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洒尽无端泪

清代纳兰性德

简梁汾,时方为吴汉槎作归计。

洒尽无端泪,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信道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莫更著、浮名相累。仕宦何妨如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群吠。天欲问,且休矣。

情深我自判憔悴。转丁宁、香怜易爇,玉怜轻碎。羡杀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歌与哭、任猜何意。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

白话译文

写信给顾贞观,他正在想赎回吴汉槎的办法。

没来由,我的眼泪如今都已流尽。那本属仙界的人哪,真不应该因为难耐仙界的寂寞,便错误地降临人世。人世间只有愚笨之人才能享有厚福,谁让他吴兆骞偏偏那样聪明呢?不只是聪明拖累了他,名声也一样拖累他。而他吴兆骞却偏偏特立独行,如此就连上天也帮不了他。我为他的遭遇深深惋惜,只要能够让他回来,我纵然死去也心甘情愿。

但是我还要叮咛你,老朋友顾贞观,名香总是容易烧尽,宝玉总是容易摔碎。那些在名利场上醉生梦死的人,总是活得比谁都有滋有味。他们不会理解我们这些性情中人的心思,只会无端地猜忌我们。我现在向你保证,一定把流放北方边塞的吴兆骞营救回来。我会全力去办这件事,再不分心理会其他事情。我相信,能够了解我这番心意的人,只有你顾贞观了。

词句注释

  1. 金缕曲:词牌名。又名《贺新郎》《乳燕飞》,亦作曲牌名。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
  2. 简:简札、书信。
  3. 梁汾:即词人的好友顾贞观。
  4. 琼楼:形容华美的建筑物,诗文中有时指仙宫中的楼台。
  5. 明慧:聪明,聪慧。汉刘向《说苑·谈丛 》:“辩智明慧,不如遇世。”
  6. 仕宦:指做官。
  7. 断梗:折断的桃梗,比喻漂泊不定。
  8. 声影供群吠:比喻不察真伪,随声附和。
  9. 爇(ruò):烧,点燃。
  10. 软红尘:飞扬的尘土,形容繁华热闹,亦指繁华热闹的地方。
  11. 吴季子:指顾贞观好友吴兆骞。

作品赏析

该词上片就对方的处境,设身处地,为之宽慰及开脱。先劝“每语泪潺潺”的顾贞观,安慰他不要无端洒泪,激愤难平。人生本来命运多舛,路途坎坷,人世间常常是“痴儿多厚福”,而顾贞观却偏偏被上天生得如此聪慧,因而不必为浮名所累,更不必在意如断梗的仕宦,把那些造谣中伤,当作群犬乱吠吧。结拍的“天欲问”,乃“欲问天”的倒置。说明已将人世看得通透。下片从词人角度,解说对于人情世故所持立场及态度。谓情深如我,出自对朋友的牵挂,即使已经形容憔悴,也在所不惜。因回转头来,叮嘱对方,谓香草易于点燃,美玉易于破碎,应特别矜怜之。

“洒尽无端泪,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这几句看上去像是对顾贞观的劝慰,其实不如说是纳兰自己的心声。“琼楼”在高处,其寂寞便是苏轼所说“高处不胜寒”。因此这无端洒泪痛苦的人,正是出身高贵的纳兰自己,他觉得自己是“误来人世”,却看透了人世的颠倒丑恶。于是说“信道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如果自己是一个痴儿倒好了,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可谁叫偏偏生来是“明慧”之人呢?仕宦、浮名,都使得他觉得好累。“莫更著、浮名相累。仕宦何妨如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群吠”。这几句说,不要再拿浮名来累我,仕宦之路,何妨把它看作是断梗飘萍,无足轻重。“群吠”,出自《晋书·傅咸传》“一犬吠形,群犬吠声”,指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词人蔑视那些只知道随声附和的小人,就拿我的身影给他们去“群吠”吧。老天想过问此情,最后都只是“休矣”而已。

词的下片,直接说自己的憔悴,“情深我自判憔悴。转丁宁、香怜易熟,玉怜轻碎”。词人自认是情深之人,因此虽然对人世百番厌恶,却仍不忍轻弃,以至形容憔悴也心甘情愿。人世之事,香草、美玉这样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破灭,所以要反复“丁宁”提醒。接下来的“羡杀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两句,是明显的反语。词人反讽说,我真羡慕那些软红尘里的人啊,他们只知道醉生梦死,乐不思返。可是自己呢,因为太深情,总是“歌哭任天真”,这其中的含义,又有谁知道。“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当年这斩钉截铁的豪情一诺,给了彼时深感绝望的吴、顾多少希望。词人重提此情,不过是要说,世上的那些丑恶我已经再也不想看了,只有营救吴汉槎一事,能让我重新感受到人世的温暖,所以除了它,别的都算不上什么事了。而我这种情怀,真正了解我的,只有梁汾罢了。

纵观整首词,它是寄给顾贞观的一封信,但不是写顾贞观,而是自抒心怀,向顾贞观倾诉自己心中的郁闷痛苦,因为“知我者,梁汾耳”。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写给顾贞观的以词代书信之作。词人为顾贞观营救受江南科考案牵连而被流放宁古塔多年的好友吴兆骞的深情所感动,于是挺身相助。此词当作于接受顾贞观的重托之后,时间应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冬。

名家点评

  • 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施议对:总的看来,纳兰与梁汾,二人交契,既与汉槎相关,又不完全因为汉槎。二人一见,即恨相识之为晚。此生不能够,仍盼他生。二人皆极重于情,这是关键之所在。此词亦然。其中虽道及汉槎,却不能将其看作专为汉槎而作。如谓“劝说贞观不要为汉槎之事而积愤难平。汉槎之遭遇可哀,而造成这种遭遇的现实是更其可哀可厌的”(张秉戍《纳兰词笺注》),显然有所偏颇。(《纳兰性德集》)

猜你喜欢

水调歌头·缑山夜饮

金朝 • 元好问

石坛洗秋露,乔木拥苍烟。缑山七月笙鹤,曾此上宾天。为问云间嵩少,老眼无穷今古,夜乐几人传。宇宙一丘土,城郭又千年。

一襟风,一片月,酒尊前。王乔为汝轰饮,留看醉时颠。杳杳白云青嶂,荡荡银河碧落,长袖得回旋。举手谢浮世,我是饮中仙。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宋代 • 李纲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

登观音台望城

唐代 • 白居易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月下独酌

唐代 • 李白

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其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