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宋代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白话译文

山前灯火闪烁,快到黄昏,山头上飘来飘去的是朵朵浮云。鹧鸪声响起的地方住着数户山村人家,我在冷清的潇湘道上喜逢故人。

少年时也曾学诸葛亮手执羽扇,头戴纶巾,风度潇洒镇定自若地指挥千军万马与敌鏖战。如今虽然憔悴落魄,但我要像宋玉那样作《招魂》赋招回失去的灵魂,自古以来书生多是无用之辈,读书多反而误了自身。

词句注释

  1. 阮郎归:词牌名。此调名于《花草粹编》中注曰:“一名‘醉桃源’、‘碧桃春’。”双调四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2. 耒(lěi)阳:县名,即今湖南耒阳。
  3. 推官:州郡所属的助理官员,常主军事。
  4. 数家村:几户人家的村落。宋王安石《即事》:“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5. 潇湘:湖南省的潇水和湘江,这里指湖南。
  6. 纶巾:有青丝带的帽子。羽扇纶巾是魏晋时代“儒将”的服饰。
  7. 鞍马尘:指驰骋战马。
  8. 憔悴:指衰老。
  9. 儒冠:读书人戴的帽子,指代书生。
  10. 身:自己。

文学赏析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开篇不俗,一个“欲”字意蕴深刻。“欲黄昏”描绘出黄昏将至未至、夜幕将降未降的瞬间景象。“山前灯火”表明此时天色已近昏暗,山头的浮云飘飘然然,好似作者飘忽不定、频繁凋任的遭遇。这两句既描绘出一幅黯然浮动的景象,也暗合词人此刻无法安定的心理状态。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在情感描写上有极大的反差,一悲一喜问更现作者的功力。“鹧鹋声”一向给人以悲凉之感。黄昏时分的山村,词人听到阵阵鹧鸪的叫声,心中不禁顿生悲凉;联想塑自己的前途未卜,更觉得凄凉万分,此时的气氛是沉闷和凄苦的。“潇湘逢故人”,见到友人,词人不禁心生喜悦,此时的气氛是轻松和愉悦的。

承接上片,词人在下片开始向友人倾述心事、回忆往事。“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这三句既是作者的回忆,也包含历史典故。“挥羽扇,整纶巾”,词人借用三国时诸葛亮手挥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典故,来比喻当年自己抗金时的英雄形象和潇洒风度。“少年鞍马尘”中,“少年”代指作者自己,在尘土飞扬的战场上挥斥方遒,这是何等的潇洒和气概。可如今,南归后却屡遭排挤,自己的抗金主张得不到采纳,又屡屡调任,生活飘忽不定。在今昔强烈的对比下,词人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结尾处,作者发出疑问,这看似没有答案的疑问,实际上是词人在用自己充满血和泪的笔触,向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发出强烈的抗议,并控诉主和派对爱国主战派志士的迫害,表达其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朝廷的不满。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辛弃疾在此即化用他的诗句,表达自己的不幸遭遇。

辛弃疾运用典故巧妙而自然,将对自然的描写与自己的心理状态密切结合起来,特别是结尾处的两句,更显作者感情的凄凉和悲怆。

创作背景

淳熙三年(1176年),词人由江西调任京西转运判官,第二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一段时间后,他又被调任湖南,可见其调任之频繁、身世之漂泊。这首词大约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或淳熙七年(1180年),此时他正担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

名家点评

  •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陆永品: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对词人的无限同情。(《辛弃疾词鉴赏辞典》)

猜你喜欢

棘刺雕猴

先秦 • 韩非子

燕王好微巧,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视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记游松风亭

宋代 •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宋书谢灵运传论

南北朝 • 沈约

史臣曰: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刚柔迭用,喜愠分情。夫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六义所因,四始攸系,升降讴谣,纷披风什。虽虞夏以前,遗文不睹,禀气怀灵,理无或异。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周室既衰,风流弥著。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自兹以降,情志愈广。王褒、刘向、扬、班、崔、蔡之徒,异轨同奔,递相师祖。虽清辞丽曲,时发乎篇,而芜音累气,固亦多矣。若夫平子(张衡)艳发,文以情变,绝唱高踪,久无嗣响。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工为形似之言,二班(班固、班彪)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摽能擅美,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源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徒以赏好异情,故意制相诡。

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遗风余烈,事极江右。在晋中兴,玄风独扇,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驰骋文辞,义殚乎此。自建武暨于义熙,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

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摽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若夫敷衽论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数,如有可言。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自灵均以来,多历年代,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世之知音者,有以得之,知此言之非谬。如曰不然,请待来哲。

送杨瑗尉南海

唐代 • 岑参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

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

风流子·楼倚长衢欲暮

五代 • 孙光宪

楼倚长衢欲暮,瞥见神仙伴侣。微傅粉,拢梳头,隐映画帘开处。无语,无绪,慢曳罗裙归去。

辛弃疾
简介描述: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并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纳。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被辛弃疾推辞。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Top