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清代纳兰性德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白话译文

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词句注释

  1.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2. 穹庐:圆形的毡帐。
  3. “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4. 解道:知道。

作品赏析

这首词写客地心情孤寂凄清思家欲归不得之苦,以他人醉梦酣甜与自己醒眼苦睁相对照的表现形态,加之深重的内心独白,强制自己入睡的无可奈何形状,使长夜辗转反侧于枕的形象,益发集中强烈地突出来。

“万帐穹庐人醉”,众人饱饮之后酣然入梦,一片寂静,寂静的环境最使孤寂心静的人难以忍受。以酒浇愁愁愈高,愁人酒后愁更多,不仅未醉,而且更清醒了,百忧俱来。“星影摇摇欲坠”,是暗示句,暗示清醒的眼前所见。夜已深,词人坐卧不宁中时光在推移着。这一句加重地暗示一个醒着的人的感觉。耳中白狼河流湍声,他又用“乡心梦不成”归咎于客观环境的手法,怨自己的“归梦”被“河声搅碎”。眼前耳边全是如此令人心烦不宁好梦难成的情景。“解道醒来无味”,心知醒眼独对,苦思纷呈,实在其味酸涩,还不如睡下。然而却不能入睡,也不会有“归梦”,更不会得一个甜甜的有味的圆满之梦。词人没有说,但读至结句是完全能想像到的。“醒来无味”是十分沉重的话语。醒时无味,梦去又不成,那么“味”却应该是无味的。抒情主人公的情苦之浓之深,从中可见。

纳兰位居一等侍卫,清华贵胄,在世人看来生活该是多味得很,美得很的,不应该如此苦涩。这就是纳兰性德给后世留下的一个近乎大谜似的猜想余地,于是,人们对他“不是人间富贵花”的心态作出种种揣摩。从一首首词的“归梦”“乡心”等等的表述中,很清楚,纳兰伉俪情笃,他是一个多情种子。正是由此,其妻亡故以后,他难以自持,愈发觉得“人间无味”(《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一颗心沉浸于“重寻碧落茫茫”(《沁园春·瞬息浮生》),写出了大量哀绝感人的悼亡词,这首词就将词人的心情表现地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纳兰性德奉命出塞。征途中,他看到气象雄壮的营地,于是以奇景入笔,创作了这首羁旅思归的边塞词。

名家点评

  • 中华书局副编审盛冬铃:“这是一阕颇具特色的边塞词,景象与心境交织交感,既雄浑又悲凉。”(《纳兰性德词选》)
  • 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罗立刚:将思归之情用醉态表现,抒情委婉曲折,含蓄蕴藉.可以说是这首最大的特点。整首词全以醉人、醉态、醉眼出之,“坠”“隔”“搅”“睡”“醒”等字,全由“醉”字逗出,而且,种种景观,也都因醉态而超出常理常态,不能不称之为奇章妙词。谭献《复堂词话》引周之琦语评纳兰词:“小令则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能使残唐坠绪,绝而复续,第其品格、殆叔原(晏几道)、方回(贺铸)之亚乎。”细读此词,确实能感受到几分北宋小令的风神。(《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猜你喜欢

送徐无党南归序

宋代 •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 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夜坐吟

唐代 • 李贺

踏踏马蹄谁见过?眼看北斗直天河。

西风罗幕生翠波,铅华笑妾颦青娥。

为君起唱《长相思》,帘外严霜皆倒飞。

明星烂烂东方陲,红霞稍出东南涯,陆郎去矣乘斑骓。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寄生草·饮

元代 • 白朴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鹧鸪天·惜别

宋代 • 严仁

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