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宋代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白话译文

芙蓉花和金黄的菊花在争妍斗艳,日子已将近重阳的时候。远处的村庄秋色如画,红红的树叶间杂着稀疏的黄叶。

流水清浅,碧空万里,道路茫茫难有尽头。我登上高处,极目远望,看见鸿雁飞来,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思量。

词句注释

  1. 诉衷情: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2. 芙蓉:木芙蓉,一说为荷花,与时令不符。斗:比,争。馨香:散布得很远的香气。
  3. 天气:时令,时节。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赏菊之俗。
  4. 红树:指秋天叶子变红的树,如枫树等。间:夹杂。
  5. 淡:此指水缓流平满貌。
  6. 凭高:登临高处。目断:望尽,望到望不见。
  7. 鸿雁:即大雁。大者为“鸿”,小者为“雁”。

作品赏析

这首词属流连景物之作,写的是秋景。起两句:“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近重阳。”选出木芙蓉、黄菊两种花依然盛开、能够在秋风中争香斗艳来表现“重阳”到临前的季节特征;写花又写了时令,显得简洁。词人直言重阳,为后文登高写景做了铺垫。“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正面写景。临高而望,远方村落星星点点,在霜叶染成的红树之间点缀着片片的秋草和茂叶凋零之后的树的枝丫。在秋日艳阳之下,如妙笔彩绘的图画。至此,秋日如画美景,词人昂然游兴,跃然纸上。上片以流畅的笔墨描绘出重阳节前秋日登高所见景致,情思恬淡自然,语言明净清新,不饰雕琢,亦不失于浮浅。

下片起三句九字皆写景,“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从陆上写到水,从地面写到天。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故用一“淡”字状水;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无际,故用一“长”字状天。这两字看似平常,对于写陈州地区的秋景来说,却是很贴切的。二句写景之美,和范仲淹《苏幕遮》的“碧云天,黄叶地”等句相近。上面所写,用笔疏淡,表现作者的心境是闲适的。到“路茫茫”三宇,就不同了,带着感慨情绪。前路茫茫。把握不住,达如晏殊,说出这话,此中必有所指。接下去:“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写久久地登高遥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的无限思念,这里的思念,是他词中所常写的,或认为是对于离别的心爱之人的思念。可联系前文,却显然不是。就当时处境看,这里所写的,应该是对朝廷的思念。盼望有早些把自已内调的消息传来,当然,亦有对家乡的思念,不愿明写,故含混言之。

晏殊词有不少是以男女爱情为题材的,这首词不写爱情,主要是写景。景中的芙蓉、金菊、红树是否有对自己的品格的寓托,可以不作深论。以免流于附会;而下片结尾,根据写作时代,说是他的仕官生涯不如意和期待的心情的反映,则是可以断定的。

词的特点,是反映这种心情很含蓄,写景又淡而有味,富于画意;着笔无多,冲和闲雅,自成宋初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出色的小令。在语言上,这首词在具备晏殊词温润端丽的一股特点以外,尤见秀洁清新,为全词高远淡雅、陶然旷达的意境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力。另外,词中注重色彩描写,其中“芙蓉金菊”、“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淡水”、“碧天",或明或暗写出景物的色调,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给人以美的陶冶。

创作背景

夏承焘《二晏年谱》宝元元年(1038年)条载:“《宋元宪集》有《和中丞晏尚书木芙蓉金菊追忆谯郡旧花》《和杨学士和答中丞晏尚书西园玩菊》诸诗。《宋景文集》有《贺中丞晏尚书春阴》《和中丞晏尚书忆谯涡》诸诗。《珠玉词》有《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数枝金菊对芙蓉”二首,据二宋诗题,和二词皆此年作。”从宋庠《宋元宪集》,宋祁《宋景文集》与晏殊唱和的诗题稽考,这首《诉衷情》词,写于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作者四十八岁时。这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在知陈州(今河南淮阳)任内。他在陈州,政治上是不得意的。宋祁给他的信说他在陈:“视政余景,必置酒极欢。图书在前,箫鼓参左。”以文酒景物的流连自遣。这首词即是在这种背景中写的。

名家评价

近代·赵尊岳《珠玉词选评》:此写秋景之词,题材似极浅近,然作结仍极精严,非浅人所易着笔。北宋词以抒情为主,然非有景物,不足衬出情绪,故往往情景兼写,惟其时尚少以情景虚实杂揉间用者,故又辄于前阕写景,后阅写情……呼应之际自尤重于过变,必假过变,以由景入情,方无斧凿痕迹。……今治词者人人知水穷云起之说,然其所以穷,所以起者,多不易言,若以此首验之,则按图正不难索骥。

猜你喜欢

浣溪沙·日射云间五色芝

金朝 • 元好问

往年宏辞御题有西山晴雪诗。

日射云间五色芝,鸳鸯宫瓦碧参差。西山晴雪入新诗。

焦土已经三月火,残花犹发万年枝。他年江令独来时。

怀渑池寄子瞻兄

宋代 •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乌衣巷

唐代 •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

宋代 • 黄庭坚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秧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玉今犹梦绕羊肠。

戏题画山水图歌

唐代 • 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晏殊
简介描述: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晏殊自幼能作文章。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任秘书省正字。累迁至知制诰、翰林学士。因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宋仁宗即位后,他建议刘太后垂帘听政,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学,一度升至枢密副使,后因得罪刘太后而出知应天府。其后仍被召回朝中,历任御史中丞、三司使、参知政事等职。仁宗亲政后,愈发受到重用,于庆历二年(1042年)自知枢密院事进官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正式拜相。两年后因事罢相,带工部尚书衔出知颍州,移知陈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等地,累封临淄公。至和元年(1054年),晏殊因病自请入朝,翌年(1055年)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获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邀请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史称“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晏)殊始”。晏殊工诗善文,尤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平生所作诗文据传逾万篇,今仅存《元献遗文》《珠玉词》;又编类书《类要》,存宋以前古书极其丰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