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汴水长流,泗水长流,流到长江古老的渡口,遥望去,江南的群山在默默点头,频频含羞,凝聚着无限哀愁。
思念呀,怨恨呀,哪儿是尽头,伊人呀,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让我俩紧紧偎傍,倚楼望月。
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比较新颖奇巧。它写一个闺中少妇,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无限深情。词作采用画龙点睛之笔,最后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因而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悬念。
上片全是写景,暗寓恋情。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写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时也暗喻少妇的心亦随着流水而追随丈夫的行踪飘然远去。第四句“吴山点点愁”才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前三句是陈述句,写得比较隐晦,含而不露如若不细细体会,只能看到汴水、泗水远远流去的表面意思,而看不到更深的诗意,这就辜负了作者的苦心。汴水发源于河南,古汴水一支自开封东流至今徐州,汇入泗水,与运河相通,经江苏扬州南面的瓜州渡口而流入长江,向更远的地方流去。这三首是借景抒情,寓有情于无情之中,使用的是暗喻和象征的手法。“吴山点点愁”一句,承“瓜洲古渡”而入吴地,而及吴山,写得清雅而沉重,是上片中的佳句。“吴山点点”是写景,在这里,作者只轻轻一带,着力于頙的“愁”字。著此“愁”字,就陡然使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山之秀色不复存在,只见人之愁如山之多且重,这是一;山亦因人之愁而愁,这是二;山是愁山,则上文之水也是恨水了,这是三。一个字点醒全片,是其笔力堪称强劲。
下片直抒胸臆,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怨恨。前三句写她思随流水,身在妆楼,念远人而不得见,思无穷,恨亦无穷。“悠悠”二字,意接流水,笔入人情。“恨到归时方始休”一句,与《长恨歌》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各擅胜场。《长恨歌》写死别,故恨无绝期;此词写生离,故归即无恨。“恨到归时方始休”,句意拙直,不假藻饰,然而深刻有味,情真意真。末句“月明人倚楼”,是画景也是情语。五字包拢全词,从而知道以上的想水想山,含思含恨,都是人于明月下、倚楼时的心事;剪影式的画幅,又见出她茫茫然远望驰思,人仍未归,恨亦难休,几乎要化为山头望夫石也。
另有观点认为,不能仅看这首词的表面文字就简单归结其为“闺怨”主题。如果立足于白居易自身的情感生活,可知白居易是借此词诉说与樊素的离别之情,是自身真实生活情感的写照,而不是所谓的闺怨题材。
关于此词作年,王汝弼在《白居易选集》中说:“据《白香山诗后集》《病中诗序》的纪年,此词当系开成四年(839)春,即柳枝回南,白氏惜别之作。”
白居易有樊素和小蛮两个得宠侍姬,故其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钱易《南部新书》戊云:“白乐天任杭州刺史,携妓还洛,后却遣回钱塘。故刘禹锡有诗答曰:‘其那(奈)钱唐苏小小,忆君泪染石榴裙。’”在白居易由杭州带回来的这数个歌妓中,应该包括樊素和小蛮。白居易晚年时,垂垂老矣,而这些宠姬却正值青春,白居易不忍耽搁她们,故将其遣回。白居易在其《不能忘情吟》序中伤感地道出了这段情事。其序云:“乐天既老,又病风,乃录家事,会经费,去长物。妓有樊素者,年二十余,绰绰有歌舞态,善唱杨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闻洛下。籍在经费中,将放之。马有骆者,阻壮骏稳,乘之亦有年。籍在长物中,将之。圉人牵马出门,马首反顾一鸣,声音间似知去而旋恋者。素闻马嘶,惨然立且拜,婉娈有辞,辞毕泣下。子闻素言,亦愍然不能对。且命回勒反袂,饮素酒。自饮一杯,快吟数十声,声成文,文无定句,句随吟之短长也。凡二百三十四言。噫!予非圣达,不能忘情,又不至于不及情者。事来搅情,情动不可。因自哂,题其篇曰《不能忘情吟》。”洪迈在《容斋五笔》“不能忘情吟”中云:“予既书白公钟情蛮素于前卷,今复见其《不能忘情吟》一篇,尤为之感叹,辄载其文,因以自警。……观公之文,固以遣情释意耳,素竟去也。此文在一集最后卷,故读之者未必记忆。东坡犹以为柳枝不忍去,因刘梦得‘春尽絮飞’之句方知之。于是美朝云之独留,为之作诗,有‘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之语。然不及二年而病亡,为可叹也。”宋僧惠洪《冷斋夜话》中也记载有白居易此段情事。其在“东坡南迁朝云随侍作诗以佳之”这则材料中云:“东坡南迁,侍儿王朝云者请随行。东坡佳之,作诗,有序曰:‘世谓乐天有鬻骆放杨枝词,佳其至老病不忍去也。’然梦得诗曰:‘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乐天亦云:‘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则是樊素竟去也。予家有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白居易写《长相思·汴水流》这首词是为了怀念自己与樊素的这段情事。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情高意真,眉长鬓青。小楼明月调筝,写春风数声。
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销香暖云屏,更那堪酒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