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洒尽无端泪

清代纳兰性德

简梁汾,时方为吴汉槎作归计。

洒尽无端泪,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信道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莫更著、浮名相累。仕宦何妨如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群吠。天欲问,且休矣。

情深我自判憔悴。转丁宁、香怜易爇,玉怜轻碎。羡杀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歌与哭、任猜何意。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

白话译文

写信给顾贞观,他正在想赎回吴汉槎的办法。

没来由,我的眼泪如今都已流尽。那本属仙界的人哪,真不应该因为难耐仙界的寂寞,便错误地降临人世。人世间只有愚笨之人才能享有厚福,谁让他吴兆骞偏偏那样聪明呢?不只是聪明拖累了他,名声也一样拖累他。而他吴兆骞却偏偏特立独行,如此就连上天也帮不了他。我为他的遭遇深深惋惜,只要能够让他回来,我纵然死去也心甘情愿。

但是我还要叮咛你,老朋友顾贞观,名香总是容易烧尽,宝玉总是容易摔碎。那些在名利场上醉生梦死的人,总是活得比谁都有滋有味。他们不会理解我们这些性情中人的心思,只会无端地猜忌我们。我现在向你保证,一定把流放北方边塞的吴兆骞营救回来。我会全力去办这件事,再不分心理会其他事情。我相信,能够了解我这番心意的人,只有你顾贞观了。

词句注释

  1. 金缕曲:词牌名。又名《贺新郎》《乳燕飞》,亦作曲牌名。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
  2. 简:简札、书信。
  3. 梁汾:即词人的好友顾贞观。
  4. 琼楼:形容华美的建筑物,诗文中有时指仙宫中的楼台。
  5. 明慧:聪明,聪慧。汉刘向《说苑·谈丛 》:“辩智明慧,不如遇世。”
  6. 仕宦:指做官。
  7. 断梗:折断的桃梗,比喻漂泊不定。
  8. 声影供群吠:比喻不察真伪,随声附和。
  9. 爇(ruò):烧,点燃。
  10. 软红尘:飞扬的尘土,形容繁华热闹,亦指繁华热闹的地方。
  11. 吴季子:指顾贞观好友吴兆骞。

作品赏析

该词上片就对方的处境,设身处地,为之宽慰及开脱。先劝“每语泪潺潺”的顾贞观,安慰他不要无端洒泪,激愤难平。人生本来命运多舛,路途坎坷,人世间常常是“痴儿多厚福”,而顾贞观却偏偏被上天生得如此聪慧,因而不必为浮名所累,更不必在意如断梗的仕宦,把那些造谣中伤,当作群犬乱吠吧。结拍的“天欲问”,乃“欲问天”的倒置。说明已将人世看得通透。下片从词人角度,解说对于人情世故所持立场及态度。谓情深如我,出自对朋友的牵挂,即使已经形容憔悴,也在所不惜。因回转头来,叮嘱对方,谓香草易于点燃,美玉易于破碎,应特别矜怜之。

“洒尽无端泪,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这几句看上去像是对顾贞观的劝慰,其实不如说是纳兰自己的心声。“琼楼”在高处,其寂寞便是苏轼所说“高处不胜寒”。因此这无端洒泪痛苦的人,正是出身高贵的纳兰自己,他觉得自己是“误来人世”,却看透了人世的颠倒丑恶。于是说“信道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如果自己是一个痴儿倒好了,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可谁叫偏偏生来是“明慧”之人呢?仕宦、浮名,都使得他觉得好累。“莫更著、浮名相累。仕宦何妨如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群吠”。这几句说,不要再拿浮名来累我,仕宦之路,何妨把它看作是断梗飘萍,无足轻重。“群吠”,出自《晋书·傅咸传》“一犬吠形,群犬吠声”,指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词人蔑视那些只知道随声附和的小人,就拿我的身影给他们去“群吠”吧。老天想过问此情,最后都只是“休矣”而已。

词的下片,直接说自己的憔悴,“情深我自判憔悴。转丁宁、香怜易熟,玉怜轻碎”。词人自认是情深之人,因此虽然对人世百番厌恶,却仍不忍轻弃,以至形容憔悴也心甘情愿。人世之事,香草、美玉这样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破灭,所以要反复“丁宁”提醒。接下来的“羡杀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两句,是明显的反语。词人反讽说,我真羡慕那些软红尘里的人啊,他们只知道醉生梦死,乐不思返。可是自己呢,因为太深情,总是“歌哭任天真”,这其中的含义,又有谁知道。“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当年这斩钉截铁的豪情一诺,给了彼时深感绝望的吴、顾多少希望。词人重提此情,不过是要说,世上的那些丑恶我已经再也不想看了,只有营救吴汉槎一事,能让我重新感受到人世的温暖,所以除了它,别的都算不上什么事了。而我这种情怀,真正了解我的,只有梁汾罢了。

纵观整首词,它是寄给顾贞观的一封信,但不是写顾贞观,而是自抒心怀,向顾贞观倾诉自己心中的郁闷痛苦,因为“知我者,梁汾耳”。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写给顾贞观的以词代书信之作。词人为顾贞观营救受江南科考案牵连而被流放宁古塔多年的好友吴兆骞的深情所感动,于是挺身相助。此词当作于接受顾贞观的重托之后,时间应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冬。

名家点评

  • 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施议对:总的看来,纳兰与梁汾,二人交契,既与汉槎相关,又不完全因为汉槎。二人一见,即恨相识之为晚。此生不能够,仍盼他生。二人皆极重于情,这是关键之所在。此词亦然。其中虽道及汉槎,却不能将其看作专为汉槎而作。如谓“劝说贞观不要为汉槎之事而积愤难平。汉槎之遭遇可哀,而造成这种遭遇的现实是更其可哀可厌的”(张秉戍《纳兰词笺注》),显然有所偏颇。(《纳兰性德集》)

猜你喜欢

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轩辕台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燕昭王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乐生

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燕太子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田光先生

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邹衍

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郭隗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寻芳草·萧寺记梦

清代 • 纳兰性德

客夜怎生过。梦相伴、绮窗吟和。薄嗔佯笑道,若不是恁凄凉,肯来么。

来去苦匆匆,准拟待、晓钟敲破。乍偎人一闪灯花堕,却对著琉璃火。

尚德缓刑书

两汉 • 路温舒

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

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做囚人不胜痛,则饰词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媮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臧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

樊川吾所爱,老我莫能俦。二年鞍马淇上,来往更风流。梦里池塘春草,却被鸣禽呼觉,柳暗水边楼。浩荡故园思,汶水日悠悠。

洛阳花,梁苑月,苦迟留。半生许与词伯,不负壮年游。我亦布衣游子,久欲观光齐鲁,羁绁在鹰韛、早晚西湖上,同醉木兰舟。

减字木兰花·盈盈泪眼

宋代 • 辛弃疾

长沙道中,壁上有妇人题字,若有恨者,用其意为赋。

盈盈泪眼。往日青楼天样远。秋月春花,输与寻常姊妹家。

水村山驿。日暮行云无气力。锦字偷裁,立尽西风雁不来。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