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露行

两汉曹操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白话译文

汉家第二十二世皇帝汉灵帝,用人实在是不得当。

何进此人不过像一只披衣戴帽的猴子,没什么智慧却又想谋划诛杀宦官这等大事。

结果因为他的优柔寡断,不敢下手,弄得皇帝被张让等人挟持外出。

天象出现白虹贯日,最终何进被张让等人杀了。

而后贼臣董卓入京得到国家的大权,杀了汉少帝之后还把洛阳也毁掉了。

他彻底倾覆了汉朝的政权,烧毁了刘家的祖庙。

接着裹挟着汉献帝刘协和官民颠沛流离地向长安迁都,一路尸骨盈野,哭声遍地。

看着那洛阳的城郭,我就像微子一样感到无比的哀痛。

词句注释

  1. 薤(xiè)露行: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相和曲》,此与《蒿里行》都原是送葬的挽歌,作者用旧调写时事。薤,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细长叶,紫色花,鳞茎长在地下,可以食用,也称作藠(jiào)头。
  2. 廿(niàn)二世:二十二世,指东汉灵帝,他是汉朝第二十二代皇帝。
  3. 所任:所任用的人。这里指灵帝时大将军何进,他是灵帝何皇后之兄。
  4. 沐猴:猕猴,这里是比喻何进。冠(guàn)带:作动词用,戴着帽子系着带子。《史记·项羽本纪》里有人曾骂项羽是“沐猴而冠”。沐猴而冠带,这里是用来讽刺何进,枉披人皮而没有实际本事。
  5. 知:同“智”,智慧,智谋。
  6. 谋强:意谓谋划干大事。何进曾策划诛杀把持朝政的宦官张让等,结果因犹豫迟疑而失败。
  7. 断:决断。
  8. 狩:打猎,后借指天子出巡,这里讳称皇帝外逃避祸。
  9. 执:捕捉,这里是劫持、挟持的意思。
  10. 白虹:白色的虹霓。贯日:穿过太阳。古人迷信,认为白虹贯日是天子命绝、大臣为祸的征兆。据《后汉书·献帝纪》描述,初平二年(191年)二月,白虹贯日,这年正月,董卓毒死被废为弘农王的少帝刘辩。
  11. 己:指何进。
  12. 贼臣:指董卓。
  13. 国柄:指朝政大权。
  14. 杀主:指董卓杀少帝刘辩。
  15. 宇京:京城,这里指东汉京城洛阳。
  16. 宗庙:这里指东汉帝王的祖庙,象征着政权。
  17. 燔(fán)丧:烧毁。
  18. 播越:颠沛流离。这句指董卓挟持献帝西迁长安。
  19. 且(cú):通“徂”,往,到。
  20. 微子:殷纣王的兄长。诗人在此自比微子,以表达自己对洛阳的残破亦有无限感慨和哀伤。

作品赏析

《薤露行》写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读来就如浏览一幅汉末的历史画卷,展现出当时重大的历史事变及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的具体面貌,表达了诗人对汉室倾覆,人民遭受乱离之苦的悲伤和感叹。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两句,先表明了当时的汉灵帝之死,任用非人,宦官当道,把持朝政的情景。而当时的大将军何进有心收回政权,诛杀宦官。开头两句先表明了当时的背景,也指出了这是动乱的源头。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此句讥刺甚烈,溢于言表。曹操认为何进是个徒有其表的人,就像猕猴戴帽穿衣,硬充人样,然终不成其为人。深刻讽刺何进智小而图谋大事,最终只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之后的“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更是表明何进做事犹豫不决,致令少帝被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描述何进此四句经典之处在于,并未详说其如何谋划失算,如何犹豫不决,如何处事不慎,而仅以四句话来刻画他的无能,其中强烈的感情色彩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汉末形势的认识,而且使得诗句不同于史书式的客观叙述,令其有感人的力量。

然后一句“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写出了天降凶兆的情景,何进也落得了个被杀的下场。可看得出前八句主要是以何进为主线而回顾了汉末的历史,曹操讥讽何进胸无谋略,优柔寡断,虽欲铲除宦官,反而误国殃民,身罹其害,造成了君王被持,汉祚覆坠的局面。这八句中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而且有曹操个人对此的鲜明观点,直抵一篇史论。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以下便转到董卓之乱。“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四句中就将汉祚倾覆、洛阳焚毁、挟帝西迁及百姓受难等悲惨的场面和盘托出,读者不得不佩服诗人笔墨的简练及运驾语言的能力,其气魄的沉雄阔大更是显而易见的,这六句将董卓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害揭露无遗。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曹操在结句中,将自己的百感交集凝聚于十字之内,表达的是曹操对汉室倾覆的悲伤与感叹。

整体看来,《薤露行》本是古人出丧时唱的歌,曹操用此古调来写时事,开创了以古乐府写新内容的风气。《薤露行》本身也有悲悼王公贵人之死的意思,曹操用此哀叹国家丧乱,君王遭难,百姓受殃,正有悲悼之意。此诗的风格古质朴茂,无详尽的细节描写,而能从大处落墨,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将数年以来的社会变革纳入这数十字之中,其诗的艺术价值,已经可见一斑。

创作背景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之后太子刘辩即位,灵帝之后何太后临朝,宦官张让、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之兄、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但因何太后的阻止而犹豫不决,只好密召凉州军阀董卓进京,以期铲除宦官势力,收回政柄。然而事情泄露,张让等人杀了何进后,又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奔小平津。只是董卓率兵进京,再度劫还。然后董卓在这次进军京城中窃取国家大权,旋废少帝为弘农王,不久又将其杀死,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董卓为了容易进行统治,更是放火烧毁了洛阳,挟持献帝与官民西迁长安。使得当时哀嚎遍野,民不聊生。此诗歌正是诗人目睹这些惨状后,哀痛感伤,挥笔所作。

名家点评

  • 明钟惺《古诗归》:“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猜你喜欢

四望亭记

唐代 • 李绅

濠城之西北隅,爽耸四达,纵目周视,回环者可数百里而远。尽彼目力,四封不阅,尝为废墉,无所伫望。郡守彭城刘君字嗣之理郡之二载,步履所及,悦而创亭焉。丰约广袤,称其所便,栋士梯陛,依墉以成。崇不危,丽不侈,要以列宾筵,可以施管磬。云山左右,长淮萦带,下绕清濠,旁阚城邑,四封五通,皆可洞然。

太和七年春二月,绅法铧东洛,路出于濠,始登斯亭,周目四瞩。美乎哉:台视和气,夏日居高明,秋以阅农功,冬以观肃成,盖君子布和求瘼之诚志,岂徒纵目于白雪,望云于黄鹤?庾楼夕月,岘首春风,盖一时之胜爽,无四者之眺临。斯亭之佳景,固难俦俪哉!淮柳初变,濠泉始清,山凝远岚,霞散馀绮。顾馀尝为玉堂词臣,笔砚犹在,请书亭表事,刻石记言。癸丑岁建卯月七日,赵郡李绅书。

六丑·杨花

宋代 • 彭元逊

似东风老大,那复有,当时风气。有情不收,江山身是寄。浩荡何世?但忆临官道,暂来不住,便出门千里。痴心指望回风坠。扇底相逢,钗头微缀。他家万条千缕,解遮亭障驿,不隔江水。

瓜洲曾舣。等行人岁岁。日下长秋,城乌夜起,帐庐好在春睡。共飞归湖上,草青无地。愔愔雨、春心如腻。欲待化、丰乐楼前帐饮,青门都废。何人念、流落无几。点点抟作,雪绵松润,为君裛泪。

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

元代 • 张养浩

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

献衷心·见好花颜色

五代 • 欧阳炯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水调歌头·焦山

宋代 • 吴潜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曹操
简介描述: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中国东汉末年的权臣,亦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太尉曹嵩之子。

曹操知兵法,工书法,擅诗歌。其诗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开建安文学之风。著有《魏武帝集》,已佚失。今人辑有《曹操集》。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曹魏建立后,被追尊为太祖,谥号武皇帝,葬于高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