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蹬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六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来此寺者。
僧告余日:“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日:“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日: “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日:“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我近年来观看的瀑布多了,来到峡江寺而心中难以舍弃,是因为飞泉亭这个亭子的缘故。大凡人之常情,如果眼睛看着愉快,而身体感到不舒服,势必不能久留。天台山的瀑布,离寺庙有百步远,雁宕山的瀑布,附近没有寺庙。其他像庐山、像罗浮山、像青田的石门山,那里的瀑布并不是不奇妙,但游览的人都曝晒在烈日下,站在危险的山崖上,无法从容不迫地观赏,好像与友人在途中相遇,虽然高兴却不得不很快分手。
只有广东东部的峡山,高不过一里左右,爬山的石级弯曲盘旋,古老的松树在上面遮蔽着,火热的太阳晒不到游客。过了石桥,有三棵奇树,像鼎的三只脚一样分立着,到半空中忽然合拢在一起。树木一般都是根株合在一起而枝干分离,这三棵树偏是根株分开而枝叶合拢,真稀奇!
攀登上一大半,瀑布像雷鸣一样轰响,从高空飞泻下来。瀑布旁边有间房屋,这就是飞泉亭。亭子长宽有一丈多,八扇窗子明亮洁净,关上窗户听到瀑布的响声,推开窗子瀑布就扑面而来。亭子里可以坐,可以躺,可以放松腿脚,可以随意舒展活动,可以放笔墨砚台,可以品茶饮酒。以人的安逸舒适,静待水的奔腾飞泻,就像把九天之上的银河放在书桌卧榻前赏玩。当时造这亭子的人,莫非是仙人啊!
澄波和尚善于下棋,我叫霞裳跟他对弈。于是瀑布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错落着响成一片。过了一会儿,听到手杖触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原来是老和尚怀远抱着一尺多厚的诗集来,要我作序。于是吟诵诗文的声音又大响起来。大自然的声音,人的声音,完全汇合而融化在一起。想不到观赏瀑布的快乐,竟然到了这般境界,这亭子的功劳实在大啊!
坐了很久,太阳落山了,只好下山,住在带玉堂中,正对着南山,云气缭绕,树木浓密葱郁。中间隔着长长的峡江,江中船帆来来往往,妙的是没有一个愿意停船靠岸来到这座寺庙。
和尚告诉我说:“峡江寺,俗称飞来寺。”我笑着说:“寺庙哪能飞?只有日后我的梦魂也许能够飞来。”和尚说:“没有证据就无法相信,您既然喜爱这地方,为什么不作篇文章记下来呢?”我说:“行。”于是就写了这几行文字,一份自己保存,一份送给了寺里的和尚。
文章共有六个自然段,现将其归纳为三个段落分析欣赏。
第一段(包括第1、2两个自然段)借助对比、隐衬的方法描写飞泉亭。“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作者观赏过的瀑布非常多,唯独峡江寺使他在感情上难以割舍,不忍离开。为什么呢?“飞泉一亭为之也”。句中“为之也”,直陈了缘由,说明难忘峡江寺,是因为有个飞泉亭。飞泉亭有何魔力,使作者“意难决舍”,造成悬念,让人不能不追索求解。
就常情说,游览景观,“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而“天台”、“雁荡”诸瀑布,虽为奇观,但游人“皆暴日中”,头顶烈阳,或“踞危崖”、依靠在陡峭的险崖之下,“不得从容以观”,不能心神舒缓、闲适平静地观赏美景,就像偶然结识新友,虽然快乐,很快就得分别一样,实在令人惋惜。“不得从容以观”、“虽欢易别”,从两种不同的情景,反衬奇伟、瑰丽、独到的飞泉亭让人“意难决舍”的原委。至此“悬念”顿释,加深了对飞泉亭的印象。文章开首不落俗套,起笔不凡。
第二段(包括第3、4、5自然段)描绘飞泉亭周围环境、自身特色和亭中人物活动。作者从大处着笔,描绘游览者“蹬级”而上峡山,山路曲折盘旋,“古树”苍郁、枝叶交错、浓荫蔽日,“骄阳”灼烤不着,凉爽惬意。过石桥,有“三棵奇树”像鼎一样三足并立,在“半空”中“凝结”交织到一起,它们不同于一般。“树皆根合而枝分”,而其“独根分而枝合”,确实罕见而奇异。文中“骄阳不炙”照应上段:“皆暴日中”,点明景观独到特点。寥寥数语,形象地描绘出苍松茂密、山路曲折,光影掩映、秀美幽深的环境,不仅为后面具体描写飞泉亭做了铺垫,同时让人大有置身图画之中的感觉。
登峡山,在走了过半路程的时候,清晰地听到雷鸣般瀑布的轰响声,就在瀑布近旁,筑有一室,即为飞泉亭。破题之后,作者心潮起伏、激情满怀,用他多彩多姿的艺术笔触,具体描绘,极力渲染了观赏飞泉亭的所见、所思、所感。飞泉亭“纵横丈余,八窗明净”,状写亭的小巧俊美、清幽雅静。“闭窗闻瀑,开窗瀑至”。写亭与瀑布之近,关上窗户能听见瀑布的声音,打开窗户瀑布的水珠就迸射进来。面对趣景,作者油然萌生以心体物,物我交融的感觉。在飞泉亭观赏瀑布美景,完全不受拘束,情之所至,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题诗写字,可煮茗品茶。确实让人适意畅怀、乐在其中。“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用游人的闲逸雅兴,迎候自上而下辛劳奔来的流水。将瀑布比拟为“银河”,赋予其醒目的生动形象,想象着将宛如银河般的瀑布流水把玩于几席之间。如此美妙的人间仙境,令人心旷神怡、悠然陶醉。这说明只有深刻而细密地观察客观景物,把握其具体特征,才能如此巧妙真切地描绘出自然景色媚人传神的情状和魅力。其中,当然隐含着作者对山水的痴情和对大自然的企慕之心。至此,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神仙的感慨,飞泉亭观赏瀑布超越天台、雁荡等地的独到之处,作者“意难决舍”的原因已在情理之中。
登临名亭使人心境旷达、视野开阔,在领略放荡山水的快乐中,保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作者在写飞泉亭内游览者的活动时,彩笔点染,描绘出一幅层次分明、色彩明丽的游乐图。就在澄波与霞裳对弈拼杀之时,“水声”、“棋声”、“松声”、“鸟声”,杂乱不齐地一起演奏起来。过了一会儿又有拖着拐杖的声音,从云中传来。近前方知是老和尚怀远,抱着诗集,求我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响起来。“天籁”(天地自然之声)、“人籁”(人们所发之声),融合起来,形成一曲悦耳动听、沁人心脾的乐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欧阳修语),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丰富的内容,人情物态刻画入微,景中有情,情因景生,写景、抒情高度融合,形神兼备、天人合一,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作者慨叹观赏瀑布的快慰,竟然达到如此(其乐无穷)程度,因而建造飞泉亭的功绩可谓大矣。
第三段(第6自然段)写飞泉亭使人长记不忘和写文章的缘由。自然美景赏心悦目,像喝下一杯浓醇的佳酿,令人陶醉。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失,转瞬间太阳已经落山,不得不依依惜别走下山来。寄宿的带玉堂,面对南山,山上云树浓郁,中间隔着长长的江流,风帆来来往往,竟无一人把船靠岸,来到这个寺院的。天色已晚,空山静寂。作者在惋惜无人登岸的同时,再次流露出“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语),眷恋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情思。最后作者以简洁的对话形式,言简意赅地表述了应邀撰写飞来亭记,以志记念的情景。
这篇文章通过对峡江寺飞泉亭的记述,把飞泉亭及其景观描写得异常具体形象。不仅写出飞泉亭自身的奇伟秀美,还写出它的环境特色和游人的感受。文章以记叙为主,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紧扣一个“亭”字,形成了谨严而完整的艺术结构。文章语言凝练简洁、通俗流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读后大有心胸旷达、怡情悦性感觉。
《峡江寺飞泉亭记》作于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当时袁枚往广东肇庆探望弟弟袁树,途经清远市的峡江寺所作。
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讶客袖犹寒,吟窗易晓,春色无聊。梅梢,尚留顾藉,滞东风,未肯雪轻飘。知道诗翁欲去,递香要送兰桡。 清标,会上丛霄。千里阻,九华遥。料今朝别后,他时有梦,应梦今朝。河桥,柳愁未醒,赠行人,又恐越魂销。留取归来系马,翠长千缕柔条。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诗论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闽人黄子思,庆历、皇祐间号能文者。予尝闻前辈诵其诗,每得佳句妙语,反复数四,乃识其所谓。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予既与其子几道、其孙师是游,得窥其家集。而子思笃行高志,为吏有异材,见于墓志详矣,予不复论,独评其诗如此。
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