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夜里梦见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绢帕也不擦拭。
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
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白发满头。
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
词句注释
这首《梦微之》是白居易在元稹离世九年后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梦中二人携手同游,他们可能意气风发地畅谈天下大事、黎明苍生;可能痛斥那宦海风波、官场污浊;可能耻笑那魑魅小人、假义君子……可是梦总有醒来的时候,泪水打湿了绢帕,老泪纵横也无心擦拭了。时年,白居易已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想起了元稹当年还和过他的一首诗,诗中有这么两句:“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确实,生时不能相见,梦见还可以慰藉相思,梦不见是悲痛的。可是,死后故人梦更是痛彻心扉。明知此生不能再见,却又一遍遍回忆着逝去的时光,每每回忆一次,都是一遍强于一遍的无奈忧伤。死亡,切断了所有一切可能的念想。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时间蹉跎了芳华,元稹死后,白居易的一把老骨头也不得安生,只是淡漠地看着长安城的草生草长。白居易与元稹一别已是九年,而且还会有好几个九年,直到自己也身赴黄泉。而自己的生老病死,已经没有了元稹的参与。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白居易是一位“深入浅出”型的沉思者:孤高、正直、磊落、坦荡。这句话正是白诗在字面、形式上看似浅显,而情意、内涵甚深的表现。诗人写下这首诗时,身边不是缺乏朋友,亦不是敌人泛滥。拉法特曾说:“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诗人恰好不是个凡夫俗子,他一生的朋友是很多的,比如李商隐就是他的忘年交。也正因为如此,在时隔九年后,诗人的这份思友之情才愈显得弥足珍贵。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高寿的诗人目睹了后辈们的离去。一方面,活着的人想要知道死去的人的情况,另一方面,活着的人总是念念不忘地将人世间的新鲜事儿祷告给死者,纵然知道是徒劳,还是怀着这份希望。《古诗十九首》中有言:“来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当诗人看着去者已去经年,而来者亦已成去者,这是很大的内心荒凉。
唐贞元十七年(801年),30岁的白居易在长安结识了23岁的元稹,他们为对方的文采精华而折服,政治上又都反对宦官专权、提倡轻徭薄赋。为了实现古代仕人怀有的那份安邦定国的宏伟抱负,二人同时参加了吏部的制科考试,并且同时当上校书郎。虽是个闲官,倒也可自得其乐。直到元稹因敷水驿事件得罪宦官、被贬下放,白居易以死上书无效。元和十年(815年),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同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二人只能互通书信、倾诉衷肠。太和五年(831年),元稹病逝于武昌,次年归葬咸阳。开成五年(840年),白居易六十九岁,大病初愈,时距九年,诗人对老友的情感依旧很深。加上健康与心绪亦与日俱非,更增添了对故人的思念,在某夜梦到元稹后,诗人创作了此诗。
甚处寻芳赏翠,归去晚。缓步罗袜生尘,来绕琼筵看。金缕霞衣轻褪,似觉春游倦。遥认,众里盈盈好身段。
拟回首,又伫立、帘帏畔。素脸红眉,时揭盖头微见。笑整金翘,一点芳心在娇眼。王孙空恁肠断。
幽梦初回,重阴未开,晓色吹成疏雨。竹槛气寒,蕙畹声摇,新绿暗通南浦。未有人行,才半启、回廊朱户。无绪,空望极霓旌,锦书难据。
苔径追忆曾游,念谁伴秋千,彩绳芳柱。犀帘黛卷,凤枕云孤,应也几番凝伫。怎得伊来,花雾绕、小堂深处。留住,直到老、不教归去。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石坛洗秋露,乔木拥苍烟。缑山七月笙鹤,曾此上宾天。为问云间嵩少,老眼无穷今古,夜乐几人传。宇宙一丘土,城郭又千年。
一襟风,一片月,酒尊前。王乔为汝轰饮,留看醉时颠。杳杳白云青嶂,荡荡银河碧落,长袖得回旋。举手谢浮世,我是饮中仙。
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