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汴水流

唐代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话译文

汴水长流,泗水长流,流到长江古老的渡口,遥望去,江南的群山在默默点头,频频含羞,凝聚着无限哀愁。

思念呀,怨恨呀,哪儿是尽头,伊人呀,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让我俩紧紧偎傍,倚楼望月。

词句注释

  1. 长相思:词牌名,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多写男女相思之情。
  2. 汴水:淮河的支流。隋炀帝时开凿的通济渠,唐宋人称为汴河,源于河南,往东南流入安徽宿州、泗县,入淮河。
  3. 泗水:淮河的另一条支流。源于山东曲阜,因四源并发,故名泗水,向南流经江苏徐州后,在江苏淮安入淮河。
  4. 瓜洲:在江苏省扬州市南长江北岸,与镇江隔江相望。本为江中沙洲,沙渐长,状如瓜字,故名。一作“瓜州”。
  5. 吴山:在浙江杭州,春秋时为吴国南界,故名。此处泛指江南群山。
  6. 悠悠:深长的意思。

作品赏析

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比较新颖奇巧。它写一个闺中少妇,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无限深情。词作采用画龙点睛之笔,最后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因而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悬念。

上片全是写景,暗寓恋情。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写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时也暗喻少妇的心亦随着流水而追随丈夫的行踪飘然远去。第四句“吴山点点愁”才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前三句是陈述句,写得比较隐晦,含而不露如若不细细体会,只能看到汴水、泗水远远流去的表面意思,而看不到更深的诗意,这就辜负了作者的苦心。汴水发源于河南,古汴水一支自开封东流至今徐州,汇入泗水,与运河相通,经江苏扬州南面的瓜州渡口而流入长江,向更远的地方流去。这三首是借景抒情,寓有情于无情之中,使用的是暗喻和象征的手法。“吴山点点愁”一句,承“瓜洲古渡”而入吴地,而及吴山,写得清雅而沉重,是上片中的佳句。“吴山点点”是写景,在这里,作者只轻轻一带,着力于頙的“愁”字。著此“愁”字,就陡然使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山之秀色不复存在,只见人之愁如山之多且重,这是一;山亦因人之愁而愁,这是二;山是愁山,则上文之水也是恨水了,这是三。一个字点醒全片,是其笔力堪称强劲。

下片直抒胸臆,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怨恨。前三句写她思随流水,身在妆楼,念远人而不得见,思无穷,恨亦无穷。“悠悠”二字,意接流水,笔入人情。“恨到归时方始休”一句,与《长恨歌》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各擅胜场。《长恨歌》写死别,故恨无绝期;此词写生离,故归即无恨。“恨到归时方始休”,句意拙直,不假藻饰,然而深刻有味,情真意真。末句“月明人倚楼”,是画景也是情语。五字包拢全词,从而知道以上的想水想山,含思含恨,都是人于明月下、倚楼时的心事;剪影式的画幅,又见出她茫茫然远望驰思,人仍未归,恨亦难休,几乎要化为山头望夫石也。

另有观点认为,不能仅看这首词的表面文字就简单归结其为“闺怨”主题。如果立足于白居易自身的情感生活,可知白居易是借此词诉说与樊素的离别之情,是自身真实生活情感的写照,而不是所谓的闺怨题材。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词作年,王汝弼在《白居易选集》中说:“据《白香山诗后集》《病中诗序》的纪年,此词当系开成四年(839)春,即柳枝回南,白氏惜别之作。”

白居易有樊素和小蛮两个得宠侍姬,故其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钱易《南部新书》戊云:“白乐天任杭州刺史,携妓还洛,后却遣回钱塘。故刘禹锡有诗答曰:‘其那(奈)钱唐苏小小,忆君泪染石榴裙。’”在白居易由杭州带回来的这数个歌妓中,应该包括樊素和小蛮。白居易晚年时,垂垂老矣,而这些宠姬却正值青春,白居易不忍耽搁她们,故将其遣回。白居易在其《不能忘情吟》序中伤感地道出了这段情事。其序云:“乐天既老,又病风,乃录家事,会经费,去长物。妓有樊素者,年二十余,绰绰有歌舞态,善唱杨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闻洛下。籍在经费中,将放之。马有骆者,阻壮骏稳,乘之亦有年。籍在长物中,将之。圉人牵马出门,马首反顾一鸣,声音间似知去而旋恋者。素闻马嘶,惨然立且拜,婉娈有辞,辞毕泣下。子闻素言,亦愍然不能对。且命回勒反袂,饮素酒。自饮一杯,快吟数十声,声成文,文无定句,句随吟之短长也。凡二百三十四言。噫!予非圣达,不能忘情,又不至于不及情者。事来搅情,情动不可。因自哂,题其篇曰《不能忘情吟》。”洪迈在《容斋五笔》“不能忘情吟”中云:“予既书白公钟情蛮素于前卷,今复见其《不能忘情吟》一篇,尤为之感叹,辄载其文,因以自警。……观公之文,固以遣情释意耳,素竟去也。此文在一集最后卷,故读之者未必记忆。东坡犹以为柳枝不忍去,因刘梦得‘春尽絮飞’之句方知之。于是美朝云之独留,为之作诗,有‘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之语。然不及二年而病亡,为可叹也。”宋僧惠洪《冷斋夜话》中也记载有白居易此段情事。其在“东坡南迁朝云随侍作诗以佳之”这则材料中云:“东坡南迁,侍儿王朝云者请随行。东坡佳之,作诗,有序曰:‘世谓乐天有鬻骆放杨枝词,佳其至老病不忍去也。’然梦得诗曰:‘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乐天亦云:‘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则是樊素竟去也。予家有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白居易写《长相思·汴水流》这首词是为了怀念自己与樊素的这段情事。

名家点评

  • 明·李廷机《草堂诗余评林》卷五:乐天此等词调最脍炙人口。
  •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后段)古乐府之遗。
  • 清·黄苏《蓼园词选》:沈际飞曰:“‘点点’字俊。”太白开山后,乃至元和,又见此二阕,不易得也。
  •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吴山点点愁”,五字精警。《云韶集》卷一:“吴山点点愁”是唐人语,宋人不能道,结得孤凄。
  •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若“晴空冰柱”,通体虚明,不着迹象,而含情无际。由汴而泗而江,心逐流波,愈行愈远,直到天末吴山,仍是愁痕点点,凌虚着想,音调复动宕入古。第四句用一“愁”字,而前三句皆化“愁”痕,否则汴泗交流,与人何涉耶!结句盼归时之人月同圆,昔日愁眼中山色江光,皆入倚楼一笑矣。《花庵词选》评此二词,谓“非后世作者所及”。

猜你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 •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太常引·晚来风起撼花铃

清代 • 纳兰性德

晚来风起撼花铃。人在碧山亭。愁里不堪听。那更杂、泉声雨声。

无凭踪迹,无聊心绪,谁说与多情。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

登楼赋

两汉 • 王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惜余春·急雨收春

宋代 • 贺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定西番·细雨晓莺春晚

唐代 • 温庭筠

细雨晓莺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

罗幕翠帘初卷,镜中花一枝。肠断塞门消息,雁来稀。

白居易
简介描述: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今西安周至县)县尉。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22年,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期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于846年8月去世,赠尚书右仆射。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