竹真朋友,花鸟好弟兄,只有他们不会让辛弃疾伤心失望。篇末承转,说明人世无君子可处,只好与松竹花鸟为友,无奈兼以自我开脱。

创作背景

这首《鹧鸪天·博山寺作》作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至十四年(1187年)间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时期。辛弃疾长居带湖期间,常往来于博山。其词作中与博山有关的有很多首。博山在他的生活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所以才会屡有题记,反复吟咏。嘉靖《永丰县志》卷四《人物》云:“辛幼安名弃疾,其先历城人,后家铅山,往来于永丰博山寺,旧有辛稼轩读书堂。”

名家点评

  • 清代词评家沈雄《古今词话》:稼轩词亦有不堪者,“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 现代词学家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此词厌朝市之纷纷,耽山林之活计也。

猜你喜欢

送崔全被放归都觐省

唐代 • 岑参

夫子不自衍,世人知者稀,

来倾阮氏酒,去著老莱衣。

渭北草新出,关东花欲飞,

楚王犹自惑,片玉且将归。

过零丁洋

宋代 •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送石处士序

唐代 • 韩愈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玉楼春·东山探梅

宋代 • 刘镇

泠泠水向桥东去。漠漠云归溪上住。疏风淡月有来时,流水行云无觅处。

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竹暮。白头空负雪边春,著意问春春不语。

哀旅顺

清代 • 黄遵宪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

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

下有深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

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颭。

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啖。

昂头侧睨视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

辛弃疾
简介描述: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并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纳。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被辛弃疾推辞。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