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咏黄葵

清代纳兰性德

铅华不御,看道家妆就。问取旁人入时否。为孤情淡韵、判不宜春,矜标格、开向晚秋时候。

无端轻薄雨,滴损檀心,小叠宫罗镇长皱。何必诉凄清,为爱秋光,被几日、西风吹瘦。便零落、蜂黄也休嫌,且对依斜阳,胜偎红袖。

词句注释

  1. 黄葵:即秋葵、黄蜀葵。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于七至十月开花。其状貌颇似蜀葵,唯其叶裂痕较蜀葵深而多,花亦不像蜀葵之色彩纷繁,大多为淡黄色,近花心处呈紫褐色。
  2. 铅华二句:此言黄葵宛若不饰粉黛,身着黄袍的道士。 铅华,搽脸之粉。 道家妆,即身着黄色之道袍。宋晏殊《菩萨蛮》:“染得道家衣,淡妆梳洗时。”
  3. 判不宜春:谓情愿不合春时。
  4. 标格:见《眼儿媚·咏梅》。
  5. 滴损二句:檀心,指黄葵紫褐色之花心。 镇,久、常之意。此二句言雨水滴洒在花上,使那像宫罗一样的花心久久地微微地摺皱。

作品赏析

《洞仙歌·咏黄葵》是一首咏物词。词的上片先写花的朴素自然之美,紧接着词人设问于旁人,询问这朵花是否合时宜;下片先以“轻薄雨”为喻,写出了外界环境对花朵的侵扰与伤害,然而并未沉溺于凄清之境,转而强调花朵对秋光的热爱,最后以豁达之态,表达对花朵零落命运的坦然接受。整首词以花喻人,表达了词人超凡脱俗、不肯媚俗的情怀。

黄葵本不是名贵之花,而诗人歌咏之,便已见其超凡脱俗之意。且词中又极写其“孤情淡韵”,“开向晚秋”,“爱秋光”,“且对依斜阳”之孤高品格,足见诗人风流自赏,不肯媚俗的情怀了。

猜你喜欢

玉阶怨

唐代 •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雨霖铃·槐阴添绿

宋代 • 晁端礼

槐阴添绿。雨馀花落,酒病相续。闲寻双杏凝伫,池塘暖、鸳鸯浴。却向窗昼卧,正春睡难足。叹好梦、一一无凭,帐掩金花坐凝目。

当时共赏移红烛。向花间、小饮杯盘促。蔷薇花下曾记,双凤带、索题诗曲。别后厌厌,应是香肌,瘦减罗幅。问燕子、不肯传情,甚入华堂宿。

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

唐代 • 刘禹锡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捣练子令·云鬓乱

五代 • 李煜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